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招缓称王是跟他学的吗,国人一直到现在还在用

[复制链接]
作者: Biggruffbear | 时间: 2024-6-18 22:11:56 | 历史|
0 58

3092

主题

3092

帖子

927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76
发表于 2024-6-18 22:11: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之一,朱元璋在白手起家的时候,奉行了一种策略,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那个时候,群雄并起,纷纷称王,但是谁称王,谁就成为元朝政府的眼中钉,优先遭到重点打击。
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朱元璋在谋士朱升的建议下,决定先做缩头乌龟,蒙声发大财,等时机成熟再出来收拾残局。

这一招虽然看似不要脸,但是实际效果那是杠杠的,他这是跟谁学的呢?
原来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来夺取天下。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
秦王欲攻蜀,但又担心韩国会来侵犯,所以召集大臣商议。

张仪一听就摇头,打鸡毛蜀国啊,我们的舞台在中原,应该去攻打周王室,夺取九鼎,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大业。
蜀国这种边缘国家,地势偏僻,就算打下来,也上不了台面,吸引不了别人的眼球,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司马错听完,微微一笑说,都说你张仪是个人精,怎么这点道理都不懂。
国家强盛的三个指数是什么?国土面积、军队战斗力、人民富裕程度!
这三个条件实现了,大业自然就会成功。
现在巴蜀内乱,正是我们名正言顺,扩大地盘的机会。
这种名利双收的战局,您怎么就看不懂呢。您是真傻啊,还是装傻啊?

以诸侯国的身份去胁迫周天子,必然会招致坏名声,甚至会引来其他国家的仇视和攻击,秦王您一定要三思啊。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攻蜀。蜀亡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
秦灭巴蜀,不仅达到了“富国”“广地”“强兵”的目的,还战略上形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所以说,在国力还不强大的时候,蒙声发大财是非常有必要的的,要牢牢记住这十六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最终的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笑到最后。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