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楚国的书——大楚蛮夷:2、楚先祖不是蛮夷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4-28 19:35:46 | 历史|
0 118

3079

主题

3079

帖子

923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37
发表于 2024-4-28 19:35:4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及一个国家,必先理清它起源的脉络,就好比谈论起某人一样,他的籍贯在哪里,教育和工作经历如何,父母是干什么的,祖上三代有没人做过汉奸、乞丐、罪人等等,归纳起来就两字:出身。
同样的,说起楚国,首先就要追述楚人起源,但这是一件还需要反复考证的工作,开篇不应如此繁琐,不妨简单点——先从有据可查的楚王室起源开始追溯,简单来说就是楚人祭祀的是哪几个先祖。
1987年,在湖北荆门发掘了当时中国考古史上第三大考古项目:战国楚怀王左尹昭佗之墓,包山大冢。其中一枚竹简就记录了楚人祭祷先祖的辞:
举祷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各一样牂(zāng)。
意思是:楚人用母羊祭祀老童、祝融、鬻(yù)熊等三人——照祷辞来看,此三人应为楚先。
仅凭发掘实物并不能正确推断,尤其是比较久远的历史,如果有文献相佐,将会大幅提升可信度。
还真有。
在《左传》中记录了一件事情:楚之别国夔(kuí)国祭祀时只祭老童,不祭祝融和鬻熊,结果被楚人以此为借口,惨遭灭国。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帅师灭夔。
古文献与出土简文相互印证,说明了一件事:
不论春秋还是战国,老童、祝融、鬻熊皆为楚人认可的三位楚先。
既然楚先有三个,那就按顺序一个一个来说。
上古三皇五帝,以“道”“德”治天下,大道昌明,协和万邦,奠定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基。
这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些人,古籍记载不一,尤其是传说久远的“三皇”组合,异说纷纭。
相比而言,“五帝”组合就比较稳定,当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等五人。
当然,还有其他组合,但不管哪种组合,有一个人始终位列帝位,千年如此。
他就是颛顼,因封地在高阳,故号“高阳氏”。
颛顼有一个孙子,叫做卷章,也就是老童。
《史记·楚世家》:(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老童出身王族,家世显赫,本可以凭借祖业开创一番事业,但他无心功名,只醉心自己梦想——音乐。
不同于现在的流行音乐,上古音乐“本于太一”,生于天地阴阳,可治国养民,可陶冶情操,可“通乎政而移风平俗”,是顺应正道的和谐产物。
相应的,它的准入门槛也很高,只有“嗜欲不辟”的得道之人,才有资格从事音乐创作,如此这般诞生出来的音乐是为“大乐”。
反之是为“侈乐”,是亡国之兆。
吕不韦就曾曰过:“如果治国者节嗜欲、勿声色,那么成乐有具,这个国家一定会发达昌盛;反之则其乐不乐,亡国戮民。”
五帝禹汤、文武二王都对“大乐”情有独钟,而夏桀、殷纣喜“侈乐”而亡国。
《吕氏春秋·仲夏纪》: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为了追求治国的“大乐”,老童置荣华于度外,遁世绝俗,隐居在遥远的騩(guī)山搞创作。每逢演奏,山野灵物齐聚聆听,成为制“大乐”的高人,世奉为神。
《山海经·西次三经》: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磐。其下多积蛇。
这种献身艺术而长隐山林的淡泊之志,让三国时的嵇康向往不已: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
此为楚先之一——老童:辟欲制乐,以养万民。
老童有一个后裔,叫做重黎。重黎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因此他选择了出仕,跑到帝喾手下打工。
顺便提一下,虽然重黎音乐天赋不出众,但他的儿子,也就是老童的孙子很厉害,传说是“始作乐风”的始祖,被古人尊奉为乐神,他的名字叫做太子长琴。
帝喾,生于高辛,故号高辛氏,是颛顼的兄长蟜(jiǎo)极的儿子,颛顼死后继任天子之位。
帝喾对重黎非常器重,初来乍到就任其为“火正”一职。
按照现在说法,火正就是天文官,主要职责是观象授时:上观日月之象以主四时,下法山川之仪以便农事,在上古时代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要职,非贤者不能担任。
