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弥留之际荐商君,公孙鞅仕途不达远赴秦,求贤令既出寒士归

[复制链接]
作者: 如鲸向海 | 时间: 2024-4-14 22:34:14 | 历史|
0 93

3148

主题

3148

帖子

944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44
发表于 2024-4-14 22:34: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公元前361年,魏国的公叔痤去世,随后魏惠王重用庞涓,原本国富兵强的魏国在庞涓的谋划下开始频繁攻打韩国和赵国,并且基本上是没有输过,占尽甜头的魏国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在本国遭受酷刑的囚徒偷偷被田忌带回齐国之后,自己的霸业也因此开始走向衰弱。
在孙膑、田忌两人的谋划下,齐国开始频繁插手三晋的内部纷争,并且接连两次上演了围魏救赵的精彩大戏,魏国疲于奔命,加上庞涓最后在马陵的孤军深入,导致魏国彻底丢失霸业,榆次同时,西边的秦国却开始走向强大。
公叔座举商鞅
向来被魏惠王视为国家栋梁的公叔座卧榻不起,前来看望他的魏惠王问道,倘若丞相现在因病去世,那么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在这时候对魏惠王说,自己的侍从之臣公孙鞅是为奇才,若能接管国政,社稷无忧。魏惠王听完之后便沉默了,一个丞相的马夫如何堪此重任?于是准备离开。这里可以看出,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实际上只是出于礼仪,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魏惠王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便是庞涓。

公叔痤见魏惠王对此不以为然,于是让屏退左右对魏惠王说,如果国君君不愿意任用商鞅,那么就将其处死,不要让此人走出魏国的国境。魏惠王点头答应,然后离开了。公叔痤又叫人召商鞅前来,说刚刚君王向自己询问谁可以担任魏国的国相,自己就推荐了商君,但是国君似乎没有接受自己的建议,于是自己又提出,倘若不用,那就将商君处死。因此公叔痤就劝商鞅赶紧逃命去。
商鞅听到公叔痤的话之后也是不以为然,说既然国君不愿意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总用自己,那又怎么会将自己杀死呢?所以也没有离开魏国,依旧是在魏国担任闲职。魏惠王出去之后对自己左右的人说,国相公叔座病得非常厉害,让人很是伤心,他居然建议自己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老糊涂了么?秦孝公求贤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此时的秦国国力不济,在和魏国的交锋中也是屡屡受挫,并且连河西的土地也失去了,基本上是不跟魏国叫板。秦孝公上任之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求贤令》。
《求贤令》被誉为是战国第一雄文,千古第一奇文,但是已经失传了。能让秦国一夜崛起,自然不是商鞅一人之力,可想而知《求贤令》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一篇文章,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也创作了一份《求贤令》,就文体气势而言,是可以当作是原文来阅读的。

商鞅听到秦孝公招贤纳士的消息之后就立即离开魏国而奔赴秦国。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到了秦国之后通过一个姓景的太监的引荐,商鞅见到秦孝公之后先是谈帝道,但是秦孝公一遍听一遍打瞌睡。过了几天之后,商鞅二次前来,谈霸道之术,但是秦孝公依旧不听,又过了一段商鞅再次前来,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大喜。加上商鞅后来的影响,世人将商鞅也列为了鬼谷派的弟子。
《史记》中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实际上只是为了突出秦孝公富国强兵的决心,并不是说商鞅是一个游说之人。商鞅的确是一个通才,他原本是一个卫国人,同时懂得治兵这和吴起是很相近的,然后又学学习了李悝在魏国的一套律法知识,然后在公叔痤麾下做侍从,倘若是鬼谷先生的门生,那必然会得到魏惠王的重用,退而求其再次,鬼谷派一次只收两个学生,而孙膑和庞涓正是统一时期的人。因此商鞅是不可能是从鬼谷的。立木取信
秦孝公听完商鞅的谋划之后还是稍有犹豫,于是召集大臣商议变法,秦国守旧派代表人物杜挚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认为立法应该遵循周礼,但是商鞅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认为世道不是当初的世道,君王也不是当初的君王,还还哪里来的古法和古礼呢?主张立方应当审时度势。

随后秦孝公任命商鞅全权负责立法,随后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立木取信,说是在都城的南门立下一根木头,如果有人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赐十金,周围的人对此都表示回忆,后来赏金增加至五十金,有一个人做了,随后商鞅派人奉上五十金。这件事的执行难度一般,但是却和后来的曹操棒打蹇图的效果是一样的,随即商鞅颁布政令,秦人莫敢不从。公元前352年,商鞅提出举兵伐魏,秦孝公统一,于是任命商鞅为主将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御。于是商鞅邀请公子卬赴宴,说自己和公子卬原本是老朋友,所以这一仗就不打了,因此请公子卬喝酒,回去各自安抚国内的百姓,使其免遭战乱之苦。此时的魏国和赵国齐国以及韩国打的难分难舍。公子卬一听不用打了,于是就前去喝酒了,结果被商鞅埋伏,随即商鞅出兵攻打魏国,魏军群龙无首,各自溃逃,河西之地以及魏国的安邑被秦国占领。

个人拙见《史记·魏世家》中提到"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但是在《商君列传》中却说推荐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说是没有来得及推荐,自然是谬论,那么只能是没有及时推荐,当然这是司马迁自己的观点,后来的竹书纪年中也没有谈及商鞅被公叔痤举荐一事,足以说明太史公是对的。
据说魏惠王失去河西之地以后叹息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这件事被记载在《资治通鉴·周纪二》中,但是也不是很可信,毕竟《资治通鉴》中这些汉代以前的历史基本上是以《史记》为蓝本的。
参考文献:
《史记》《资治通鉴》《商君书》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