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万店云连锁”这么重要,该怎么搭建呢?

[复制链接]
作者: jmartincufre | 时间: 2024-4-26 06:36:04 | 其他|
0 40

1939

主题

1939

帖子

5817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17
发表于 2024-4-26 06:36: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网融合的突出特点在于一个“融”字,其本质是CT技术和IT技术的深度融合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及业务的深刻变革。聚焦云网融合发展难点,针对行业热点技术,就云网融合发展谈六点思考。
一 云网融合加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云网融合加速发展,云和网的内涵、边界不断演变和拓展。云变得更丰富,范围也在扩展,I/P/S都与最初大家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例如现在钉钉和视频会议被认为是 SaaS,10 年前大家认为基于 web 的应用才是 SaaS,过去认为数据库、消息队列、web 服务器、开发平台才是 PaaS,现在 AI 训练平台和框架,大数据框架、容器集群平台和微服务治理框架也是 PaaS。云网从基础设施、平台能力到应用都在不断升级,底层基础设施以异构算力和天地一体网络连接为主,平台能力面向行业更加多样,与多层次AI深度融合,多维纵深安全和多源海量数据端到端贯通,这成为云网融合的新技术和关键能力要素。
(1)云的基础设施从以CPU为主,向CPU+GPU+DPU异构算力发展,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从营销上云向核心业务云上重构,以及传统互联网业务向创新的云原生数字化业务发展对底层的多样化算力需求。
(2)大数据分析、AI训练、物联网、视频、安全等能力成为云的核心服务,并通过不断裂变为细分服务(例如安全包括容器安全、数据库的双活、web安全等多维多层面安全服务),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
(3)网络内涵也在演进,从园区WiFi、现场总线网络拓展到5G专网;物理专线拓展到灵活编排的overlay专线,IP连接向全光连接发展。
2. 云网融合的目标是满足各类客户的云和网服务的统一。从用户视角看,对云网融合不变的需求依然是“一站式服务”,从业务提供形式、业务体验到业务售后服务,云网不是“两张皮”,而是要实现“一体化”服务,其背后需要的是运营系统的融合,资源、管理、开通和运维的统一,是产品研发的一体化,是客户服务的统一。

3. 云网融合实现的是不同主体间的协同融合。云网融合包括两种路径,一种是云和网都由统一提供商研发和运营,对云网资源和核心技术充分掌控,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迭代式的深度融合,但是显然互联网公司对大网资源没有掌控力,而运营商对网络核心技术没有掌控力(由设备商掌控)。另一种就是云和网络由不同提供商提供,但都是充分标准化开放和服务化,其中一方或第三方可以灵活充分的调用云(多云)和网(多网)的资源和能力,提供给客户。总得来说,两种路径推进难度都很大,是一个长周期的系统化复杂工程。
4. 云网一体化供给、管理及运营,网络面临封闭、技术复杂等众多挑战。针对企业客户的云网资源管理和服务运营系统一定是基于云为核心、网为云服务的理念来构建。业界主流的云商都针对云资源池构建了云管平台或云操作系统(例如阿里的飞天),网络是云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如夸父)。但对于运营商来说,拥有复杂庞大的物理网络和云基础设施,对云和网资源的统一抽象、封装,实现云网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运营,必然需要云操作系统向云网操作系统升级,但挑战是相比云资源和技术的开放,网络相对封闭,全域资源的协同抽象、调度和管理难。
目前网络服务化演进的两条主流路径,一是与网络设备商深度联合研发,二是采用自研,前者存在被锁定和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等挑战。后者目前只有在边缘和局部网络(数据中心、部分城域网和轻量级核心网等)能够做到,全程全网自研不仅投入大、周期也长。
二 云是产业数字化底座的最佳选择
5. 当前,云为核心、网为基础的特点更为突出。云成为数字化和非数字化应用、企业全面上云的承载底座,是实现多样化算力抽象、管理及调度,提供共性、非共性数据与应用组件能力承载,如数据库、消息队列、支付、视频组件以及机器学习平台。云作为底座,仍以规模化、通用化和多样化服务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边缘节点扩展服务覆盖,通过开发者生态满足差异化需求,通过能力组合和平台开放增强集成和被集成,满足细分行业解决方案需要。
6. 业务应用的云原生化以及 SaaS 化持续进化和加速。云原生为上层业务的敏捷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也正有效推动应用架构的转变,头部云商AWS、阿里、华为等均将云原生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实现自有应用的80%以上云原生。2022年,国际组织CNCF已有超150个云原生项目孵化落地,云原生技术体系趋于成熟。

