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郑嘉励:怎样讲好考古故事

[复制链接]
作者: 三生万物 | 时间: 2024-5-2 09:57:10 | 历史|
0 118

2972

主题

2972

帖子

891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16
发表于 2024-5-2 09:57: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7日晚,钱报读书会,考古学家郑嘉励带着他的新书《考古四记》来了。去年出版的《读墓》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今年这本《考古四记》则是一部有温度的考古笔记。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于今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考古记,重返考古发掘现场,还原第一线的遗址和墓葬发掘场景;田野记,讲述田野考察中的见闻与思考,传递考古工作的魅力与趣味;历史记,探析古迹与器物之奥秘,呈现一幅幅完整的历史图景;人生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与事,抒发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
郑嘉励以兼具文学的感性气息与田野调查笔记的理性笔调,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与探寻之旅。这些朴素、真诚、热烈的文字,寄寓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考古工作的热情,试图在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联结。

分享会现场,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赵波与郑嘉励展开了精彩的对谈。
郑嘉励围绕什么是考古的主题分享了他近30年来的考古工作经历:“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考古工作,当时大家都争相选择史前考古,但我并未对史前考古产生太大的兴趣。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在工作中始终处于一种怀疑的状态,这让我很难受,于是转向了做历史时期考古,尤其是浙江的瓷窑考古。2006年到2015年期间,又从瓷窑转向了墓葬,墓葬作为一个思想的意象比瓷窑更有张力,墓志和墓志铭是具体的,只有在墓志里才能碰到具体的人。宋代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将墓葬还原到那时的历史脉络中去,就会非常准确。”

谈到考古分类,他说:“考古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例如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驻扎在现场。第二种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考古,在遗址和墓葬被破坏前将文物抢救出来,这样的考古发掘流动性很大,虽然不像明星项目那样出彩,但对考古人来说积累非常可观。”
他坦言:“读过的书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把这个状态延续下来,就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有体验的知识才会调动情感,才能内化于生命。《山中的杭州史》《摩崖石刻》等文章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关于怎样讲好考古故事,他总结了三点。第一点是真实,什么叫故事?真理老人一丝不挂,智慧老人给他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真理受到了欢迎。讲故事就是揭示真理和真相,用吸引人的修辞包裹起来,揭示的历史是虚假的,情感是矫情的,理论是谬误的,那怎么包装都没用。每一句话都代表了自己真实的情况。第二点是需要以硬核的知识注入人文内涵。硬核的知识很难使人产生兴趣,但如果转换角度注入人文内涵,就能将冷冰冰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第三,好的故事讲述者需要正反合的过程,需要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再将理性付诸于感性。

随后,赵波分享了关于新书《考古四记》的读后感,“考古虽然很枯燥、很学术,但有改变历史观的力量。读完这本书后,我提炼出了四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第一是专业,考古是有历史分量的东西,是硬核的知识。郑老师在领域内数十年如一日,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第二是鲜活,郑老师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的大众化转化,书分为四种,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的,其中深入浅出是最难的,知识是硬核的,但嚼起来却如水果般鲜甜。郑老师的文字有感情,比如在《去者》这篇文章中对逝者的怀念。郑老师的文字也很有趣味,比如在《妾之命运》这一章借用傅斯年的话写妾与官员的对比,写得非常风趣。第三是温情,郑老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始终将温情荡漾在笔头之下:对历史有温情和敬意,正如郑老师说的那样,他想要找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器物;对考古背后的人有温情和敬意,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这就是对考古背后的小人物有温情;对考古事业有温情,郑老师三十多年的考古经历,秉持着对行业的热爱,这个状态也透着考古一线工作的酸甜苦辣;对家乡有温情,郑老师笔下的“吾乡”玉环同样透露出脉脉温情。第四是价值,考古有学术上衡量的价值,这是专业论文的维度;但靠精彩的文字让考古走入千家万户,影响更多的普通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比学术研究更有意义,这就是郑嘉励文字的最大价值所在。”
赵波对郑嘉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浙江了解地上最多的人是谁,我不知道,但对地下了解最深的,郑老师肯定是其一;中国考古水平最高的人是谁,我不知道,但把考古写得最有趣的,郑老师应该是首选之一。在我眼里,对一个作家文字最高的评价,就是读他文章的感觉是欲罢不能,郑老师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每一篇都值得期待。”

在读者提问环节,郑嘉励对如何深入浅出地讲好考古故事等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回答,他分享道:“最本质的是人,文学和历史可以写具体的人,有具体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是物不是人,讲起来就很难,所以要透过物去讲好背后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