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将相和吗?长平之战后,蔺相如郁郁而终,廉颇被逼离开赵国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4-4-11 03:28:31 | 历史|
0 104

3115

主题

3115

帖子

934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45
发表于 2024-4-11 03:28: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将相和》,故事目的是教育孩子,一个人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回头,避免越陷越深。不过,真正的历史不止是一个美德故事那么简单,不管是“完璧归赵”,还是“负荆请罪”,背后都带有秦国与赵国的纷争。
01
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燕、韩、魏割据中原,发展到后期,赵国与秦国的实力旗鼓相当,胜过了其他五国。
当时,赵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赵惠文王”,还有一群名将谋士,比如庞媛、李牧、毛遂、赵胜、廉颇、蔺相如等人,共同把赵国推上强盛的局面。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也一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力发展得非常迅速,加上几代君主都挺英明,且接纳了不少能力超群的人才,根基打得也很稳。
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有自己的野心,但秦国在作风上更彪悍一些,为了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不断找机会实现目标,平时还会时不时树立自己的威风,比如某一次秦王便邀赵王来相会,然后在会议上多次羞辱赵王。
好在赵王把蔺相如带在了身边,用口才将秦王还击得哑口无言,且告诉秦王,大将廉颇就在不远处,意思是可不要随便撕破脸。
如此,秦王便没敢轻举妄动,放赵王安全回国。也因为这件事,蔺相如获得了奖赏,升到了和廉颇差不多高的官职。

廉颇很不开心,因为他的军衔是在沙场用命拼杀来的,蔺相如却凭借三言两语就和他平起平坐,这凭什么……廉颇原是一个小门客,某次齐国来挑衅赵国,廉颇便在大臣的举荐中被赵王的赏识,获得了率兵抗击齐国的机会,凭借勇猛的战力,打得齐国不敢再嚣张,很快就求和了。
廉颇一战成名,成了赵国的一员大将。而秦王邀请赵王相会时,原是廉颇同去,负责保护赵王的,但蔺相如却站出来说,“还是我陪同赵王去吧”,然后就像上文所说的,此行他凭借口才立下了大功,让廉颇非常不服气。
02
为此,廉颇有意嘲讽蔺相如,故意和他作对。蔺相如面对刁难羞辱,选择了容让与回避,在一段时间里,廉颇及周围的一些人还以为他心虚害怕了,直到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和廉颇起冲突,赵国正是需要团结对外的时候,应抛开私人恩怨,以国家安危为重。廉颇听后十分愧疚,于是负荆请罪。

经过这件事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一文一武相辅相成,一起捍卫赵国的安危,留下了千古佳话。然而,负荆请罪人尽皆知,但长平之战后,两人的下场却鲜有人知,他们最后怎么样了?
赵国是秦国统一中原的最大阻碍,两国实力相当,秦国不敢直接进攻赵国,便先从实力比较薄弱的魏韩动手。韩国无力招架秦国的进攻,眼看城门要被秦国攻破,便把几座城池送给了赵国。
秦王对此十分愤怒,便派白起攻打赵国。白起的战力大家是知道的,赵王心里忐忑不安,派大将廉颇去对战白起,随后双方对峙了很久。为此,赵王认为白起也不过如此,便催促廉颇快点进攻。

廉颇很清楚,白起的战力不凡,所以也很谨慎,继续防守。赵孝成王看到廉颇抗旨不遵,便把他撤掉了,不顾众人阻拦,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狂妄自大,在长平之战中发起了进攻,白起假装逃走,他丝毫没怀疑,直接追了上去,结果遭到埋伏,最后导致45万赵军遭活埋。
蔺相如认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战役中惨败,和自己没能劝阻赵王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自责之下郁郁寡欢,不久后去世。
03
经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已经大损,随后敌国又伺机来犯,好在有廉颇坐镇,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军。
加上李牧也越发老练,赵国还保存了较大的力量。然而,随着赵悼襄王的登基,赵国便在他的昏庸之下,处境越来越糟糕,最主要是他重用奸臣郭开,导致廉颇丞相之位被撤,兵权被收。

廉颇忠心为国,尝试着说服赵悼襄王,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能打仗,但赵悼襄王并不相信他,而是让乐乘代替廉颇的位置。乐乘能力不足,捍卫不了赵国,导致赵国军事力量越发薄弱。
廉颇看到赵悼襄王如此昏庸,且自己无力回天,心里十分失望,便在无奈之下离开了赵国,从此不问世事,过着隐世的生活。
虽说是隐于了世俗之外,但廉颇报效了赵国大半辈子,一直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又怎么可能完全放得下呢,所以他离开朝廷后,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最终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去世。

廉颇去世后不久,赵国也因昏庸的领导,衰弱的国力,走向了灭亡。赵国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但蔺相如与廉颇的先后去世,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他们一个能文一个能武,是赵国的两大栋梁,是难以被代替的宝贵人才,他们的生死,无疑对赵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