被寄予厚望的重黎不但很贤,而且能力很强,各项工作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业绩可圈可点,帝喾感到非常欣慰,便让重黎辅佐自己的儿子挚。
但眉宇间也隐隐夹杂着一丝惆怅与焦虑。
因为,帝喾打算百年之后将帝位传给他的儿子挚。
上古帝位传贤不传亲,既所谓的“禅让”,而挚资质平平,横看竖看也看不出有帝王之相。
相比毫无建树的挚,重黎功勋卓著,无疑都是下一任天子最佳人选,这将极大的撼动帝喾构建起来的政治体系,帝喾看他的眼神也从温柔变为猜忌。
重黎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然靠近,继续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帝喾绝不能任其羽翼渐满,但也不能干脆利落的杀了,有损德行,于是,他决定绕个弯来解决这个麻烦:加授其“祝融”之号。
《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完美计划。
祝融是谁?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从排场上看,应该是传说中的神仙。
《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
还是曾经辅佐炎帝的南方火神。
看似帝喾授重黎“祝融”之号是念其“甚有功”,以显赫头衔加之,实则居心叵测,因为这涉及到当时的一个部落:共工氏。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其苗裔(后代子孙)明争暗斗已是摆在明面上的事,炎帝一系虽说实力稍弱,经常仰人鼻息,但也没出多大乱子,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敌人还是蚩尤系。
共工氏是炎帝之苗裔,曾和颛顼争过帝位,失败之后一直被打压,但从实力方面来说依然保持强大,还审时度势的和高阳氏搞起了联姻——连老童都不例外,连娶人家两个姑娘。
但如果提到共工氏出身,那就大有来头了,因为他们才是出自正儿八经的上古祝融一脉,根正苗红。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时人都将世系看的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有显赫身世的人。帝喾封重黎为祝融,就好比搅乱了共工氏的世系——以后祭祷祝融,到底是哪个祝融?
对于帝喾给自己找爹的做法引起共工氏强烈反对,在反对无果的情况下,共工氏决定自己解决——造反。
帝喾很气愤,恼羞成怒的指着重黎:你犯得事,你去摆平吧。
重黎:……
直到此刻重黎才如梦方醒:帝喾意图借其之手,削弱高阳氏和共工氏的实力,为将来高辛氏的天子顺利即位铲除障碍——平时看起来诚挚磊落之人,竟然如此阴险狡诈。
被算计的重黎心有不甘,加之与共工氏的姻亲关系,讨伐行动一直不怎么上心,这让帝喾更加生气。重黎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以他的功劳帝喾不会对他怎么样,但他似乎忘记了残酷的政治法则:功高震主者身危。
既然动了未来天子的根基,那就杀了吧。
《史记·楚世家》: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顺便说一句:帝喾死后,挚顺利接掌天子之位,但由于治国不善被迫退位,接替帝位的是他的兄弟放勋,也就是尧。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重黎死后,其弟吴回接掌氏族首领。帝喾仍以高位许之,其意不言而喻:你哥没完成的,你接着干吧,否则和你哥一个下场。
《史记·楚世家》:(帝喾)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与居功自傲的重黎不同,吴回做事低调善谋,为了保存部族,选择和舜一起平息了共工氏之乱,而将最终的功劳全部让给了舜。
《尚书·舜典》:(舜)流共工于幽州。
其后,在尧的扶持下,吴回带领部落走向强大,“祝融”也成为氏族显赫的标志。
《国语·楚语》: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此为楚先之二——祝融:淳耀敦大,天明地德。
吴回有一后裔,叫做陆终。
陆终时期祝融氏强盛庞大,族人开枝散叶,分离出六个支系并各自得姓,后又派生两姓,既所谓“祝融八姓”:己、斟、彭、妘、曹、董、秃、芈。
《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划重点: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芈姓就是后来楚国的王姓,即是从季连伊始,他本人也被称为楚国君主的祖先。
前几年热播的《芈月传》中的宣太后,就是正儿八经的楚国公族之女芈八子,不是随便找的一个侍女加封的。
大禹建立夏朝后,祝融集团迎来了高光时刻。
