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蔺相如完璧归赵:失败的外交事件,哪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4-6-16 21:52:10 | 历史|
0 16

3051

主题

3051

帖子

915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53
发表于 2024-6-16 21:52: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悠久,名臣良将辈出。他们或者骁勇善战,或者智计无双,或者忠心为国,总之他们在所处的时代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一笔,更是因此而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榜样。其中,蔺相如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代名臣,可谓是家喻户晓。
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抉择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利益为重。关于他与廉颇之间的“将相和”故事,更是被编入了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而通过其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的故事,更是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此,太史公司马迁更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是,对于太史公司马迁口中“智勇兼备”的蔺相如,同样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却并不赞同,尤其是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事之上。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直言完璧归赵是一场失败的外交,更是有“人臣爱君如是哉!”的点评。
那么“完璧归赵”的故事到底是 “智勇双全”的良策,还是一如司马光所言一般,是一项失败的计谋呢?
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从楚国获得了和氏璧。和氏璧,作为世之罕有的宝玉,自然也引起了秦国、秦昭襄王的觊觎之心。
“怀璧其罪”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在当时的各国实力对比中,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及数代的积累之后,比之山东六国无疑是占优的。尤其是秦昭襄王在继位后,作为一个有道之君,先后派兵击败了楚国、魏国,甚至更是有称“西帝”之举。而在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之前,秦国更是通过战争攻占了赵国的数座城池。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彼时的秦国虽然强大,却未有绝对优势。赵国同样在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有了强大的实力,有着吞并中山国、大败林胡等族的赫赫战绩。
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也就如此微妙地保持着动态平衡。
而在听闻了赵王获得了和氏璧之后,秦王向赵王送信表示“愿意十五城易璧”。面对这样的来信,赵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若给了,赵国不仅颜面尽失,又恐怕难以得到秦王允诺的十五座城池;而如若不给,又恰恰为秦国攻赵徒增口舌。
这样的尴尬处境之下,蔺相如脱颖而出。在获得了缪贤的举荐之后,赵王召见了蔺相如,而他与赵王之间的对答如流,也让赵王最终选择了派遣他出使秦国。

在与秦王会面之后,眼见秦王将和氏璧传示众人并无意补偿赵国城池后,蔺相如对秦王说到:“璧有瑕,请指示王。”,而这也让和氏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上,接下来蔺相如更是“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面对蔺相如不惜玉石俱焚的态度,秦王只好折服,并答应蔺相如斋戒五日、礼宾后,再做商议。
可蔺相如在眼见秦王并无诚意后,早已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而他本人也不卑不亢地提出如若秦国果真愿意以十五城相换,则可以先割让十五城。同时,作为对秦王的“赔罪”,他可以就汤镬之刑。
在秦王听闻蔺相如的陈词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笑。
也就是说秦王十分震怒,但是接下来秦王却并未采纳左右群臣的意见,不仅没有处罚蔺相如,更是有称赞蔺相如为贤臣的话语。对于这里的政治目的,《史记》中有不“绝秦赵之欢”的话语。
而在完璧归赵后,蔺相如也在回到赵国后被委以重任。此后,更是有渑池之会上回击秦王羞辱,面对廉颇刁难处处忍让之举。

可是,完璧归赵的举动真的合理吗?事实上,我们就当时秦、赵两国的实力对比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刀口上的舞蹈。
蔺相如作为一个门客,先是激起了秦王占有欲,后又以有瑕为由威逼秦王,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这一系列的举动,是建立在他作为赵国使者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和氏璧这样一件器物与彻底激怒秦国、葬送国运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然,蔺相如成功了;但是倘若秦王以此为口实,大举入侵,又入之奈何呢?
事实上,在完璧归赵的次年,秦王便命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代郡光狼城。
当然,从这一点上看秦王并未举国讨伐,又颇为幸运。可是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如是哉!

为了一个器物,却要赌上国运,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哪里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
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治史严谨,在评价完璧归赵时,他并没有遵循司马迁的评价,而是从赵国、从赵国的整体角度来阐述了他的观点、看法。
无疑,这一观点是“有资于治道”的。而《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够被冠以“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的名号,莫不是因此。
这部三百多万字,记载了1300多年历史的的史学巨著,在其传播中也是拥簇众多,顾炎武、曾国藩都是称赞有加,甚至就连毛主席也曾17次批注《资治通鉴》。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