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穆:独霸郑国政坛200年,铁板一块,郑穆公的7个儿子如何做到?

[复制链接]
作者: 三生万物 | 时间: 2024-6-28 10:12:10 | 历史|
0 18

3114

主题

3114

帖子

934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42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卿,《礼记·王制》载,“诸侯之上大夫曰卿”,卿为爵位,也配以职位,是列国大夫中的上层。卿的家族称为卿族。

世卿,指世代显贵的卿族,也即在国家政治、经济方面有支配权力、代代相传的卿大夫家族。
卿,出自公族和异姓之族。公族,指与诸侯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同宗,也即为国君非嫡系的后人,后来专指当朝国君的直系后裔,包括公子和公孙两代;异姓卿族指与国君异姓的卿族。
西周以来的政治体制为:
公族授爵,由爵入职;异姓授职,由勋入爵。
春秋前期,公族势力强劲,卿权依旧依附于君权,各诸侯国都没有形成世卿惯例。
《孟子·告子》载齐桓公葵丘会盟诸侯时,曾载书“士无世官”,赵岐注:“仕为大臣,不得世官。”郑国也是如此。
春秋早中期,郑国虽有异姓卿族专权,但根基不深,多由国君好恶而任免,皆为一世卿族。郑厉公上位后,剪除异卿,实行公室政治,卿族统治没有机会形成。
春秋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改变,郑国公族在子家专政后,卿权明显有世袭化、集团化倾向,郑国也和鲁、齐、晋一样形成了卿族集团执政的局面,即卿级高官由父子世代相袭继承,形成世卿制。
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继承方式,并已制度化,因而不同于执政者作为君主的权臣依靠于君主的意志,也不同于卿大夫彼此相争、强者掌权的情况,而是由几个利益共存的大家族实行联合统治,制定一定的秩序传递执政权,并以此为依据来分配和组织政治权力。
它在郑国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七穆”专权的局面。
1、郑国世卿的兴起
郑庄公死后,郑国出现了祭仲、高渠弥异卿专权局面,但最终在郑厉公复位后结束,没有形成世族。

郑厉公至郑文公时期,郑国执政者为卿大夫叔詹。《左传·庄公十七年》:
“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杜预注:“詹为郑执政大臣,诣齐见执。”
《史记·郑世家》记叔詹为郑文公之弟,也有人释其为“郑大夫,名僖”。齐桓公始霸时,郑国忙于内乱而没有及时派人前往朝齐,齐国故而不满。
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郑大子华奔齐欲使齐助之去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管仲谓“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叔詹应是位列第一的执政者,同时也反映出郑国的三族可能已很有势力,但还没有对郑国政局造成影响。
叔詹执政四十余年。晋文公逃难至郑时,叔詹劝谏郑文公礼遇之,“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
但郑文公不听,叔詹担忧地说:
“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
后来晋文公果然报复郑国的不礼,与秦国围攻郑国,叔詹为国解难,“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保全了郑国。
叔詹还曾斥责楚成王的失礼,称其无以称霸。叔詹与齐国管仲、鲁国臧文仲皆是春秋时期良臣的楷模。
叔詹后郑国的执政者为皇武子。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杜预注:“皇武子,郑卿。”
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皇武子随郑穆公视秦三大夫客馆,揭穿秦戍郑之阴谋。
文公二年(公元前25年)始,郑穆公起用子家,“郑公子归生伐秦”,至鲁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子家相郑穆公朝晋国,子家为郑国执政卿。
子家,“或为灵公弟”,也有可能为文公族兄弟。郑穆公初当政时,可能皇武子有较大权势,于是穆公用子家代替皇武子。
子家执政时间较长,跨郑穆公、郑灵公时期。
《左传·宣公四年》:
楚献鼋于郑,郑灵公不让公子宋尝,于是“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郑灵公在位时间不长,被杀。子家专权局面形成,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
子家之族也没有形成世卿,可见郑国的历代权臣往往只是一代而终,“郑国所谓的‘卿大夫’实际上具有公室家臣的性质,他们还没有成为据有封邑、聚族而居且其政治、经济地位世代传承的卿大夫”。
2、“七穆”的专权
郑国真正的世卿出现于郑灵公死后。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郑灵公死后,子家、子公选子良继君位,子良辞曰:“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推荐其兄公子坚为君,是为郑襄公。
郑襄公惧公子争位,想除去其他兄弟以求自己、国家的长久安定,只有子良让贤可留,子良阻止说:“穆氏宜存,则固吾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
子良的坚持保住了群穆生存,因此,子良让位是“穆氏秉政之始”,此后穆氏子孙世代为大夫,形成庞大的家族集团,把持郑国卿权,交替执政,郑国真正的世卿出现。
穆氏子世系如下:

