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建设者追忆“比拼赶超”建设场景

[复制链接]
作者: 寄君一曲,不闻曲终人散。 | 时间: 2024-4-30 04:54:09 | 新闻|
0 148

1972

主题

1972

帖子

5916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16
发表于 2024-4-30 04:54:0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昨天,以“饮水思源·继往开来”为主题的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纪念活动在昌平区举办。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为了纪念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和庆祝建党102周年,昌平区和北京市水务局开展多场系列活动,讲好十三陵水库建设、管理、保护的生动故事。
65年前,40万劳动大军从四面八方赶到昌平区燕山脚下,短短160天就建起了一座长627米、高29米的拦洪大坝。库容8000万立方米的十三陵水库创造了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更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建库精神。
回忆起当年建库的过程,已经84岁的马德清老人仍然记忆犹新。“我当年19岁,身体单薄总生病,但听到国家号召修建水库,还是和我父亲、妹妹一起投入到建库中。”马德清说,当年修水库条件艰苦,刚开始修建时,气温低到-20℃,窝头还没吃完就冻成了冰疙瘩。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水库建设者们无人退缩,反而互相比拼不甘人后。
在建设十三陵水库的160个日夜里,先后涌现出“钢铁突击队”“十八勇士”“九兰组”“沙河七姐妹”等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数十万水库建设者的杰出代表。活动现场,“九兰组”成员之一的金淑兰也来到了现场,今年82岁的金淑兰是当年“九兰组”中最年轻的一位,建设水库那年她只有17岁,“今天来到活动现场,我特别激动,好像又回到了1958年,和‘九兰’姐妹一起挑土打夯,想起了当年不叫苦不叫累的劳动干劲儿。”
为传承弘扬“建库精神”,昌平区围绕“回顾·纪念”“传承·开拓”“创新·发展”三大主题,创新开展了多场系列活动,进一步讲好十三陵水库的故事。今年以来,昌平区利用网络平台,分别围绕档案、百姓故事汇以及理论共三条脉络,通过全媒体不间断地推送,深入挖掘展示十三陵水库“建库精神”,再现当时建设十三陵水库的情景。目前已推出“这里应该有座水库”“大胆提出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方案”等10余篇公众号文章,宣介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的故事,教育引导全区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生动开展重要成果线上传播。
文艺作品征集、主题展、纪念活动等多项群众性系列活动在昌平区陆续展开,围绕纪念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主题展工作,目前已征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作品1000余幅,并精选了160幅优秀作品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的老物件进行展出,重现了65年前十三陵水库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展示十三陵水库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此外,为做好征集成果转化,提升活化利用效果,《十三陵水库报集萃》《图说十三陵》《纪念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文艺作品展图册》等系列图文成果也呈现在大众面前。
十三陵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陵镇围绕水库打造环库发展经济带。前期通过疏整促专项行动,收回并腾空水库周边70%地块,全面梳理十三陵水库建设发展历史,全面打造以弘扬十三陵水库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村,为“唤醒、激活、释放”十三陵水库宝贵资源价值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十三陵镇还将通过打造北京市十三陵环库主题公园、打造环十三陵水库发展带和多个独具特色的精品营地区,推动环库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
如今,十三陵水库已成为镶嵌在燕山脚下的一颗耀眼明珠,也是昌平城市发展之眼。这里已不仅仅是用于防洪、发电、跨流域生态水量调节的综合水利设施,在改善京北生态环境、带动地区文旅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本报记者张月朦通讯员向凌潇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