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晋献公,败也晋献公,晋献公大灭公族的后果是什么?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4-6-17 10:22:13 | 历史|
0 59

3108

主题

3108

帖子

932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24
发表于 2024-6-17 10:22:1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期讲到,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曲沃代翼(曲沃代晋),实现了小宗代大宗。曲沃武公升级为晋武公,并迁都翼城。不久后,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即位。
晋献公的性格特殊,像齐襄公,也像汉景帝。晋献公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刹人。他开刀的对象,是晋国的公族。

董事长与合伙人的矛盾
曲沃桓叔、庄伯、武公的寿命都很长,儿子们也很多,这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曲沃公族。曲沃集团就像一个企业,曲沃的公族们(之后的晋公族)都是合伙人。
曲沃公族人数众多,势力庞大,还立有大功。以前,出于曲沃子公司吞并晋国母公司的需要,曲沃公族们团结一致,出了很多力。这下曲沃子公司成功吞并了母公司,是来分股份的时候了。
但是,晋献公作为董事长,喜欢吃独食。另外,出于强力扩张的需要,必须中央集权,就要破除这些堂兄弟们的掣肘。
这样就形成了晋国公族与晋献公之间的矛盾。矛盾有多深呢,《左传》记载:“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
公司的董事长与大股东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是个零和游戏,要么大股东滚蛋,要么董事长滚蛋。套用到晋国总公司,那就是:要么公族们把晋献公干掉,要么晋献公把公族们干掉。
曲沃代翼的故事历历在目,难道晋国要再来一次曲沃代翼?
谁能干掉谁呢?
与人多势众相比,还是枪杆子好使。

桓庄之乱
前670年,晋国大夫士蒍(wěi)劝晋献公说:“桓叔、庄伯的公子们众多,这群人要搞事情,不挂掉他们,说不定哪天就要搞乱子。”
晋献公问:“我也知道,那怎么办呢?”
士蒍老大爷之所以来,肯定是有了好计策。他朝晋献公近了近身,低声说“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很不幸,这句悄悄话被左丘明记录了下来。
这个富子是谁呢,是公族里出谋划策的人,是他们的智囊。
曾有一句话,很经典: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其实团队也一样。而智囊,是一个团队的风向标、引路者,是团队核心中的核心。
当年,齐桓公的智囊管仲老死了,齐桓公落得个饿死寝宫、尸虫遍地的下场;当年,项羽的智囊范增被气死了,项羽最终被刘邦干掉,身体被砍成好几块;当年,苻坚的智囊王猛病逝了,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前秦崩塌。没有了智囊,再强大的团队也会灭亡。
所以,要想干掉一个团队,先干掉他的智囊。
晋献公一听,很有道理,对士蒍说:“你试着办一下这件事吧。”
士蒍制定了一个搞掉富子的计划,他在公子们中间讲富子的坏话,利用“二桃杀三士”“金刀计”等计策,挑拨富子和公子们的矛盾。
那些公子们都是典型的公子哥,虽然势力很大,但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脑子。经过士蒍的挑拨,公子们与富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士蒍联合公子们设法搞掉了富子。
除掉了富子,晋国公族集团只是一群没有脑子的猪,等着晋献公亮出屠刀了。
于是时机成熟,晋献公突然翻脸,派人将所有的公子刹掉,并在聚地修筑城邑作为新国都,改名为绛。

其中,也有漏网之鱼。前669年,晋国漏掉的公子们逃奔到了虢国。
虢国在曲沃代翼过程中多次插手晋国的内政,并且屡屡得手。虢公压根没把晋国放在眼里,想趁桓庄之乱的时机再来一次伐晋。
但是,这时的晋国已经不是分裂时期的晋国了,虢国没打赢,也没占到便宜。
晋献公很生气,想讨伐虢国。士蒍说:“先稳一稳吧,早晚有灭虢国那一天的!”

晋献公灭晋公族的后果
晋国公族要么被团灭,要么成为国际难民,公族势力扫除殆尽。晋献公打着如意算盘:“以后只有我的子孙,才能成为晋国的君主。”
一切都那么简单吗?也有可能为他人做嫁衣哟。
接下来我们看看晋献公灭晋公族的后果。
1.破除宗法制
晋献公灭公族,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那就是:破除宗法制、中央集权。
周朝立国的基石,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宗法制”,二是“分封制”。这两项制度曾经在西周时期维护了周朝的繁荣稳定。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进行革新,要么国家内耗(例如鲁国的三桓),要么国家被揍、被灭。

晋献公通过大灭公族,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出于中央集权的考虑,他破除了宗法制,使选人用人不再局限于公族,而是放眼全国。
选人用人的放开,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晋国所用,这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
到春秋末期,晋国已经成为春秋时期北方最大的强国,并且长期力压楚国,占据霸主的地位。晋国以一个上卿的实力便足以打败一个强国,战斗力的强悍,可见一斑。
甚至很多人曾感叹,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统一中国的,将不是秦国,而是晋国。
2.造成三家分晋
晋国在废除“宗法制”的同时,并没有废除“分封制”,这导致了“卿族势力过大,公族势力过小”。
在刚开始,有晋献公、晋文公等国君执政,卿族们尽心尽力辅政,开疆拓土,国家大治。但是,随着晋国这些强力国君的去世,后来的国君渐渐镇不住场子。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周王直属领地越封越小,最终无地可分,分封制的弊端比较明显。
由于晋国地处山区、山脉纵横交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晋国无法实行郡县制。
另外,功臣们拼死拼活打江山,总不能凭情怀办事吧。为了提高功臣们积极性,晋国依然保留了分封制,并将打下来的土地封给这些功臣们。
春秋前期,公卿们数量众多,并不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但是,通过不断整合,多个家族逐渐整合为六卿。他们逐渐掏空了整个晋国。
而由于公族被灭,卿族实力缺乏有效制衡,导致晋君大权旁落,晋国名存实亡。
随着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六卿又整合为智、赵、魏、韩四家。接着是“三家分智”,智氏被瓜分。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晋国不复存在。

直到秦朝,李斯意识到了分封制的缺点,才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从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主流。“县”这个最基本的行政单位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可以说,晋献公大灭公族,是三家分晋的肇端。
晋献公在灭了公族之后,没有消停。他又继续磨刀霍霍。
这次放在刀俎上的不是猪,不是羊,也不是鱼肉,而是他三位贤德的儿子们!
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女人!
请关注本号,看下一集:太子申生之死!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