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时期卿大夫普遍明哲保身?隐性“专杀”与宗法制共同造就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4-5-27 20:00:18 | 历史|
0 103

3025

主题

3025

帖子

907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75
发表于 2024-5-27 20:00:1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耽于美色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们的信任,镐京变得岌岌可危。犬戎东进,一举攻破镐京。至此,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延续近300年的西周王朝正式覆灭。平王东迁,开启东周,即春秋时期。
此时的周王室,渐渐丧失号令天下的能力了,权威大有所降。而中华大地上,冉冉升起了好多耀眼的新星。率先奋起的就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齐桓公坐大,以周天子的名义,率领几个诸侯国,讨伐宋国。
这就是著名的“九合诸侯”。

烽火戏诸侯
后齐桓公成为诸侯中的霸主,气势远压式微的周天子。至此,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基调、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已经定下了。
然而,具有上升潜力的并不只有诸侯,还有诸侯的下级——卿大夫。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诸侯不会允许卿大夫袒露出任何的野心与壮志。于是,在夹缝中谋生存的卿大夫阶层,普遍具有明哲保身的思想。

齐桓公
春秋时期的卿大夫普遍热衷于明哲保身
《国语·晋语》中有这样一段体现卿大夫应该明哲保身的描述:“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这段话明确地对范氏、中行氏进行了批判。他们不体恤他们的宗族,想要在晋国国内夺权。这导致了他们的子孙流离失所,将逃亡到齐国进行耕地。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是更进一步地对这两家子孙的境地进行了比喻。曾经是可以用于宗庙祭祀的牲(春秋贵族阶层祭祀用猪牛羊),如今却成为了在田地耕作的普通牲口。
范氏、中行氏及其子孙的悲惨境地被记录在《国语》上,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告诫卿大夫们,以这两族覆灭的经历为诫,安守本分,不要再惦记着权力。

左为卿大夫
1、守身如莲,香远益清,是为廉
春秋时期,评价一个卿大夫是否称职,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懂得明哲保身。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刘康公访问鲁国的时候,对4位卿大夫的未来有不同的预期:
“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可见,在刘康公的眼中,叔孙宣子、东门子最好的结果是被处死,最坏的结果是灭门。而季文子、孟献子及其家族则可以在鲁国长期地存活下去。
而之所以得出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是由于“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后两者不懂得勤俭持家,势必要遭到诸侯的严重打击。如此不懂得守身的卿大夫,其事迹是不会香远益清,受到好评的。这样不廉洁的家族,也是不能立足于世的。

季文子
2、明哲保身,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为了保全家族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原因,不仅仅是出于自私的独善其身,更是为了保全家族。君子一旦立于危墙之下,损害的不只是家族的名誉,最严重的是要付出株连九族的代价。而为了保全家族,很多卿大夫愿意只身赴死。
晋国卿大夫范文子是一个为晋国殚精竭虑的人,他的眼光和谋略都远胜于当时的晋厉公。鄢陵之战晋国胜利后,晋厉公十分自满,不听取下属任何建议。范文子看出,这样的晋厉公,必将导致晋国局势的恶化。他一方面出于家族的顾虑,不敢觐见直言,一方面又为晋国忧虑重重。在家里的庙堂祈祷说“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

晋厉公
春秋时期卿大夫热衷于明哲保身,其本质是热衷于保全家族。因为在春秋时期,卿大夫这一阶层,危机四伏。
专杀卿大夫的制度
即使卿大夫已把明哲保身当成一种阶级共识,最后真的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的宗族却寥寥无几。《左传·昭公三年》就记录了宗族们的惨状:一开始有“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这十一个宗族。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十一个宗族,最后只有一个宗族存活于世,仿佛对于各诸侯来说,专杀卿大夫也成为了一种阶级共识。

左传
1、春秋时期专杀卿大夫现象突出
据北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有所记载“是故二百四十二年无天王杀大夫文,书诸侯杀大夫这四十七也。”仅仅一年中,被诸侯处决而死的卿大夫多达47人,在任何时候,对于一个阶层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但“47个卿大夫”放置在春秋时期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数字。而一个卿大夫的倒下,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往往是丧失了主心骨。树倒猕猴散,这也就可以解释了很多宗族消失不见的现象了。
2、“专杀”——覆灭卿大夫的同时,彰显了诸侯的权势
“专杀”指诸侯不向周天子禀命,而直接杀戮卿大夫。这在西周王室鼎盛的时期,是不可能发生的。

