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官的人,沟通术多厉害?2分钟看完这个故事,思维城府大提升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4-6-16 19:33:13 | 历史|
0 57

3056

主题

3056

帖子

916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68
发表于 2024-6-16 19:33:1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做官的人,沟通术有多厉害?领导做了个错误的决定,还很固执,谁劝骂谁。有人让你去劝劝,你该怎么办?建议你看完这个故事,方法很实用,不管大人、孩子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去世,年幼的孝成王即位,赵太后掌权。这时,秦国乘机攻打赵国,赵国连丢三城,形势告急。朝臣认为连齐抗秦,才是上策,不然有灭国的危险。齐国答应出兵,但要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赵孝成王,小儿子长安君,女儿燕后(燕武成王王后)老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赵太后溺爱小儿子长安君,她坚决不同意送小儿子到齐国为人质,放出话说:“有再敢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上吐唾沫。”

领导明确表态,这可怎么办?朝臣想起了富有智慧的触龙。触龙是赵国老臣,官拜左师,虽然已退居二线,但国难当头,也不能不出面啊。所以,他就答应了朝臣,出面劝说赵太后。
触龙是个聪明人,深谙沟通的智慧,他深知如果自己直接了当地劝赵太后,肯定碰一鼻子灰。所以,他走迂回路线,打”同理心“的感情牌。果然,赵太后见触龙一来,就一脸怒色。触龙不急不躁,慢悠悠地走到太后跟前,不谈人质的事,先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没办法快走了,但想到好久没来觐见太后,心里甚是担心,只怕太后玉体欠安,所以就一瘸一拐地来了。”太后见触龙不说人质的事,脸色缓和了些,说:“我也老了,腿脚不灵活了,平日里走动都是靠手推车。”触龙又关心地问:“太后每天饮食没减少吧?”太后说:“牙口不行了,只能喝点稀粥。”触龙说:“老臣胃口也不好,但我每天坚持走路,就是为了增加点食欲,希望对身体有所帮助。”说话间,赵太后的脸色渐渐好了起来。触龙见有了缓和,就转移话题,说:“我老了,不行了,现在就是担心我那个不争气的小儿子舒祺,怕他日后养活不了自己,所以希望太后能让他来王宫做个侍卫,混口饭吃。”

赵太后说:“放心,我一定同意,他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我想在去世年把他托付给太后。”赵太后好奇地问:“做父亲的也操心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操心。”赵太后笑了起来,说:“我以为只有妇道人家才喜爱小儿子。”触龙说:“依老臣看,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赵太后说:“您错了,我更爱长安君。”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是为他们做长远打算,当初太后送燕后出嫁时,伤心地抱着她的腿哭。送走了燕后,虽然很想念女儿,但每次祭祀祈祷时,又一定会祈祷说:‘别让女儿回来啊!’不就是担心燕后在燕国被休,希望她和子孙在燕国可以世代为王吗?”赵太后说:“是这样的。”触龙说:“往上数三代,当初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现在他们的后代还有继续为候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也没有。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发生于自身,远的灾祸殃及到子孙。这不是因为君王的子孙不好,而是因为君王的子孙凭着先辈的功劳,位居高位,锦衣玉食,却又没有功绩傍身。不仅会招来他人的嫉妒,还会腐朽子孙意志。

现在太后把肥沃的土地封给长安君,又给他大量金银珠宝,他自幼锦衣玉食,有用不完的钱财,但对国家却没有功劳。等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立命呢?所以,老臣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得不够长远,爱他不如爱燕后。”
赵太后幡然醒悟,就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出兵,联赵抗秦,打败了秦国,赵国暂时免于灭国之祸。“触龙游说赵太后”是说客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案例,触龙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的智慧、谋略过人,他的方法在现代心理学上称为“自己人效应”,就是让对方感觉你和他是“同一伙”的,是“自己人”,以拉心理距离。其实触龙的这套谋略,放在当下也很实用。比如在外地推销产品时,可以尝试用当地人的语言来沟通,引起“共鸣”,这样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而且触龙“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世之言,至今实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