祝融氏为高阳氏派生,祝融集团与高阳集团关系密切,祝融集团在有夏一代地位尊贵烜赫,陆终长子昆吾曾为夏伯,也建立了隶属于夏的昆吾国,其余各支也是夏王朝的坚实拥趸。
季连部落得芈姓之后,也开始独立发展,但发展的极不顺利,两代之后既遭遇重大挫折,走向没落。
其世不可纪,其史不可考。
《史记·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不仅季连部落不可考,包括祝融集团也无记载。
直到五个世纪后,祝融集团才回归众人视野,伴随这次回归的大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商汤灭夏。
灭夏行动中,作为夏朝忠诚成员兼东南屏障的昆吾国自然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郑笺》: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
昆吾既灭,夏桀即亡。
夏商鼎革使祝融集团遭受到空前打击,各支一蹶不振。
季连后裔也受牵连,他们背井离乡,从祝融故地(现新郑附近)南迁江汉地区。在那里,他们带领当地的土著、中原的流民一起,开辟自己的家园,建立自己的部落,他们称之为“楚”。
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个称之为楚的小部落,会让后世中国不绝如线,各路诸侯噤若寒蝉。
楚人不承认殷商的统治,不祭殷祖,不贡岁奉,不结姻亲,这些傲骨成为殷商的讨伐借口,他们平日用这些“楚蛮”练练手刷刷经验值,然后在那些奇形怪状的骨板上,骄傲的刻上“伐芈”二字。
神勇英武的商王武丁更是首当其冲,对楚人赶尽杀绝也是其执政期间的一贯政策,他一次次深入楚境发动威服战争,将楚人打的世系不明、居地不清,几乎失去传承。
楚、商之间,已成世仇。
《诗经·商颂》: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póu)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本这些以芈姓为主的楚人一瞬之间余音不再,仿佛被大山吞没了,消失在诡异的雾瘴之中。
但他们没有望着漫天的繁星抚膺长叹,他们有显赫的身世,立志复兴的他们仍以“祝融”自居。重回故地、重拾辉煌,复归中原大地成为历代楚人的迫切愿望。
他们不可能同当地人一样偏安一隅,在这个世界做个安静的看客,不管隐忍多少世纪,即使生灵涂炭,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最怕问初衷,大梦成空。壮志付西风,逝去无踪。
他们深信自己是火神后裔,史前时代的黑夜阻挡不了他们光融天下的豪迈。
他们遥望着中原,一直在反抗。
大不了,成王败寇而已。
终其春秋,楚人对殷商后裔的宋人始终看不顺眼,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欺压——
宋国想称霸就灭其威,宋国想当盟主就俘其主,宋国想树威就鞭其仆,宋国想喘口气就围其都……,除了想不到,就没有楚人做不到的,抛开形势所需,雪恨也是原因之一。
这是刻在记忆深处的仇恨。
古时有“一姓不在兴”的说法,一族没落了,很难再兴旺起来,但流淌着祝融血脉的芈姓楚人,正怀揣荣光,努力改变这一切。
因为他们知道,楚王族不是所谓的蛮夷,而是颛顼一脉,更隶属华夏一族。
《国语·郑语》:(楚)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屈原在《离骚》开篇便追叙自己的世系:
帝高阳之苗裔兮。
司马迁也很认同这一观点,在《史记·楚世家》写到: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武丁伐楚两个世纪后,楚人出现了一位改变他们命运的首领,他叫做鬻熊。
波谲云诡的历史,楚人不再缺席。
注解:
1、上古文献所谓的“生”或“产”,不一定是亲生关系,大多表示的是一种氏族的裂变,好比母公司同子公司的关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说的是黄帝的孙辈,昌意的子辈,不一定是黄帝亲孙子,昌意的亲生的儿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可理解为颛顼高阳氏分离出称氏,称氏分离出卷章氏。卷章氏出现了一个杰出的人,叫做老童。
2、在父系社会里,如果一个氏族的首领贡献很大,待其死后,他的名字或号便成为氏族或部落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氏族或部落的名字常常与首领名字或号相通,比如彭祖,世说活了800岁,熬死了49个老婆、54个儿子,实际上是彭祖死后他的氏族以他的名字为氏名,延续了几百年而已。诸如此类还很多。
作者:躺在屋顶数星星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6768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