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考烈王是怎么成功继位的?装扮成车夫,混出秦国,假称生病!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4-3-21 20:59:40 | 历史|
0 103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165
发表于 2024-3-21 20:59: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有了范睢的运筹帷幄,秦国一路狂飙突进,而就在这个时间里,楚顷襄王忽然病危了。按照惯例,这种时候就要做好太子继位的准备,但问题是,楚国太子没在楚国。
时间需要追溯到9年前,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资治通鉴》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楚国左徒黄歇侍奉太子完到秦国当人质。这9年里,楚太子完和黄歇一直生活在秦都咸阳,得解脱的几乎唯一路径就是回国继位。

很难说在这漫长的9年里,太子完对父王的期盼到底是怎样的——是盼他健康长寿呢,还是盼他早点咽气呢?但仅仅盼着是远远不够的,权力核心永远暗流汹涌,必须时刻留意,及时掌握第一手资讯。
这一回,楚国使者光明正大地带来了最新资讯:国王病危了。
黄歇赶紧找应侯范睢打商量,希望秦国能送太子完赶紧回国,这样的话,如果太子继位,对公会跟秦国交好,对私会感激范睢的恩德,而如果不让他回国的话,那么等到其他王子继位,太子完只沦为咸阳城里的一名普通百姓,对秦国,对范睢,都毫无价值。
这番话并没有任何创见,因为人质的留与归,历来遵循的都是这个道理,用不着黄歇解释。但是,等到范睢跟秦昭襄王沟通之后,秦昭襄王的指令竟然是:让太子完的老师先回楚国探望楚王的病情,回来之后再做商议。
看来太子的老师另有其人,并不是黄歇,还很受秦国的信任。而秦国之所以要搞这个貌似多余的安排,显然是怕事情有诈,太子完想跑。这份担心倒也合情合理,因为多年以来大国博弈,大国风范荡然无存,流氓手段与日俱增,秦国和楚国说起来是两大强国,看做派就是两个流氓团伙,彼此之间早已经没有半点信任度了,一个比一个鸡贼。
站在秦国立场,不能这么轻易把太子完放回去,而站在太子完的立场,不但必须回去,还要立刻回去,因为只要稍晚一步,有可能王位就被哪个兄弟抢走了。当时黄歇替太子完分析局势,提出了一个冒险方案:让太子完装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跟使者一道,争取混出秦国,自己留下来,假称太子生了病,替太子挡客。

计划进行得相当顺利。黄歇估摸着时间,知道太子安全了,这才主动交代真相,任凭秦国处置。
秦昭襄王暴怒,真的要杀黄歇,范睢赶紧拦住他,说太子完既然已经逃回去了,这是既成事实,没法挽回了,而如果太子完真能继位,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不如卖个顺水人情,赦免黄歇,送他回国,以后更方便拉拢楚国。
范睢的策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别跟沉没成本怄气。
黄歇就这样有惊无险,安全回国了。3个月后,楚顷襄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太子完顺利继位,史称楚考烈王。考烈王果然厚待黄歇,不但让他出任总理,还封给他淮北大片土地,封号为春申君。从此,“战国四公子”就凑齐人头了。
春申君的“春申”到底是什么意思,已经不得而知了。《史记》说到,黄歇出任楚国总理,受封春申君之后,放眼当时的世界,齐国有孟尝君田文,赵国有平原君赵胜,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这4位大人物争相延揽门客,把持国家权柄。这话说得并不太准确,因为孟尝君在齐襄王时代就已经独立建国,不再属于齐国了,这时候应该已经彻底淡出了国际舞台,将来争风头的就只有春申君、平原君和信陵君3位。

