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家臣,既解除主人烦恼、化解朝臣危难,还为国家赢得利益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4-6-29 13:58:50 | 历史|
0 41

3195

主题

3195

帖子

958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85
发表于 前天 13:5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秦国权臣吕不韦因朝臣张唐不服从他的安排而烦恼时,家臣甘罗即上前询问原因。吕不韦一看是年小仅有十二岁的甘罗,就没好气地轰他走开:“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甘罗见吕不韦嫌弃自己,就以七岁项槖曾为师于孔子之事为自己辩解,并希望能帮助吕不韦。吕不韦一听甘罗如此说,就对他说了说原因。

原来,为了落实“远交近攻”之战略目标,秦国欲与弱小的燕国建交结盟,并要求燕国派其太子丹为质于秦国。作为外交互动,吕不韦建议派秦国大臣张唐为相于燕国。但是,张唐以“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为由拒绝前往(到燕国去,必经过赵国)。
甘罗听后清楚了吕不韦烦恼的原因,也知晓了张唐不接受差遣的借口。于是,甘罗信心满满地承诺为吕不韦说服张唐。结果,甘罗成功了,张唐同意就任燕国。

事情为什么出现如此之大的反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吕不韦办不成的事,一个小小的孩童竟然办成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甘罗摸准了张唐的命脉。张唐是怕被赵国劫杀,而拒绝赴任的。既然怕死,那就以“死”来说事就是了。于是,甘罗就为张唐讲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接受任命,必然有性命之忧;听从了吕不韦的安排,或许能活命。
大道理人人都懂且厌烦。为此,甘罗只是为张唐摆了个事实:秦昭王时的宠臣范雎与现今的权臣吕不相比,吕不韦强于范雎;以战功卓著的武安君白起与他张唐比照,张唐远不如白起。但是,白起却因不听命范雎而丧命。

这样的事实,吕不韦自然不会去想,就是想到了,他也可能不屑言说。因为他权重朝野,没有几个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他不去示下,张唐一时间也就想不到。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张唐当即下意识地拒绝吕不韦的派遣,也就在情理之中。
可是,一经甘罗挑明,张唐也就晓得利害了,自然忙不迭地遵命成行。因为,若不服从吕不韦,后果很严重!
就在张唐准备舍身燕国时,甘罗却又阻止了他履职燕国的行动。
甘罗的聪明仁义之处,不仅在于他阻止了张唐的燕国之行,免了张唐的性命之忧,还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为秦国获取了城池。这又是怎么回事?
把张唐逼往燕国的不止是吕不韦,还有他甘罗。如果,张唐于半路途中遭遇不测,甘罗于心何忍?鉴于此,甘罗在说动张唐同意赴任后,随即向吕不韦请命出使赵国,欲彻底解决张唐之事。

吕不韦既然见识了甘罗说服张唐之举,也就不敢再小瞧这个孩童,随即向秦王嬴政推荐了甘罗。
得到秦王嬴政首肯的甘罗到了赵国后,不但终止了张唐的燕国之行,还为秦王“说”来了五座城池!之后,赵国又追加了十一座城池。那么,甘罗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战国时期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时时彼此“结盟交好”。一旦无利可图时,他们往往翻脸绝交或以兵相加。
当时,依附于赵国的燕国,欲交好秦国,以求自保。于是,秦、燕两国之间就有了互派人质的行为。鉴于此种状况,甘罗即以秦、燕、赵三国间的利害说事。
秦国与燕国互派人质,结成联盟一事,赵王应该是知道的。其中的原因,他也应该清楚得很,尤其是在战国末期之际。

在此基础上,甘罗让赵王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即将面临的不妙的现实及解决的途径。那就是: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于是,心领神会的赵王以割让少部分土地(五座城池)给秦国,换取了张唐的相燕不成,从而使燕国失去秦国的护佑,进而安心地出兵燕国,以获取更多城池。
这样一来,白得了赵国城池的秦王嬴政,也就不再拿与燕国的关系当回事了。于是,不必再舍身犯险的张唐,对甘罗自然是感激不尽。

而且,秦国不再理会燕国后,赵国即放手攻打燕国,夺占了三十座城池,自己留下了十九座,给了秦国十一座。
这一切,都拜托一个十几岁的孩童所赐。甘罗因此被秦王诏封为上卿。对于甘罗的“聪明才智”,司马迁是这样评价的:“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卷七十一》、《战国策卷七》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