荆轲刺秦王:两件重礼,一出悲剧,一声叹息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4-7-1 13:49:29 |
0 94

3079

主题

3079

帖子

923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37
发表于 前天 13:4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27年的一天,咸阳宫内外一片喜庆,最高兴的人应该属秦王嬴政了,他要用九宾礼(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迎接两位即将到来的使者,但是这场喜庆场面转眼成为定格在历史上的一出悲剧。那么这两位使者是谁呢?原来这两位使者来自燕国:一位是荆轲,一位是秦舞阳。他们作为燕国的特使,代表燕王来向秦国投降,所以才有了上面一幕。

燕王为什么不亲自来呢?
根据中间人的说法,这时候的燕王已经被吓破了胆子,蒙嘉(秦王最信任的中庶子)对秦王说,燕王早就被吓破了胆,这时候的秦国所向披靡,已经将韩国,赵国和魏国收入囊中,下一个要准备动手的就是燕国,所以燕王准备举国称臣,要做秦国的诸侯国,也就是划入秦国的郡县里面,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长一般,只要能保住燕国的宗庙就可以。
燕王自己害怕,不敢亲自前来,所以就斩下了樊於期的人头,献上了督亢的地图,派遣使者携带这两项重礼前来秦国投降,燕王为了表示诚意,使者出发前,他在朝廷上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所以才有了秦王嬴政的大喜,准备用九宾礼迎接这些使节。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史记》

樊於期人头有什么价值?太子丹为什么要收留他呢?
樊於期是秦国的大将,当时秦王派遣他去攻打赵国,没曾想这次打了败仗,古代如果打了败仗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军法处罚的。由于害怕秦王,所以他就逃跑进入了燕国,为的是投奔燕国的太子丹,这样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当时太子丹为人宽厚,所以就收留了他,但是太子丹的老师是坚决不同意的,鞠武认为:秦皇残暴,如果真的收留了樊於期,可能会激怒秦王,到时候燕国的麻烦就大了,面临灭国的危险。就算有管仲,晏子这样的能臣也无法化解。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①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史记.刺客列传》
但是太子丹当年在秦国做过人质,与樊於期私交甚好,他是个顾念旧情的人,所以不顾他人的反对,最终收留了樊於期,秦王听说这件事之后异常愤怒,直接将樊於期在秦国的家人全都抓起来杀了,但是这还是难以平息他心中的怒火,所以就出高价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这个时候收到了有人送来樊於期的人头,秦王当然高兴。

而另一样礼物就是燕国的督亢的地图。这个地方大概就是中国今天的河北固安和涿州一代。这一带是燕国最富饶的土地,秦王对这一片土地垂涎已久,无奈的是一直没有拿到这一带的地图,所以想要举兵攻打也异常困难。这个时候的秦军已经灭了韩国,赵国和魏国,大军已经接近燕国的边境,就差这份地图就可以拿下燕国,所以对于秦王来说,这份地图意义重大。
而这次燕国使者亲自送来了地图投降,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将燕国拿下,如果这是这样,那么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又朝前迈出了一大步,这样出乎秦皇预料的大好事怎么能不让秦王心花怒放呢?所以秦王也是穿正装,以九宾大礼相迎。

一切准备就绪,仪式正式开始
终于等来了燕国的两位特使,其中正使荆轲手捧放着樊於期人头的盒子,副使秦舞阳拿着督亢的地图,跟随九位迎宾的官员缓缓走上了富丽堂皇的秦王大殿。本来一切都在计划中,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但是看到秦王宫武士肃穆的气势,秦舞阳脸色变得煞白,浑身直打哆嗦,这个小动作引起了大臣们的注意。
秦舞阳在燕国的时候,十三岁就杀过人,在燕国确实是耀武扬威的存在,但是这种人只是外强中干,气势内心胆小如鼠。看到秦王宫肃穆的情况就吓得差点尿裤子。荆轲看到这种情形,不由发笑,然后对秦王解释说,来自偏远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见到秦王宫如此肃穆庄严,这是被吓到了。当然秦王是什么人,虽然打消了一些疑虑,但最终还是有了提防。

两人到了殿前台阶下,是该献上宝物的时候了,秦王看了瑟瑟发抖的秦舞阳,又看了镇定自若的荆轲,最终让荆轲呈上了地图,这副地图可不一般,他的里面藏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而这把匕首也不是普通的匕首,它是徐夫人打造的,这在当时是一把名牌匕首,打造的时候用各种毒物经火淬炼而成,可以说是剧毒无比,见血封喉。这可是太子丹花了重金从赵国购买而来,用动物做了实验,可以说是见血封喉,只要弄破秦王皮肤,秦王基本是必死无疑。

图穷匕见的时候,秦王政出于本能的的反抗,用力过猛将袖子给挣断了,最终也因此而得以逃脱,荆轲在大殿上猛追不舍,最终在大殿里面绕圈,下面大臣也是乱作一团,只能徒手去救驾,秦王的佩剑有7尺长,所以怎么也抽不出来,最后是在危急关头,一个背着药囊上朝的御医夏无且将药囊扔了过去,荆轲看到有东西飞过来就慢了脚步,这也给秦王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时候大臣们也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秦王拔不出剑。这时候都齐声喊道:“王负剑,王负剑”,这时候的秦王也反映过来了,于是将长剑推到背后,这样剑尖向上,剑柄朝下就能拔出来了,拔出长剑之后,秦王向荆轲左腿刺了一剑,荆轲站不起来了,情急之下只能将匕首奋力投向秦王,但是最终没有投中。荆轲被秦王刺了八剑。荆轲自知大势已去,所以临死前能做的也就是羞辱秦王一番。

百密一疏导致前功尽弃
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当时秦舞阳不那么胆小,上去帮荆轲的忙结果会怎样?或者荆轲等到了哪位知己,陪同前来的不是秦舞阳而是哪位知己会怎样?《史记》的记载是秦舞阳奉上地图,说明刺杀任务的执行者是秦舞阳,荆轲只是协助,秦舞阳临时掉链子之后才换了荆轲上场。也是秦舞阳的胆小才造成了秦王的猜忌,之后只准许荆轲上殿。总的说来,刺杀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单人行动,秦舞阳形迹可疑不能上殿,这使得如此重任完全都压在了荆轲一个人身上,如果两人行动,那么成功的几率要大很多。
第二个是一肩双挑。整个行动来看,这次行刺的主力是秦舞阳,但是因为他的胆小导致了秦王起疑,最终忽悠秦王和刺杀秦王两个任务都只能由荆轲来完成。两个人一起都不一定能成功,更何况一人呢?

结束语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自古以来就评价不一,《史记刺客列传》里面将荆轲视为侠义英雄,千古义士。但是很多学者也认为他是一个愚蠢之人,匹夫之勇,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被雇佣者,同样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反动派,但是在张艺谋的《英雄》里面的形象应该是最符合荆轲的诠释。他去刺杀秦王不是单单因为燕国,也不是因为太子丹,而是源自他本人,算是一个真正的自发,自觉去刺杀秦王的民族英雄,不过历史没有让他成功,可以说是两件重礼,一场悲剧,最终只留下一声叹息!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