7. 软硬协同定制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针对云深度定制(如DPU)的规模应用,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而拥有数以十万、百万计服务器、大规模DC和网络组网的云商开展自主深度定制将带来性能和效益的成倍提升,中小企业客户很难做到。
8. 安全成为云的核心主题。云服务的客户由传统2C向2B转变,安全不仅仅是可靠和可用,还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可信。9. 运营商的云业务在过去2年保持了翻番增长,已经成为第二阵营主力军,并向第一阵营加速进军。政府、国企央企是互联网上云之后的第二波上云、用云增长点,目前仍处于市场快速增长阶段,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各显神通、攻城拔寨,华为在ICT技术能力、解决方案和企业需求理解方面略胜一筹,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凭借各自的优势(例如阿里城市大脑、百度自动驾驶、腾讯视频云)在局部区域(阿里云在浙江、腾讯在华南、百度在北方)成为主导云提供商。
运营商总体上仍以IaaS为主,在客户关系、渠道、本地化服务、本地资源以及国企身份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但在能力和产品(芯片自研、云操作系统、单集群规模,尤其是大数据和AI、数字化平台、云原生等)、解决方案、顶层设计、交付和售后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短板。
过去两年,运营商在这些短板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叠加政策(例如国家云、信创云等),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正在跨过规模发展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则放慢脚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加快组织变革(例如成立区域组织和专业能力下沉,拓展属地化DC资源,加快生态建设和赋能)。

三 网络的灵活定制和确定性服务保障成为刚需
10. 网络的端到端虚拟化、服务化和确定性成为趋势。网络为跨域计算协同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而网络的确定性服务成为高计算效益、高稳定性业务场景(如工业互联网、存储网络等)的保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0.1%的以太网丢包率会导致AI的计算力损失约50%。网络向更灵活敏捷的端到端通道虚拟化(Overlay的SDWAN和Underlay的SRV6是目前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以及网络服务化(NaaS)并成为云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仍然是业界努力的方向。5G专网正在成为各行各业改造园区、厂房以及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选择,是接入边缘云以及中心公有云,实现网络可控可管的主要手段。
11. 缩短网络部署周期,提升网络灵活编排能力成为主要需求。云具有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全局调度使用,复用性强,集约化管理,资源利用率越高。纵观全球,头部云商的算力资源利用率也都低于50%(例如阿里云在40%左右,平均利用率一般只有20%-30%),全球云商不断提升单集群的服务器规模(目前主流提供商可以做到10万+)和跨集群调度,因为单集群(可能由2-3个DC组成)规模化可以充分调度资源(例如虚机/容器的动态迁移)而跨集群只有通过云管平台部署调度(基于客户的选择)。单集群服务器规模体现了云商的技术实力。当前物理网络部署灵活性不足、升级和扩容周期长(通常是按月计算的),无法实现快速供给。目前针对客户需求主要以Overlay的虚拟网络、网络云化(NFV)为主来提供敏捷弹性的网络。
四 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规模快速增长,算力网络成为热点
12. 算力和算力网络是两个概念。算力是“硬通货”,包括通用算力(一般应用和数据处理)、智能算力(AI)和网络算力(网络流量卸载),而且智能算力的比例快速提升,根据IDC统计,2022年智能算力规模已超过通用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秒(EFLOPS)。算力网络目的是基于网络实现算力资源感知、按需获取和计费,与早期的“网格”在理念上一致,但网格最后只停留于学术研究,根本原因是无法商业化,算力网络的最大挑战也是商业化,与水电不同,算力在广域、异构和多样化下,通用和标准化的度量和计费是非常大的挑战,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13. 算力概念更多出现在学术研究上,也有利于规模统计。对于国家、地域、城市或者大型提供商,算力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对于用户来说算力比较抽象,单纯的规模意义不大。从客户的角度,更多关注的是所提供的服务能力和应用承载能力,行业目前普遍认可云计算是最佳、成熟的算力供给方式,如灵活高效的裸金属服务器、虚拟机/容器、大数据/AI服务器集群等不同算力形态的提供,能够提供全局性的跨地域的算力调度和基于算力的各类服务供给等。

