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武王墩考古领队宫希成:“从开始发掘至今,有无数人追问我这个问题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4-4-27 09:17:54 | 历史|
0 52

2901

主题

2901

帖子

870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703
发表于 2024-4-27 09:17:54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安富建 公元前 278 年 4 月 10 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了汨罗江。
屈原抛下的这个国,曾有多强大?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列国角力时代,从春秋时的晋、楚到战国时秦、楚主导,楚一直留在“第一梯队”;
第一个称王、问鼎中原,试图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是楚国;
最先设置县制是楚国;
现在已知的所有先秦的金、银币都出自楚国;
春秋战国最先进的青铜冶铸业在楚国,发明了“失蜡法”技术;
最早的铁器在楚国;
最早的帛画出自楚国;
最早的毛笔出自楚国(推翻了秦将“蒙恬造笔”旧说);
……

战国晚期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枣阳九连墩 2 号楚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目前为止组合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的虎座鸟架鼓(高 1.36 米,宽 1.34 米)

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刘比建复刻版)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虎座鸟架鼓 局部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曾经全方位强盛的诸侯国,屈原不要了。
距离屈原投江事件的不久以前,秦国大将白起为楚国敲响了丧钟。白起大破楚国都城“郢”,烧了楚国先王宗庙和陵墓。
白起攻破的都城“郢”,即纪南城,在今湖北江陵县。

“纪南城”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武士甲胄
距离屈原投江事件的220 年左右以前,在楚昭王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 503—前 492 年),为避吴国锋芒,楚都迁至纪南城。当时,吴国攻破楚旧都,伍子胥赶走楚昭王,鞭尸死去十年的楚平王,毁了陵墓。
东边来的伍子胥,西边来的白起,一轮又一轮,以毁宗庙、毁陵墓收尾。
至今,唯一能够经过考古确认楚国王陵,只有最后一个都城寿春时期、楚行将就木之际的楚幽王之墓。

楚和周围各国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4 月 16 日,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古寿春)的武王墩墓发掘最新成果首度公开,有罕见的高规格墓葬,拥有楚国特色也是目前已知数量最多、达9个分室的墓;楚国已知口径最大的重磅大鼎,在所有大鼎里仅次于司母戊鼎;楚文化特征显著的多件文物,高度近2米的凤鸟虎座鼓架,系列发现激起了连日未曾降温的关注热度。

武王墩出土漆木俑 宫希成供图
武王墩墓的墓主身份,成为最受关注话题。
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副所长宫希成研究员向文博时空表示,“从开始发掘至今,有无数人追问我这个问题”。
当纪南城繁华不再,楚国辗转迁都至寿春,偏安东南。
寿春,曾是蔡国旧都,在战国时城规模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白起破郢到王翦灭楚,前后相隔 50 多年,楚国权贵寄居寿春。
其间,楚王有四位,据史籍记载,最后两任(楚哀王、楚王负刍)没有留下陵墓痕迹。在剩下短短数年里,楚幽王墓和武王墩墓高等级墓出现,是否可能仓促为之?
宫希成说,“从营建过程来说,应该是比较从容完成的。比如说,填土一层层地夯,夯得结实,而且每一层的面都是平整的。按照正常营建来说,不需要如此精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如此设计的原因,还需要探究,“如此高等级的墓,这是个孤例”。
无论如何,或许得益于如此设计,武王墩墓在多次被盗后,仍然有重大发现。

4 月 16 日武王墩一号大墓发掘现场新华社记者李贺拍摄
那么,寿春、武王墩墓对于楚文化研究,可能意味着什么?
学者郭德维曾统计:从 1961 年到 1981 年,在江陵已发掘的古墓中,楚墓有八百余座,秦墓和秦末汉初墓只有二十余座
秦朝建立,可能施加了又一轮对楚旧都纪南城的摧残政策。纪南城里,十不存一。
楚被秦灭,秦又被打着“张楚”旗帜的陈胜吴广首义之军、自号“西楚霸王”的楚国贵族项羽、旧楚地人刘邦沛县集团,前赴后继而剿灭。
汉兴,刘邦从继楚俗,到改承秦制。楚文化日渐融入了汉文化。
因之,楚文化最后的绝唱,留在了寿春。

