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诸侯国,其中有7国最尊贵,是何原因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4-11 01:34:05 | 历史|
0 112

3196

主题

3196

帖子

958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88
发表于 2024-4-11 01:34: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代诸侯国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牧野之战,周灭商后。
分封制
《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当然荀子的记载只是最开始的分封,只有71国,天子近亲(姬姓是周天子的姓氏)就封了53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05个。
当时土地和连同这一区域的百姓,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诸侯国),一同拱卫周天子。根据封国国君的爵位高低不同,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贫富差别也很大。所封的诸侯必须忠诚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天子征战。

五等爵位
周代诸侯国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的五个等级。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王(周天子)是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公、侯、伯、子、男的依次排序,标志周代诸侯贵贱尊卑的爵秩等列,诸侯的附庸、大夫等贵族,就是其诸侯国内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

家庭尊卑地位
《左传》昭公八年说:“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太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周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甚至渗透到了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嫡庶为原则划分成若干等级。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称后,诸侯嫡妻称夫人,卿大夫嫡妻称内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按照出身也要排成高低贵贱的等列。
在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嫡妻所生的儿子曰嫡子,庶妻所生的儿子曰庶子。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子依长幼论尊卑,庶子依其母亲的贵贱地位论尊卑,《公羊传》称这种现象叫“子以母贵”。

七公爵国
《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了在成周大会上的情形,“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孔晁注:“唐、虞二公,尧、舜后也。”夏公、殷公是“杞、宋二公”。西周前期天子封的诸侯国只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七个公爵诸侯国,也是105个诸侯国中最尊贵的诸侯。
其中虢国是因其开国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其余六国君主之所以被封为公爵,皆因其为西周建国之前贤名王者之后裔。
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炎帝、尧、舜的四个后代,分别被分封为蓟国、焦国、祝国、陈国。不过,在进入到东周以后,以上七国不仅爵位逐渐没落,甚至陆续被周边诸侯强国所吞并。

爵位演变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记载:春秋时诸侯“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春秋后期,诸侯爵等尊卑的变化,是列国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实力地位来论大小和强弱。
王命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伯”,是诸侯之长,又称“侯伯”,也就是霸主。最为后世所熟识的春秋五霸地位尊卑已经在公侯国只上了,周天子那时只是名义上的共主,但权威已经不在。

后世国名的借鉴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号如此之多,也给后世建国之君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诸侯大国,如晋、秦、魏、齐、燕、周、赵等更是备受青睐。而弱小诸侯的国名,被后世帝王采用的较少。
拿陈、随、唐、宋等四国举例,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力较弱,但因其出身高贵,后世也被用作国号,名垂青史。
陈国为舜帝之嫡裔,隋朝的“隋”,为“随”之异体字,且“随”为周初大国,史载:汉东之国,随为大。唐为尧帝之国号,且为晋之别号(晋国始封君叔虞,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后因南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宋为殷商之后,且是唯一可考据的公爵诸侯,周天子待之以宾礼而不以臣礼。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以之前的国名建立新的国号,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太多了,后世建国总会借鉴前代,可以说春秋时诸侯国的建立,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国号的选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