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救了伍子胥,他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接过后立即自刎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4-5-10 11:39:19 | 历史|
0 61

2932

主题

2932

帖子

879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796
发表于 2024-5-10 11:39:1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剑》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一生潇洒俊逸,有“诗仙”之称。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耍剑也是一把好手,他曾作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见其武功不容小觑。据说他有一把锋利无比的银剑,泛着冷光,谁看了都得打个哆嗦。又一次他和四川的一位好友游湖时,朋友突发疾病去世,在他抱着朋友的尸体哭得伤心的时候,一只猛虎过来想要吃了他的朋友的遗体。李白见状,拿起银剑使出全身武功,那闪闪的剑光吓退了老虎,也保留了他朋友的全尸。此后,李白的仗着三尺长剑护身,无论是登峨眉、上庐山还是游洞庭、历襄汉,这把剑都在他身边保他平安。

剑自古到今都被视为圣品,故皆以持之为荣。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石器时期、青铜时期和铁器时期直至今日,剑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见证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分分合合。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剑逐渐被政客礼化、被术士神化、被文人诗意化,剑已经不仅仅是功能单一的兵器,剑特有的侠义内涵,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代表,更是一种心态和审美的表达。

如今,剑在中华儿女心中的崇高地位依然是其他兵器所无法比拟的,逐渐发展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象征物,如代表身份、地位、权利等等。根据《茶香室三钞·伍子胥剑》记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就随身带着宝剑。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重恩义、睚眦必报的人,哪怕是一饭之赏他都一定要报答,对帮助他的妇女等人他都会予以千金酬报。不过有一次一个渔夫救了伍子胥,他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接过后立即自刎,这是为什么?

一、“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
根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奸臣被诬陷,锒铛入狱。奸臣担心他的孩子未来发展成为祸患,于是以伍奢为要挟,命令他的两个孩子——伍尚和伍子胥回宫,准备一同处死。二人都知道这是奸臣的陷阱罢了,伍子胥独自一人逃走了。

伍子胥一路出逃,在出昭关之前,伍子胥一直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他的前方有昭关关卡,后有楚国的奸臣的追兵在追杀他,并悬赏黄金万两要捉拿伍子胥的项上人头,也就是说伍子胥一旦逃脱失败,必将被楚国抓到并杀害。情况十分危急,伍子胥在逃跑的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苦恼是如此之大,他竟然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不过幸运的是,头发白了,反而可以掩盖真面目,使得伍子胥得以蒙混出关。

二、舍生忘死帮助伍子胥的普通百姓们
出了昭关,伍子胥还没有完全安全,他的前有滚滚大江拦住去路,如果不及时过江,还是会被后面的官兵追赶上来。就在这个危急的关头,一个无私无畏的老百姓出现了。这是一位江上撑船的渔夫,他不仅用好酒好肉招待了伍子胥,还帮助伍子胥过了江,躲开了官兵的追杀。伍子胥问渔夫叫什么名字,渔夫不愿意透漏自己的真实姓名,说自己是一介无名村夫罢了。

万分感动的伍子胥解下自己腰间的佩剑要送给渔夫,并且希望渔夫能替他保守秘密,不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官兵。渔夫说:“我救你为的是保护忠良之臣子,并不是为了图一己私利。既然你怀疑我可能会告密,我只能以死明志来证明自己。”于是接过宝剑挥剑自尽。

此后伍子胥还在逃亡的时候碰到一个正在带着一筐子饭菜的女人。他想讨口饭吃,但是出于礼数女人拒绝了。饥饿的伍子胥再三请求,于是她跪在地上,拿出了筐子的饭款待了伍子胥。伍子胥吃完饭后,嘱咐对方别暴露自己,结果他走出去几步回头再看,她已经投河自尽了——这时女人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保密承诺。
结语
可见,老百姓对不幸落难伍子胥的爱戴是发自肺腑的,他们舍生忘死地帮助这样一位文武双全、忠孝节烈集于一身的英雄。换句话说老百姓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保护忠良的承诺,以免伍子胥有后顾之忧。只是对于这样的结局想必也不是伍子胥本人乐意见到的,他只是不想平白受人恩惠而已,而伍子胥送给渔夫的这把剑也因为渔夫舍生忘死保守秘密的精神而被人们称之为高洁之剑。
参考文献:
《史记》
《吴越春秋》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