战国 彩绘漆木卧鹿(头上插一对真鹿角)枣阳九连墩 2 号墓出土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武王墩墓,作为目前发现最高等级楚墓,能够告诉后人什么?
诸多问题,现在谈论为时尚早。但是,仅从露出的一角,至少已能够对武王墩墓重要性有基本认识。

武王墩陵园示意图
文博时空独家专访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副所长宫希成,基于现有的外界部分疑问,初步感知已披露几件重点器物背后的楚文化共性,讲述“在安徽过去所有考古工作里投入人数最多、各个学科的人员配置也是最全的一次考古工作”,他最关注什么?
01
问鼎楚国:
武王墩墓鼎,
“小大轻重”比中原如何?
公元前 606 年,楚庄王挥师北进,侵犯东周王畿,洛阳南郊,面对周天子使臣王孙满,直问九鼎的重量
《史记·楚世家》载:“(楚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问:小大轻重?答:“在德不在鼎”,晓以大义。
鼎,国之重器。
周王九鼎,到底有多重?历史没有留下答案。
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 88 厘米,大于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的铸客大鼎。
“目前的口径只是初测,但超过铸客大鼎是确定无疑的。大鼎还在墓坑里,重量等详细数据等到提上来之后,再做精确测量才能确认。”宫希成说。

东一室南端放置的大鼎
此前发现的鼎,有四个体量最大。
司母戊鼎(商):口长 110厘米,口宽 79 厘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
铸客大鼎(战国—楚):口径 87 厘米,腹围 290 厘米,腹深 52 厘米,耳高 36.5 厘米,足高 67 厘米,通高 113 厘米。重达 400千克左右。
淳化大鼎(西周):口径 83 厘米,通高 122 厘米。重达 226 千克。
子龙鼎(商):口径 80 厘米,鼎宽 37 厘米,腹深 43 厘米,高出鼎身双耳高 22 厘米,通高 103 厘米,重 230 公斤。
对比鼎的体量,在口径、高度、重量等几个维度上,方形鼎司母戊鼎无可比拟。
从口径上来说,武王墩鼎排在第二。重量成谜,但肉眼可见和铸客大鼎外形非常接近。

铸客大鼎

后母戊鼎(即司母戊鼎)
两千多年前,楚王问鼎重量,周王没有给他答案;两千多年后,楚王(楚国)的两座大鼎重量能够毫厘不藏,向全世界宣示——竟罕有出楚国之右者,真是一种历史的幽默。
秦统一势不可挡,楚国已到了最后关头,却能连续铸造至少两个如此规模的大鼎。
不仅如此,武王墩墓里目前能看到的鼎,数量已经超过了20个。
我观察已经提取出来的小一些的鼎,发现它浇筑过以后,留有很多毛刺状,没有进一步打磨修整。具体原因现在还无法下结论,有一种可能是专门为了陪葬而制作的。否则,它肯定会进一步加工,让它更漂亮美观。”宫希成说。

武王墩出土的附耳子母口铜鼎宫希成供图
铸客大鼎,以其铭文“铸客”二字得名。
有观点认为,铸客大鼎是非楚国工匠制作(客居者铸之)。宫希成认为,“楚国青铜器制造工艺,在列国里可能是最高的,比如它发明的失蜡法工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其他国家的工匠来做这种级别的而且极重要的大鼎,是不是有可能?还需要商榷”。
武王墩的鼎,有没有可能也出“铸客”铭文?
当然希望它(武王墩鼎)有字,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线索。原因是现在墓坑底下东西放太多了,没有落脚的地方。我们只能搭建一个可移动的简易工作平台,甚至要趴在狭窄的平台上来做工作,来观察它。”宫希成说。
大鼎,发现于墓内东部的一个分室。武王墩墓有9个分室,是迄今经过考古发现最多的。

