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两年时间击败秦国,逼得燕国换相求和

[复制链接]
作者: 重楼画黛 | 时间: 2024-6-17 03:09:19 | 历史|
0 69

3117

主题

3117

帖子

935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51
发表于 2024-6-17 03:09:1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61年4月,经过数代改革的秦国早已经强大起来,开来了自己的侵略扩张的道路,而这次他们的目标就是赵国的上党地区,主帅则是秦国大将王龁。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上党地区的守军根本就不够看,为了保住上党地区,赵孝成王命令老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去支援,自此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也是决定后期格局的关键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爆发了。

对于这张著名的战斗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赵国四十万大军在这场战斗中被杀神白起坑死,整个赵国80%的战斗力在这场战斗中付之一炬,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争霸天下。可以说长平之战成为战国格局的一条分水岭,由原来的群雄逐鹿到后来的联合抗秦。
那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呢,是否就从这场战斗之后彻底的消沉下去,无力在与其他国家抗衡了呢?答案当然不是的,虽然赵国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极其惨重,看似已经无力再战了。但是多亏了赵国有个好祖先赵武灵王,在他的胡服骑射改革下,整个赵国的精神面貌多焕然一新,人人尚武,虽然80%的青壮年都战死了,但是此时的赵国并没有消沉,反而积极进行战后的重建工作。

然而在战国这个战乱的年代了,赵国想要安安稳稳的进行战后的重建是不太可能,这不作为战胜国的秦国就准备狠狠的敲诈一番,在于赵国商量割地求和的时候,狮子大开口索求大量城池。对于一向强势的赵国来说,这不亚于巨大的侮辱,于是干脆不割地求和了,双方再次交战起来。
公元前259年,六十万秦军兵分三路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继长平之后后又一个秦赵之间的大战邯郸之战打响了。由于这场战斗就发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一旦邯郸城破也就意味着赵国的灭亡,因此在这场长达两年的战斗中赵国民众上下一心共同抵御来自秦国的进攻。上到四十的老人,下到十二三的孩童都投身到守城之战当中。

最后在坚持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后等来了楚国和魏国共计十八万的援军,联合三国的力量将秦国击败,主将王龁溃逃,围攻邯郸城南的大将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自此邯郸之战以赵国胜利秦国战败溃逃结束,不过赵国仅剩的力量也在这场长达两年的战斗中损耗殆尽,整个国家一片空虚,极其虚弱。
此时虚弱的赵国对于周边的几个国家来说就如同香饽饽一样,都想先下手为强,将赵国吞并。只是在长久的威名之下,大家都只是跃跃欲试,不敢真的下手。这个时候北方弱小的燕国不甘寂寞了,看到中原其他国家不敢动,燕王喜准备先下手为强,一举将虚弱的赵国吞并,进而壮大燕国。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先是借着祝寿的名义,让当时的相国栗腹前往赵国查看详情,在得到:“赵氏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的肯定信号后,燕王喜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兵分两路,一边是栗腹率军攻赵之鄗(今河北高邑东),另一边是卿秦攻代(今蔚县)。
看到燕军来犯,赵国上下气得半死,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赵国刚刚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国力虚弱无比,但也不是小小的燕国能侵犯的。于是老将廉颇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率兵作战,将栗腹斩杀在鄗,大将乐乘在代将卿秦俘虏了。

就这样燕军两位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被俘,剩下的燕军群龙无首吓得赶紧撤退。另一边斩杀了栗腹的廉颇乘胜追击,一路打到燕国的都城,逼迫燕王喜换了一位亲赵的将渠来做相国谈判,在一番割地赔款之后赵军才撤退。凭借着邯郸之战和燕赵鄗代之战,赵国向战国其他国家彰显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哪怕是青壮年都死绝了也容不得其他国家欺负。

靠着长平之战后的这两场战役,赵国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也保住了自己战国七雄的地位。同时也是在这两场战役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将领,这些青年将领为成为赵国后期短暂中兴的重要支柱。在我看来赵国虽然败给了秦国,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赵国就是弱小的,其实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来,赵国的军事实力就一直属于战国七雄中的第一梯队,就连秦国的胜利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双方长平之战能从来的话,赵国不一定会输。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