五 云是满足差异化数字化需求,实现规模敏捷交付的关键
14. 存量IT和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后,数字化转型是新的增量。新的数字化应用不是简单的IaaS需求,需要在云端集成提供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视频直播与渲染、智能分析、物联网连接管理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新场景的涌现,如元宇宙,将进一步释放云灵活、弹性扩展的优势,聚合AI、大数据、区块链、安全等多技术要素,实现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重现、模拟、还原及增强。另外,能够为客户提供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数据整合和管理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包括低代码开发)、针对行业的AI模型和算法、微服务和服务治理等服务,能够为客户提供应用共性组件及灵活组装,例如认证、支付、审批、工作流、数据治理组件等,实现业务一站式敏捷交付。
六网络成为“东数西算”主要制约因素,需联合产业突破
15. 网络时延大、成本高、西部本地需求不足,是东数西算面临的主要挑战。据业界分析,企业计算类业务西迁能够降低成本40%,比存储类业务更适合西算,但对网络时延和成本要求更高。从云的角度看,大部分Region仍然部署在需求比较密集的区域,中西部的需求相比东部差距较大,“西算”需要平衡成本和客户体验(主要是时延)逐步推进,如大数据和AI的东数西训角度,线上实时训练仍无法满足。16. 降低网络时延需要产业合力共同完成。运营商在基础物理网络方面应加密枢纽之间光缆,建直达电路,引入新技术,持续优化网络时延,构建层次化低时延算力覆盖圈。同时需云商和应用提供方,优化业务侧计算、存储、软件架构等访问、处理时延,共同打造端到端时延最优化。
智能WAN国内组网
专注提升企业T网络管理效率
智能WAN (国内/跨国) 组网产品为组网需求的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端到端链路资源;
按业务需要灵活配置网络架构;按照业务应用的需要灵活调度和配置网络资源;

并通过图形化WEB管理界面,统一远程管理、配置和进行监控,极大提升企业IT网络管理效率。
北京电信通智能WAN最大支持20K大规模组网与统一控制管理,解决了站点数量多、分布偏远,故障问题需要人工上站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一键巡检,事前故障可预测;通过IFIT随流检测故障分钟级定位与根因分析,多维度网络健康度实时可视,帮助客户实现远程运维免上站,整网状态可视,一站式检诊疗,省时省力。

2智能WAN-智能SaaS加速
助力企业网站、应用加速。
智能SaaS加速是为合作伙伴提供应用开发加速、集成加速、上云加速和售卖加速的技术和商业平台。

3智能WAN跨国组网
专注提升企业IT网络管理效率。
智能WAN跨国组网提供全球性的SD-WAN专线网络覆盖,同时提供全球性的IT资源,并具备海外业务快速实施与交付的能力,彻底解决移动出海业务中跨境网络体验、网络覆盖与运维管理时差等问题。

跨国企业使用稳定安全的海外专线可实现协同办公,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分公司、分厂或办事处可与总部共同使用企业的网络办公OA系统。
更多内容请关注企业云网公众号,申请免费试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