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揭露后的 9 分室
此前,也有一些等级比较高的几大楚墓:九连墩楚墓、天星观楚墓、包山楚墓等。1987 年发掘的湖北荆州包山楚墓墓主为左尹昭佗,仅次于楚王和令尹的第三号人物,是全国最高司法官员,他的墓内也只有 7 个分室。
楚墓分室有隔板相连,一些楚墓的隔板带有小钻孔,如气孔,连通各个分室。曾有观点认为它们是后来的墓带的门窗的前身。宫希成说,“(武王墩墓)一个孔都没有,完全没有”“实际上,你要统计一下的话,楚墓里带‘门窗’的占比并不算高”。
02
或因“高规格设计标准”,
文物保存状况较好
武王墩墓曾遭受过多次盗掘。“现在答案揭晓了。仍然有大量珍贵文物未经损坏,完好地埋在地底下。”宫希成说。
有多处盗洞,但仍旧保存比较好的楚墓,在安徽并不太多见(可能和大量盗墓有关系)。
“实际上,武王墩墓能够比较好保存较好,在结构设计、建造工艺上有一定的保障,多重加固。”宫希成认为,这可能和武王墩墓具备高规格的营建标准有关,“我们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的迹象都是新发现,到底它们起到什么作用?现在还不好遽下结论。”
追回被盗掘的珍贵文物 75 件,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国家一级文物 26 件、二级文物 32 件、三级文物 16 件,一般文物 1 件。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批追回的文物都能够称得上是顶级文物”,宫希成说。
件件珍品。




警方追回的文物
治《楚史》的著名学者张正明认为,迄今已见的完好的先秦漆器,最早的是楚器,最多的也是楚器,最精的还是楚器。
楚国的漆器,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武王墩发现的漆木器,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也都是空前的
其中,有一件凤鸟虎座鼓架,粗测高度是 1.92 米,是已发现同类器物里最大的一件。宫希成说,“这还不是它完整的高度,实际高度还要再超过一些”。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图源:淮南市博物馆




凤鸟虎座鼓架局部和配件
凤鸟虎座鼓架是楚国特有的器物,等级高一些的墓都可以见到,可能与楚人信仰相关,已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发掘出土 40 余件类似器物。湖北江陵雨台山的 15 座楚墓,各出一件,形制接近。

“纪南城”的虎座凤鸟架鼓
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虎座凤鸟架鼓 荆州博物馆藏
虎居下、凤居上的组合形象,也出现在其他器形上。

战国 彩绘漆木鸟兽纹矢箙面板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同样是虎居下、凤居上,造型奇特的木雕“虎座飞鸟/虎座立凤”,被认为是楚文化达到鼎盛的象征。

凤鸟虎座鼓架(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战国虎座飞鸟(天星观 2 号楚墓出土) 藏于荆州博物馆
楚国木器的上品是雕刻作品。最能显示木雕技术的是有容器、乐器类等。
楚漆器的花纹,大部分是用龙凤云纹综合组成。



战国 彩绘漆木龙凤纹漆盾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容器类里,以武王墩墓发现的木漆盘为例。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漆盘
用“三分法”处理的圆式图案也比较常见,变幻多端。

漆器变形凤纹(翻拍自《楚文化史》,最右侧图比原图有变形)

楚国漆器纹饰艺术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乐器类里,尤其以虎座凤架鼓最为精华。
在武王墩墓出土还有两类漆木乐器
一是“阜平君”铭文铜虎座;二是“内乐”虎座。

