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何要用布把脸遮住,并非迷信,而是有着科学考虑

[复制链接]
作者: 叶落之森 | 时间: 2024-5-15 06:21:37 | 历史|
0 52

3901

主题

3901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703
发表于 2024-5-15 06:21: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崔珏《哭李商隐》
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中对红白两事极为看重,现代已经是科学民主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已经由繁到简了,但很多习俗还是流传到了今天。古代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如果人死后不能妥善安葬,会被视为后世不祥之兆,是对已故逝者的不尊重。在安葬的仪式中,会有很多家庭前来吊唁,我们会发现这些死者的脸上,会盖一块布,这是迷信还是出于科学考虑呢?人死后为何要用布把脸遮住,并非迷信,而是有着科学考虑

习俗的由来
关于在办凶事时要在死者的脸上盖一块布这件习俗,是依据古代遗留的一些习惯,脸上盖布这个习俗是跟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人都是战国时代鼎鼎有名的两大诸侯,《史记》记载,吴和越是相邻的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争。吴国阖闾曾带领军队前去进攻越国,越国是当时经济实力很强的国家。战争失败之后,成为阖闾的一大遗憾,他告诉儿子夫差,以后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在夫差上位后,他把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家强富。夫差趁机率军进攻越国,双方大战一场,吴国因为国家的强大和军事强大顺利地赢得了这场战争。成为手下败将的勾践,这就有了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在敌国每天都让自己吃苦,锻炼自己的心智,放下了尊严,就为了有一天有好的时机让自己再次重振江山。就在勾践卧薪尝胆时,夫差已经开始为攻打下越国而沾沾自喜,甚至自负了起来。他认为已经没什么能对吴国构成大的威胁了。此时,夫差已经自负起来,觉得勾践对吴已经没有威胁了,伍子胥却认为必须将勾践处死永诀后患。为了能让夫差彻底地对勾践放松下来,打消对他的疑虑,勾践让范蠡从各地物色了一批像西施、郑丹这样的绝色美人献给夫差,夫差欣然接受了,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就在勾践能回越之前,。现在夫差伍子胥曾不止一次地给夫差建议,要处死勾践要放勾践回国,伍子胥更不答应,强烈要求处死勾践,否则就是放虎归山终成大患。可是夫差并不赞同处死勾践,并在伍子胥三番五次的进谏下变得恼怒,竟直接处死了伍子胥。伍子胥在临死前要求别人将他剜去了双眼,挂在吴国的城门上,让他看着吴国究竟是怎么被灭的。这传到了夫差那里,他十分生气,将伍子胥的身体扔进了江里喂鱼。

就在九年以后,吴国被越国崇真的旗鼓踏平了城门,夫差后悔不已,更是羞愧,在江边自刎。他觉得自己辜负了伍子胥的一片忠心,便让自己的士兵在他死后能挡住他的脸,因为他无颜面对伍子胥。周公旦在周朝严格制定周礼,周礼要求人死后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丧葬习俗。无论是天子、老百姓都应该遵循。在这个习俗中,人死后脸上须盖上羊毛或白布,目的是能分辨死者是否真的去世,盖上白布能看清死者是否有呼吸。对于脸上盖白布的问题,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从周朝直至现在一直在延续。

科学研究,给出答案
脸上盖白布其实在现代社会研究下,也有很大的意义。现代医学中发现,如果在重大疾病的情况下,人的身体会出现假死状态,就是人会出现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呼吸暂停,但某个时间又会重新恢复。所以在脸上盖白布,能很好地分辨人是否有假死的情况,也能让人避免将生者埋葬了。还有就是,脸上盖块布能遮住死者的面容,使殡葬过程中更多的是安详、平静的氛围,而不是让死者的面容一览无遗,可能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有可能让前来祭奠的人直视死者而感到害怕。

人是不能复活的,而死者的丧葬礼是他最后一次在人间的“社交”,是他最后一次能让人们牢记他的瞬间。葬礼的作用,实际上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缅怀逝者,葬礼上的一些礼仪习俗,都是流传下来的,无论是盖白布还是其他的什么,都是我们缅怀逝者的一种方式。
其实人死后用布把脸遮住这样的习惯,不一定要深究他的科学性或是历史性。我们在延续这样的习惯。
参考资料:《哭李商隐》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