周天子
“古者诸侯之卿大夫士命于天子”。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礼乐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层层而下,下级不得逾越。每一阶层的爵位、权力都是周天子赋予的。诸侯没有对卿大夫进行封爵加侯的权力。
同样地,诸侯更没有对卿大夫进行处决的权力。“谓卿大夫受赐于天子者,归必致于其君,君有命乃服之。”在西周时期,即使卿大夫有罪,诸侯也不能直接处决,要交由周天子定夺。
如果说在西周时期,卿大夫对于周天子是人身依附关系,诸侯只是代管;春秋时期,诸侯便越过周天子,直接管辖卿大夫,卿大夫的人身关系也转移到了诸侯处。

春秋时期卿大夫
3、诸侯们为何集体不放过卿大夫?
西周时期,每一阶级所能用的器具、住宅、拥有的田地,都有严格规定。春秋时期的阶层秩序,是天翻地覆的改变。诸侯可以用周天子级别的器具,可以穿周天子才能穿的衣服,出行的仪仗、住宅的阵仗,也达到了周天子级别。可以说,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举止上,诸侯都在直追周天子。对于卿大夫的态度,拿捏生命等问题上,也在模仿周天子的权力。
而下一阶层对上一阶层的模仿,也在卿大夫阶层上得到了应验。诸侯逾矩,
行使周天子才能行使的权力,想要代替周天子。卿大夫也逾矩,夺取诸侯的权力。

天子所用器具
因此,诸侯专杀卿大夫,一部分的原因,是平定内部的叛乱。郑国国君杀公孙黑,就是为了铲除公孙黑在郑国内部搅起来的祸乱。除此之外,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会存在相互联姻,以促进彼此的交流。而一旦一位卿大夫通过婚姻,从他国谋取个人私利,引起祸乱,也是会遭到诸侯的杀伐的。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在卿大夫明哲保身思想上的影子
1、宗法制的延续维护着宗族的内部秩序
宗法制度自西周确立以来,维持着一个宗族的内部秩序。宗族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家族挣得荣誉,是植入在一个卿大夫身上最深刻的基因。卿大夫在自己的宗族内部,是大宗,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保全家族、促进家族发展的义务。无论是向上夺权也罢,明哲保身也好,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家族繁荣兴旺。

宗法制下的西周
2、宗法制的瓦解解固了家族观念
卿大夫对于其下的士是大宗,士也极其渴望能得到卿大夫的荣誉与名利。因此,卿大夫家族的内部,也围绕着权力和财富展开激烈的斗争。从上到下的争权夺利,都对宗法制起着很强的瓦解作用,这无疑破坏了一个家族原有的稳定的结构。当血缘关系不能在对卿大夫的家庭成员进行束缚的时候,
卿大夫阶层,最后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结局。
总结
春秋时期,大到国家性质、经济结构,小到各阶层的暗流涌动,争权夺利,都是这一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这一时期,上级诸如诸侯、卿大夫,都对下级具有毋庸置疑的绝对处置权,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但是,下级也在拼命地向上攀岩,想方设法地靠近上级所拥有的名利、财富、地位,这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因素。

卿大夫
阶层内部、跨阶层的碰撞与对立,都是新与旧的碰撞的体现。每一阶层,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现状,却又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为自己、为家族谋求更多。
有先天优势的便是诸侯阶级,卿大夫阶级紧随前后。然而卿大夫的上级十分强大,下级也在蠢蠢欲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卿大夫而言,掩藏锋芒,明哲保身十分重要了。
“明哲保身”一词,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胆小,不主动惹祸上身,不是一个正直的为官之风。但是对于春秋时期的卿大夫而言,这却是一种必备的处世之道。
至此之后,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明哲保身成为后世众多官员的为官之道。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卿大夫,开了这一先河。
参考文献
1、《春秋时期专杀大夫现象研究》
2、《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
3、《春秋时期卿大夫明哲保身思想研究》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