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到底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对后世有什么意义吗?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5-7 04:31:48 | 历史|
0 119

3095

主题

3095

帖子

928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85
发表于 2024-5-7 04:31:4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正是因为这条郑国渠,关中地区出现了大片良田,秦国国力大增,为平定六国增加了一枚厚重的砝码。不过这条水渠最初的修建想法,其实是当时同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想出来的,目的也并不是要为秦国增加国力,反倒是希望用这个超级工程,彻底拖垮秦国的国力。

秦始皇登基亲政后,很多国家的青年英才投奔而来,一名叫“郑国”的男子就此迈入秦始皇的视野中。相比李斯、王贲、李牧等年轻人才,郑国吸引秦始皇的方式也很独特,他的本事在于水利领域。郑国来了以后对秦始皇说:“我可以为秦国修建灌溉渠,每年为秦国的粮食提升三到四倍的出产量,土地可以更加肥沃,也让更多的人有粮食吃”。
秦始皇本来就心怀抱负,想要统一天下。但统一天下,自然无法避免战争,而战争最为紧缺的就是粮食。只要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百姓就有了生存保障,人口数量就可以得到提升,将士们也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征战杀敌。
在古代社会,粮食就是最大的问题。只要解决了粮食生产量,那么国力就能稳步提升,统一六国的把握,也就大了许多。所以秦始皇一听郑国的话,当时就心动了。

但是同时,相比这条水渠带来的福利,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按照郑国的估计,修建这条郑国渠,几乎等同于凭空造一条长城!就算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是七国之首。想要完成这种超级工程,仍是需要倾全国之力才能做到。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修建这条水渠,短期内秦国就无法再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事。想要统一天下,就只能向后推延了。
不过,秦始皇终究是雄才大略,知道这条水渠可以让秦国国力持久不衰,功在千秋。所以在和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秦始皇最终决定,哪怕战事吃紧或者暂缓统一天下的战事,也要坚持修建这条灌溉渠。
就这样,在秦始皇的全力支持下,郑国开始主持这个超级工程。但是,没过多久,秦始皇就得知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让秦始皇顿时勃然大怒。

原来,郑国竟然是韩国派来的奸细!
修建这条灌溉渠,原来一开始就是韩国的一个阴谋。韩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因为距离秦国最近的原因,韩国这些年被秦国打得越来越弱,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于是,韩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派一个水利方面的人才,去帮秦国修一条超级灌溉渠。这个超级工程,一旦建造完成,固然会对秦国的国力有极大提升。但问题是,秦国想要进行如此大的工程,只能倾尽国力,再无暇对外发动战事。如此一来,韩国也就可以暂时保全下来,得到一个珍贵的喘息之机。
嬴政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又惊又怒,当即把郑国抓来,要处死他。但抓来郑国之后,郑国的一番话,却让嬴政改变了想法,反而继续支持郑国进行这个工程。

郑国的话,其实也不复杂,大致意思就是:我虽然是间谍,但是修成灌溉渠只能让韩国有喘息的机会,可秦国却是能够长久不衰。而且秦国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如果这时候停下来的话,所有前期投入都成了一场空,还不如继续修下去。反正只要修成了,对于秦国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你觉得你是该不该坚持建下去?
最终,嬴政被郑国说服,非但没有杀他,反倒继续支持郑国,完成这个超级工程。
从开始建造,一直到建造完成,这条灌溉渠花了秦国整整十年的时间。这十年当中,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被严重拖延,但这条水渠修造出来以后,确实也如郑国所说的那样,对秦国的国力有着本质上的提升。所以最终,秦始皇感念郑国为秦国农业发展带来的贡献,将灌溉渠以郑国的名字来命名,也就是郑国渠。

修建郑国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修造长城更加费力,难度也更加高。因为秦朝修建长城的时候,是将列国原本已经修造出来的长城,连接起来。而郑国渠,则是需要单纯的以人力开山,修建水坝来提升水位。为了修造这条水渠,秦国动用了几十万人,干了十年时间,其工程量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郑国渠的作用也是极为可观的,在修建后发挥了一百多年的灌溉效益,而且还对后世灌溉技术,起到推动作用。秦国的农业生产量得到提升,土质也更加肥沃。据统计,秦国修造了这条灌溉渠后,粮食产量一下子就增加了近一倍不止。这项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共灌溉面积高达四万余倾,长度延伸至三百余里,可见郑国渠为秦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多大的作用。
富庶的农业区域,也为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秦国灭亡后,郑国渠的灌溉效果依然存在,很多皇帝选择继续修缮郑国渠。郑国渠也见到了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兴衰。

郑国在修建灌溉渠时,选择截流清河,以抬高水位。但完工后秦始皇认为水量不足,让郑国渠在此扩大修建范围,引入泾河之水。善于水利建设的郑国明白,引入泾河之水是无法完成的一项工程,但如若不修恐怕会人头落地。可是面对死亡的威胁,郑国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修建。后来的历史证明,郑国是对的。在郑国去世后,大坝被冲垮,秦国人只能再次去修缮筑坝。后来秦朝覆灭的时候,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在这儿。正是因为这条水渠出了问题,整个关中的粮食产量骤降,所以后来起义军才能那么容易地攻入关中。
到了汉朝以后,汉朝几经研究,这才发现郑国渠的修建出现了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清河水实现灌溉。汉朝想要超过秦国所修建的郑国渠,让土地实现大面积灌溉,所以汉武帝的手下白公提出建议,从泾河处往西一直修建,直到截留到泔河的位置。这样既能够灌溉两边的农田,还可以利用下泄的方法重新注入郑国渠内。于是在汉武帝之后,郑国渠才终于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可以说郑国渠的建设,是真正意义上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郑国渠的完成,让整个关中地区都为之受益,各种建立在郑国渠基础上的灌溉渠也得到完善。现代的郑国渠已经是文物保护遗址了,这一建设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带动了后世农业建设,减缓了韩国的灭亡速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