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事出何因?晋国胜楚国的原因有哪些?这次战争有何意义?

[复制链接]
作者: c9Pd7kV32fbH | 时间: 2024-3-22 13:52:15 | 历史|
0 18

3189

主题

3189

帖子

956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67
发表于 2024-3-22 13:52:1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战例之一。城濮之战以前,楚国不但纵横于汉水、长江一带,而且它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达到了黄河流域。它拥有的土地、军队和附属国,从数量上说,都超过了晋国。这次战争一开始,晋军退却九十里,口头上说是为了实行晋文公的诺言,实际上也正反映了当时楚军居于优势地位。从表面看来,这次战争的结局应该是楚国胜利,晋国失败。当时,子玉和其他一些将领们正是这样估计的。
然而,事实同这种估计相反。城濮大战的结果是原来居于劣势地位的晋国胜利了。晋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楚国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以晋文公为首的晋国统治集团,有发愤图强、创立霸业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作了许多准备。在政治上,晋文公能够注意收揽人心。例如,对内,他不是专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而是较多地注意了对人民的“教化”,这自然就相应地得到人民的好感。对外,他不仅把周天子这张王牌抓到手里,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各国诸侯作一般的号召,而且还善于利用楚国同齐、秦以及其他一些诸侯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等国的合作,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城濮战争开始的时候,晋文公以实行诺言、报答楚成王的恩惠作借口,命令晋军退却九十里。这一行动本身,也使晋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他早在回国即位的那年(前636),就着手训练军队。在以后的两三年里,晋国君臣又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晋军的士气和作战能力,就是在伐卫攻曹和城濮大战的过程里,也没有忽略这方面的训练。晋军将领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谋,有策略。晋军“退避三舍”,从军事方面说,是劣势的晋军为了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重要步骤。
这样,晋国就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国决战,达到了积极防御、激励士气的目的。决战的时候,晋军避开了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了力量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了优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终于打了胜仗,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另外,晋军以竖大旗和拖树枝扬灰尘的方法,假装失败逃走,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也是晋军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致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
其二,在楚国方面,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对晋、楚斗争形势的估计和主张不尽一致。楚成王一方面认为晋国太强大,要打败它很困难;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晋国阻碍自己霸业的发展,想同它较量一番。所以,当子玉坚持要同晋国打仗的时候,他又怀着侥幸求胜的心理,不坚决加以制止。子玉倒是坚决主战的,但是他又过低地估计了晋国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骄傲轻敌,对这次战争没有足够的准备。

楚国君臣这种战略思想上的矛盾和错误,是楚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大战以前,楚国虽然纠合了陈、蔡等几个小国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都是临时拼凑而成,组织涣散,战斗力不强。子玉没有加以整顿。在决战的时候,他又放松了对左右两翼的加强,所以战争一开始,两翼就立刻崩溃了。楚军的战术也不像晋军那样机动灵活。晋军已经集中兵力向自己的左右两翼进攻了,强大的中军仍旧按兵不动,坐等晋军把自己的左右两翼各个击破。这样,自己的优势就逐渐变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城濮之战以前,楚国威风一时。齐,桓公虽然曾经联合鲁、宋等国向它问罪,但是并没有摧毁它的势力。城濮一战,晋军才给了楚军有力的打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晋国的霸主地位也从此确定了。晋、楚城濮之战,同春秋时期各国间的其他争霸战争一样,是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战争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勒索贡赋。不管谁胜谁败,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灾难。

因此,交战双方,很难说谁是侵略者,谁是被侵略者;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不过,在城濮之战的前夕,北方的狄族和戎族仍旧严重地威胁着黄河流域各国,号称“南蛮”的楚国的势力也正在向北方扩张。这对黄河流域各国说来,对它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是不利的。经过城濮战争,晋国不但迫使楚国的势力退回南方,而且解除了狄族和戎族的威胁,使黄河流域各国比较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就这方面来说,晋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当时黄河流域各国的历史发展,还是起了一些积极作用的。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