郑穆公儿子中,除子夷、子坚继位为国君外,有四子皆短命或出逃。
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公子嘉(子孔)被杀,灭族;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被株连出逃;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子羽被杀。
最后剩下七个儿子:
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公子舒)、子国(公子发)、子良(公子去疾),他们另立宗族,为罕氏、驷氏、丰氏、游氏、印氏、国氏、良氏。他们从襄公时代起渐操持国柄,繁衍成大族,被称为“七穆”。
“七穆”出现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叔向日:“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
孔颖达疏:
“郑穆公十一子,子然、子孔、士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为卿,所存而当政者七族,至于此时,则子展公孙舍之为罕氏,子西公孙夏为驷氏,子产公孙侨为国氏,伯有良霄为良氏,子大叔游吉为游氏,伯石公孙段为丰氏,子石印段为印氏,故曰七穆。”
七穆中最先掌权的是子良,其因让位于郑襄公而得宠,但直至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才再次出现于《左传》,可见其前期并没有掌握大权,故政治活动不多,应是听命于子家。
《左传·宣公十年》载子家死后,子良借机铲除子家势力,才开始执掌郑国内政。郑襄公时期,只有子良活跃于历史舞台,七穆气候尚未形成。之后,郑悼公至成公年间,群穆开始活跃频繁。

从子良让位开始,起初群穆中只有子良执政,至襄公二年群穆占据卿位中的三个,这表明群穆力量渐强,逐渐掌握了郑国大权,其间历时四十三年。
3、“七穆”的权力顶峰
穆族势力逐渐增强是群穆集团斗争的结果,他们的政治赌注为郑成公。
在郑成公被晋国拘禁期间,公子班另立新君,群穆团结一致打败了公子班,成功迎回郑成公复位。后来,穆族又平定了公子班的叛乱,稳固了成公之位,从而得到郑成公的信赖和支持,这是穆族集团发展的转折点。
此后,穆族成为郑成公的政治基石,郑成公临终时,令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穆族占据了三卿之位。
从此,穆族开始了对卿权的集团性独占,使新国君也难再立公子、公孙为卿,郑国开始了七穆宗族的联合政治。
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穆族占据了全部六卿位置。
《左传·襄公九年》,郑与晋结盟,“将盟,郑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
七穆中的驷、国、良、游、罕、孔六族皆参政,余丰、印二氏尚未居卿位。七穆垄断了郑国卿权,从占据三卿至六卿,郑国发展成世卿制。
六卿官职中以执政卿权力最大,执政卿为国家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对内发布政令、治理刑罚狱讼、掌管朝会礼、掌发兵权等。
春秋时期,郑国共有17位执政卿,其中11位为七穆成员,先后为子良、子罕、子驷、子孔、子展、伯有、子产、子大叔、驷颛(子然)、罕达(子腾)、驯弘等,七穆轮流掌卿权,执政时间为郑襄公至郑声公八个君主期间,长达150年。
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子驷为政,“为田洫”,引发干酪氏、堵代、侯氏、子师氏等叛乱,子驷、子国、子耳被杀,但子孔免于难。

此后,子孔执政达十年之久,穆氏参政人数不断增加,范围逐渐扩大,逐渐形成群穆集团,《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和昭公元年均载,国众卿皆出自七穆。
至子产时,七穆权力达到顶峰。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郑六卿伐宣子于郊”,其组成人员皆为七穆成员。
4、铲除公族势力
穆族要霸政,首先要战胜掌握政权的国君及其公族。郑成公时期是穆族成长壮大的重要时期,郑成公作为国君,其意志要得到贯彻执行,穆族要听从国君指令。
《左传·襄公二年》:
“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公曰:‘楚君以亲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共谁暱我?免寡人,唯二三子。”
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郑伯将会于鄬,子驷欲与楚,郑伯不可”。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此时郑国国君具有绝对权力,成公不同意,子驷等人阴谋并不能得逞。郑成公死后,穆族开始变得强势,因继位的郑僖公与诸穆不合,威胁到穆族安全,他们就先下手为强。当时的执政卿子驷趁郑僖公出使晋国时,指使贼夜杀僖公,立其五岁的儿子子嘉为简公。
年幼的国君只能听任于七穆,穆族终于战胜国君,开始把持郑国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他们发号施令,日益强横,俨然成为第二个国君,操纵着国家的命运。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子展说,“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意卿为民之主。《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子产也说自己的职权为“发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颇类,狱之放纷,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