“阜平君”铭文铜虎座 图源:淮南市博物馆

铭文:阜平君外乐虡象
“阜平君”铭文铜虎座,有学者依据铭文判断这是一件“外乐”器物(铭文:阜平君外乐虡象)。

“内乐”虎座
两类虎座,本来是用来盛放编钟的架子。一内,一外,应该如何解读?
汉初,奉常(即“太常”)属下的“外乐”,掌管宗庙祭祀之乐,主“外乐” ;少府属下的“乐府”,掌管平时俗乐,主“内乐”。
太常、少府,都是位列“九卿”的汉代官职。
众所周知,汉代有著名“乐府诗”流传后世,如《孔雀东南飞》《有所思》。
依阜平君青铜钟虡的新发现,研究者提出,这或许可以将“外乐”出现的时间从秦汉推早至战国。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铜编钟图源:淮南市博物馆
出土的器物文字对理解楚职官制度的意义重大。宫希成表示,“现在发现的文字很多,包括各种器物的文化内涵,还没有时间去研究和消化。”

盖板上发现的部分墨书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件器物,从鼓架(凤鸟虎座鼓架)到两件钟架,都是虎居下位的“虎座”造型。
对此,张正明认为,楚人尊凤,贱虎(《楚文化史》)。

战国 彩漆龙凤纹竹简 摄于湖北博物馆
楚人先民以凤为图腾,推崇备至。
《论语》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将孔子比作凤,正是尊凤的体现
03
“安徽考古投入人数最多的一次”
配置最高规格发掘团队
在安徽过去所有考古工作里,这是投入人数最多的一次。各个学科的人员配置也是最全的,包括有专门的记录团队”,宫希成说。
武王墩墓常驻的研究人员多达47名。
武王墩墓项目请来的专家,都是国内在相关领域做得最好的团队之一。基本都是常驻的,偶尔有临时的,比如请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们”,宫希成说。

楚式衣文化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受邀参与项目的专家配置早已敲定。各有所长的几位资深专家,比如: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张治国(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古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的成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主攻青铜器时代的青铜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解读文物文字)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吴顺清(出土竹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保护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除了常驻人员之外,受限于现场设施条件,也做不到无限制增加人手,“现在住都没地方住了”。

武王墩墓填土内出土的(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木柄双头铁锸
过往积累的丰富发掘经验,为武王墩墓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楚墓研究学者高崇文在 2010 年刊发的《楚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所称,在东周各国墓葬中,楚墓是发现最多的,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均有发现,尤以湖北的江陵,湖南的长沙最为集中。目前发掘的楚墓上万座。

战国 礼仪活动用具“筵席俎豆”的豆 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为应对各种可能发现的情况,针对技术上和外部条件上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宫希成设计了各种预案,“发掘之前必须要有个判断,否则你下不了决心来干”。

战国 彩绘漆木变形鸟纹圆耳杯 江陵沙冢 1 号墓出土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如今,作为项目负责人,宫希成目前最关心的什么?
“我们不是在挖宝,而是在被盗之后开展的有科学规划地抢救性发掘。现在我们知道,虽然被盗了,但仍然保存比较好。留了两千多年而且如此重要的墓,当基本确认了破坏程度之后,关注的焦点就转移到如何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避免进一步受损。”宫希成说,“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主要在解决各类新问题、协调人员。”
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抢救性发掘是有时间窗口保证文物完好提取出来,放到安全的环境里,这是目前最重要的。
宫希成说,“从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情况来看,这(武王墩一号大墓)是一个宝库,未来需要我们慢慢花时间、花精力一步步研究它”。

武王墩墓出土的铜钫
关注度如此之高,在近年里公布的考古新发现也属罕见。
近期,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博时空邀请对磨盘山早期落地的重要推动者宫希成及该项目负责人赵东升、水涛深入解读,4 月 22 日发布。
1933 年至 1938 年,李三孤堆墓(楚幽王墓)的发现,是楚文化研究的发端;2023 年武王墩墓的发掘,能否将楚文化推向广阔天空,翱翔四海?

战国 凤形佩 枣阳九连墩 2 号墓出土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韩非子》记载楚庄王故事,以楚国人耳熟能详的凤鸟为喻: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
参考资料:
张正明:《楚文化史》,1985
张宏杰:《楚国兴亡史》,2023
蔡振立:《此武王非彼武王 淮南武王墩古墓经考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王级墓葬 出土文物精美考古意义重大》,2019
图片 | 宫希成、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