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为何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

[复制链接]
作者: Mihkel16 | 时间: 2024-5-3 07:07:35 | 母婴|
0 152

1834

主题

1834

帖子

5502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24-5-3 07:07:3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这些雷人的建议相信大家也都没少看
“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

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仿佛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是生活的实践者,尽管缺乏专业知识,但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然而,有些“雷人建议”常常引发情绪的分歧。

虽然专家群体具有复杂性,但特别是应该警惕那些出格的“伪专家”和“三无”研究机构。这些人为了博取知名度,通过各种手段甚至“跨界”发表评论,冒充权威的声音,最终实现他们的“影响力变现”的目标。
而另一些“专家”则牺牲了职业操守,为了商业利益而大肆代言,不顾一切地追求影响和名利。这种抛弃学术中立原则的行为引起了年轻人的不满,减弱了他们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并不是让专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专家“着眼于年轻人的利益”,避免哗众取宠,多看到人文关怀,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以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专家需要更多的倾听与理解,以便更充分地理解年轻人的需求与期望。他们应该采取温和的、开放式的态度。通过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关系,年轻人和专家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每天分享~情感|时事|美图|壁纸,欢迎点赞评论,分享美图纯属AI生成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