子产议政与其他诸卿商量,而从不向国君请示,此时的郑君形同虚设,不再拥有统治国家的权力。
杨伯峻先生注曰:“六卿之志即足以表示郑国之志。”
朱凤瀚先生认为:“郑执政权在七穆内依一种固定制度承继,郑伯虽存,但近于虚设,因而在郑国也出现了较典型的、成熟的卿大夫执政制。”
穆族不但控制国君,还要防范政治上最大的敌人——公族。
春秋早期,公族因与国君较近的血缘关系,易立家,发展成较强的政治势力。
据《左传》载,郑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公子、公孙活跃于政坛的有三十多人,其中以郑庄公母弟大叔段最为著名,他以公之弟封赐京邑,后因叛被歼,逃亡他地;郑庄公时公子忽、公子突因立战功,都形成了一定的公族势力;郑穆公时的公子归生、公子宋,郑襄公时的穆族众公子,郑成公时的公子班等,也均以公族身份立家。
他们是春秋早期郑国的统治支柱,“身隶玉籍,职任亲贵,入参密勿,出总师旅;君位之定每须咨询贵公子;国际会盟也通常由身为卿大夫的公子担任折冲樽俎的任务”。
七穆集团形成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斫子家棺,逐其族。公子班原有一定势力,在与七穆斗争中处于下风,郑成公被晋国俘虏时,于国内立公子繻为君,郑成公回国后,逃奔许国;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子班自訾地起兵欲攻郑,“求人于大宫,不能,杀子印、子羽,反军于市。己巳,子驷率国人盟于大宫,遂从而尽焚之,杀子如、子残、孙叔、孙知”,彻底铲除了子班势力。
从此非穆族的公子、公孙再也不能执掌郑国权柄,即使当朝国君之公子、公孙也不能再凭借身份享有卿大夫的爵位,公族不再有立家者。
5、对世族的斗争
七穆集团形成之前,郑国有影响较大的卿大夫世族。

七穆兴起后,其他氏族也有见于《左传》所载。
例如,泄氏见于鲁宣公三年前;尉氏、司氏、子师氏、侯氏见于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之后不见有载;石氏于襄公十三年后不见有载;堵女氏见于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61年)载,堵女氏因乱被诛,后不再有载;皇氏于鲁襄公后也不见有记载,这表明郑国其他氏族都衰弱下去。
七穆压抑排斥非穆族势力,以西宫之乱最为典型。
西宫之乱由子驷骄横而引起。尉止等五族受到子驷欺压,依靠公子族党反抗,杀子驷,劫持郑简公,但力量不够强大,被子产、子蟜平定,逃至宋国,后郑国贿赂宋国,将乱党抓回歼灭。
西宫之乱,七穆彻底铲灭了异族势力,郑国政治舞台上只剩下穆族了。
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至郑国灭亡的时期内,以子良为政开始,郑国执政卿均为七穆成员担任,六卿也由七穆成员组成。
七穆集团垄断了郑国卿位,使他族没有可能和机会觊觎,即便他族偶为卿士,但人数少,其势力也不可能与穆族相比,形成了七穆之兴、他族不再的局面。
因此,有学者认为,“穆兴起前有较大影响的世族的衰落,应与七穆的兴起有密切关系,他们当是在七穆强大势力的威逼下,偃旗息鼓或坠命亡氏者。七穆之所以能长期垄断郑执政之柄,削弱其他强族是其必经之路”。
郑国七穆政治是春秋后期世卿专权政治的缩影。
晋之六卿、鲁之三桓、宋之华氏等都早于郑之世族形成,“政在大夫”是春秋中后期诸侯国政治发展的潮流趋势。
七穆集团执政实行的“世爵非世职”制,是穆族集团保持稳定的基石。

以子产为代表的穆氏卿族于内竭力维护宗族团结,对外坚持以礼为尚的外交策略,七穆集团以郑国国君为尚,为国家利益而奔走,使郑国虽于强国围困中仍能坚守下来,可以说是集体的力量。
七穆集团的独霸政治,也是遵守一定秩序而行,上卿之位在子展当政之前按卿位之次轮流担任,后来才发展为罕氏一枝独霸最高之位,其余五卿依次增补,出现罕氏、驷氏专权局面,这是二氏长期经营的结果,也是集团内部分化兼并的必然趋势。
春秋后期,郑国虽尚存一定的军事实力,但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力进一步削弱,世卿专权局面使得他人难有上升的空间和渠道,虽然有子产的力挽狂澜,努力兴郑,但郑国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灭亡道路。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