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复制链接]
作者: Biggruffbear | 时间: 2024-6-22 00:17:12 | 历史|
0 41

3096

主题

3096

帖子

928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88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朝时期对蜀中的评价,充分说明了该地区险要的地势和崎岖难行的路径,所以此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当然,天险只是此地为兵家之所求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优越的内部条件。
诸葛亮在高卧隆中的时候就曾为刘备提出了天下三分的大计,最终的政权建立地点就是“蜀地”。正所谓天府之土,国殷民富,是诸葛亮对蜀地资源最好的概括,不得不感叹于诸葛亮长远的战略眼光,但是在此之前,也有人看中了这片宝地。
那就是秦国,先后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在乱世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其强大的国家实力之外,还有其统治者长远的眼光。
比如秦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兼并了蜀地,在实现战略意义的同时,当地人对秦文化的认同感也开始出现。

一、秦与蜀之间的纷扰斗争
1.秦国的运营与发展
秦国与蜀地之间的关系要从秦国的立国和发展开始说起,秦国虽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但其与其他的诸侯不同。西周在朝政中所采用的乃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两种制度说明西周的制度乃是血缘关系维系下的等级制度。
而秦国不同,当时秦国的统治者乃是前朝大臣的后人,只因在归顺周朝之后由于非常擅长“养马”所以受到了周王的赏识,并且给予了可以世袭的封地,这才给了秦国运营和发展的机会,而当初秦国的封地就是在边陲地区。
此后的秦国虽然称得上是一方诸侯,却也属于寂寂无名之辈,但那时的秦国还是比较忠心于周王室,在其衰落而无人理会之时,秦国曾经多次率兵救驾,这就导致周王室分给了秦国更多的土地,而后西周灭亡东周分裂,秦国到了秦穆公手中。

秦穆公看到了周王室衰落的现状和其他诸侯纷纷脱离管辖,最终决定实现一番宏图大业。第一步就是从建立自己的势力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平定周边的少数民族,所以在秦穆公的领导下,秦国开始讨伐周边的少数民族。
秦国领地本身就地处边陲,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大有小,但先后都被秦国所征服。在此之后,秦国就需要面对一个最强大的敌人“蜀”,随着秦国地盘的扩大,和蜀地的冲突也是时常发生,但是迫于双方的顾虑,大规模的战争并未爆发。
如此这般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秦惠文王做了秦国的国君,并且很快着手进行灭蜀的计划。
2.朝堂争议
在当初秦国决定伐蜀的时候,朝政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当时惠文王作为君主,是最早决定伐蜀的,正当军马筹备中的时候,韩国竟然领兵入侵,就在此时,朝中著名的外交大臣向惠文王提出了“伐韩”的建议。

这个提议在当时得到了朝中很多人的赞成,一方面蜀地的势力未知,此去实在是有些冒险,另一方面蜀中之路崎岖无比,并且多具山川之险,道路难行,即使大军到处也不一定可以安然到达。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主张伐蜀。
朝中有一位叫司马错的人认为,要想成就王图霸业,首先就要扩充地盘,尤其是对于现在地处边陲的秦国来说,地理位置实在没有进取中原的能力,而蜀地的位置就像是通往中原的补给站,所以必须要首先讨伐。
另外,在他看来,自惠文王继位之后,秦国与蜀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摩擦频繁,如果选择伐韩,那么很容易让蜀国趁虚而入,这对秦国来说不是好消息,而一旦韩国军队退却,一时很难第二次战争,所以正是伐蜀的最佳时机。
最终在一番考虑之后,秦国最终还是决定伐蜀。

3.兼并蜀国
其实在秦国伐蜀之前,蜀地自身也出现了问题。当时的蜀地也发生了分裂,苴国脱离蜀国并割据了自己的封地。当时苴国许诺其与蜀国为附属关系,所以当时的蜀王就不怎么在意,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苴国逐渐和另外一个叫巴国的政权亲近。
时机成熟之后甚至联合发动了对蜀国的战争,最终这两国的联合军队被蜀国击败。与此同时三方的势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耗,秦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了伐蜀的战争。
秦国先是假意援助言和,缓和与巴国及苴国之间的联系,随后命令司马错带领三十万大军,兵出金牛道,直指蜀国。由于当时的蜀国分裂,国家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再加上刚刚经历战争,所以对秦国大军基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秦国很快就将蜀地征服,当然,秦国的目标是一统蜀地,所以在灭亡蜀国之后,直接和出征时期交好的巴国和苴国翻脸,大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讨这两国,最终扫清了蜀地的抵抗势力,完成了对蜀地全境的兼并。

二、重要意义与文化传播
1.蜀地对秦国的意义
蜀地归属秦国之后,首先是为其扩大了地盘,让地处边陲的秦国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其次,蜀地天府之土,当地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让秦国的总体实力疯狂上涨,以至于在进入战国之后,凭借此地,完全可以无视周边其他国家的威胁。
此外,秦国对蜀地的占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蜀地自身的发展。要知道,虽然秦国位置偏远,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诸侯,而蜀地虽然距离中原较近,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地形条件,蜀中之人很难与外地取得联系,所以各项技术相对落后。
在秦国占领蜀地之后,打通了彼此之间的联系。随着官吏的派遣给蜀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蜀地就曾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技术层面依旧停留在青铜器冶炼的程度,秦国的占领为其带去了先进的技术。
有了秦国的帮助,蜀地的冶铁技术飞速提高,使当地的铁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带动了蜀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农耕,盐铁等等。

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秦国在可控的条件之下允许商业私营,只需要按时向国家缴纳税款,这些政策在发展蜀地的同时为当时的秦国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对秦国后续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正如上述的分析,秦国在战争发动的同时,自己的文化也是顺带传到了此地,甚至可以说,秦国为了蜀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专门对其进行过文化渗透传播。
比如在蜀地占领之初,秦国曾向蜀地进行过一系列的人口迁移,让秦国居民与蜀人共同生活,相互交流,而秦与蜀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从这时候开始。
最初的时候,相比于蜀地特立独行的文化差异,彼此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是在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方面,双方就是背道而驰的,当时在伐蜀途中,有一位将领战死,由于路途遥远,最终秦王在政府蜀地之后将其埋葬于此。

但就在出殡期间发生了一些现象,首先是天气大旱,当这位将领的灵柩扶入建好的祠堂中之后,又出现了持续时间很久的大雨天,对于这种现象,蜀地之人将其归结为当地祠堂所附带的神灵力量,而秦国之人却将其归结为将士显灵。
除此之外,这种存在冲突的文化还有很多,比如习性,气候,甚至语言,用词等蜀地与秦国都呈现出了不少的差异。但是在秦国政府蜀地之后,这些水火不容的文化逐渐走向融合,也可以说是蜀人逐渐认同了秦国的文化。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根本上来看,秦国的文化是要先进于当时的蜀地的。之所以出现冲突,是因为彼此之间不甚了解,不过随着双方的交流,蜀地居民在习惯和创造上逐渐向秦文化接近,甚至在多种文化上向秦文化靠拢。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蜀人已经有了向秦文化靠拢的趋势,也可以说明他们在慢慢地理解和认同秦文化,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更多的秦人和蜀人相互移居,甚至出现通婚等深切的文化交流现象。

甚至从后来蜀中的墓葬和陪葬品中也可以发现其向秦文化靠拢的迹象,总之这种愈发强烈的认同感让蜀地与秦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愈发密切。
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秦国在完成蜀地的征讨之后,除了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之外,也加强了蜀地对秦国的文化认同感,从技术到习俗,甚至后来的殡葬礼仪,都是蜀地对秦国文化认同之后的产物。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