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

[复制链接]
作者: 倾听雨落 | 时间: 2024-4-14 12:52:33 | 历史|
0 32

3153

主题

3153

帖子

945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59
发表于 2024-4-14 12:52:3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解一个国家,就如同了解一个人,需要考察他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前因后果。赵国虽有长平之战之耻,但赵国之前的国力,可是让六国都甚为忌惮的,并不在秦国之下。
谋兵之胜,在于良将,在于明主,也在于全国人们的精神风貌。可惜良将难得,明主更难得。
赵国出现了一个旷世明君——赵武灵王。当时赵国国力孱弱,又受到中山之败的耻辱,全国上下一片沮丧。此时赵武灵王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赵国放弃了中原人宽衣博带的装束,改用金身窄袖,皮带束身的轻便服装,让士兵在战争中更加灵活。以前是以步兵为主,改制后以担任骑兵战术为主,配合弓驽兵。
这场改革让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让其他诸侯国大为惊骇,而赵国更是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搞笑的是,赵武灵王还亲自乔装改变,去查看秦国地形,可见其人的野心与谋略。
赵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将相和,有很多大将,良相对赵国忠心耿耿,比如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
赵国还有一个优势,赵国人剽悍,人人都是死士,战斗力是很可怕的,不亚于后来的秦兵。
当时赵国和秦国实力抗衡,或者秦国还稍逊一筹,秦王曾经派人偷袭赵国但没成功,秦国越发觉得必须除掉赵国这个隐患,才能让秦国脱颖而出。
如果不是悲剧般的长平之战,让战神白起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秦国能不能战胜赵国还真不一定。赵括不能算是一个名将,因为他缺乏实践,而白起绝对是战神级别的——这说明良将对各国局势对比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燕国曾经有乐毅,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燕昭王时期为了复仇,也跟赵武灵王一样励精图治,他的办法不是改革,而是招揽人才,在人才库里就有一个叫乐毅的——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帮燕国刷新了名次,让弱小的燕国北起河北宣化,南至今天韩国首尔,达到历史最大的疆域,可惜燕昭王死后,他的儿子燕惠王什么也不懂,让纸上谈兵的骑劫代替乐毅,中了田氏代齐里“田单”之计策,乐毅害怕被杀,逃亡赵国。
而齐国趁机收复了七十余座城池,燕国的实力大减。
燕国攻打赵国,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燕国内部混乱,外无良将,全凭君臣在朝廷上一拍脑瓜,异想天开,说干就干。

乐间是乐毅的儿子,他试图劝阻燕王,他说:“现在攻伐赵国,是趁人之危,名不正则言不顺,何况现在赵国军民皆哀,哀兵必胜。”
燕王根本不听他那一套,因为他早就让丞相栗腹去赵国,趁着赵王做寿送礼了——实则探听虚实。
栗腹回来后说,赵国没人了,除了老人就是半大的孩子,廉颇老了,国内无良将,此时攻伐必然对燕国大有好处。(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年轻男子都被埋了,剩下的老人(古代40岁就是老人了)和孩子(13岁到18之间的),由他们临时组建的军队驻守赵国,简直是不堪一击,这不是送上门来的点心吗?
乐间再三劝阻,说不行,燕王也是没脑子的,居然大怒说:“你就是因为你父母的坟在赵国,怕我掘了你家祖坟。”乐间也不好再劝。
老臣将渠抱住燕王的腿哭着说:“不信不义,出兵必败,大王燕国有祸事了,我这样留住你是我对燕国的忠心。”燕王怒了,下令把将渠囚禁。

于是从全国竭力搜集了60万军队,还有临时组成的杂牌军,凑够了数目,给栗腹四十万,给卿秦二十万,兵分两路,势在必得。
赵国这边得到消息,廉颇对赵王说,我只向你举荐一人,只要他能率兵,我们必胜。赵王问,谁?廉颇说,雁门守将李牧。
栗腹虽然有点本事,但他个性贪婪,好占小便宜,从他建议燕王进攻赵国一事就可看出。卿秦才能平庸,不是廉颇、李牧的对手——再次说明名将对正常战役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廉颇率五万军队驻守镐邑,也就是栗腹驻守的地方,李牧在代邑对抗卿秦,卿秦才能平庸根本不是李牧对手,很快被活捉了,至于栗腹,虽然有点才能,但架不住廉颇有勇有谋,而赵国的士兵也真的如同乐间预言的那样——哀兵必胜。
他们因为战争,都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其心情可想而知——恐怕跟着去死的心都有了,一支不怕死的军队,加上名将运筹帷幄,必然能激发出人最大的潜能,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可怕的。

栗腹和卿秦被解决后,廉颇、李牧乘胜追击,追击到燕国国都,吓得燕王赶紧割地求和,燕国惨败。这次不义之战以燕国惨败,而齐国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回升为最后的结局,而这次战争的种种前因后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