“战国四公子”论出身的话,孟尝君凭权谋上位,平原君和信陵君凭血统上位,只有春申君凭功劳上位——前有《上秦王书》,一封长信扭转了秦楚关系;后有拥立之功,是拿胆色、智谋和性命拼杀出来的。而且9年间和太子完朝夕相伴,共同生活在异国他乡,自己的生与死,沉与浮,和太子的命运高度绑定,自然就会深得太子的信任。
交代几句后话:黄歇初次受封的土地,是所谓“淮北十二县”,北境和齐国接壤,很容易产生边境冲突,于是在15年后,黄歇申请换一块封地,换成了江东地区,首府就是今天的苏州故城。到了明清两代,流传出了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说黄浦江又名春申浦,称为黄浦江是用了黄歇的姓。这么一来,上海就出现了各种春申君庙,春申侯祠,今天还能看到春申村、黄渡社区这些地名,都是从春申君的传说来的。当然,最醒目的遗迹就是上海市的简称:申。
春申君和楚考烈王在后文还会有不少戏份,这里先让我们正式告别一下刚刚过世的这位楚顷襄王。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楚顷襄王的一生是颠沛流离、丧权辱国的一生,他的为人也显得很没担当,很不讨喜。当年楚怀王送他去秦国当人质,他却在私斗当中杀了一名秦国高官,杀完人就潜逃回国了,战火当然尾随而至,逼得他只能去齐国再当一回人质。

等到楚怀王死在秦国,楚顷襄王继位,不但没能找秦国报杀父之仇,还得不断对秦国低声下气。没办法,谁让他正赶上白起这位杀神横空出世呢,结果被白起打得国都沦丧,被迫东迁,大片土地划入秦国郡县。要不是黄歇一封长信莫名其妙地让秦国改变了对楚策略,很难预料楚国接下来还会被奉国怎么蹂躏呢。正是在楚顷襄王的任期内,楚国国力急转直下。再看看楚顷襄王的对手:秦国的核心权力圈里,秦昭襄王有一半的楚国血统,宣太后姐弟3人全是楚国血统,真让人情何以堪。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很容易认为楚顷襄王的一生是窝窝囊囊、愁云惨雾的一生,但实际并不是,历史只记录了他的人生当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这些节点惨归惨,但远远不能代表他的日常生活。楚顷襄王的日常,和普通国君没什么两样,充满着声色犬马,好一个逍遥快活。
楚顷襄王身边有一位大才子宋玉,地位虽然不高,但关系很近。宋玉经常陪王伴驾,和楚顷襄王一道享受生活,还把一些生活细节整理成文,文采实在太高,所以千载流传。比如宋玉的《风赋》,说楚顷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顷襄王解开衣服吹风,一边爽一边发感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意思是说:这风吹得太舒服了,老百姓也和我吹得一样爽吧?宋玉回答说:大王吹的是雄风,老百姓吹的是雌风,差别大着呢。
这些话,后来都变成了文学语码。我们只看苏轼的两句词:“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怎么叫兰台公子,怎么叫雌雄,怎么叫快哉风,都是从宋玉《风赋》来的。

再比如我们今天的常用词“空穴来风”,也是从这里来的,本义是说因为大地有孔洞,所以才招来了风。也就是说,空穴来风表示事出有因,“空穴”是因,“来风”是果,但今天经常被人望文生义,当成“无中生有”的意思了。
宋玉最有名的作品还不是《风赋》,而是《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顺便说一句,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度被人怀疑,理由是散体赋不该出现得那么早,但在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20多枚写有宋玉同时代词赋名家唐勒所作的散体赋的残简,先前的怀疑也就不好成立了。
宋玉陪着楚顷襄王游山玩水,兴致来了就要搞文学创作,巫山神女的形象就是这么来的。虽然巫山神女并不淫荡,宋玉并不风流,登徒子也不好色,但后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但凡沾一丁点香艳味道的典故都会被最大限度地香艳化,结果代表神女的朝云暮雨有了男欢女爱、纵情声色的涵义,顷襄王和宋玉甚至变成了情敌关系。
楚顷襄王可以简称为楚襄王,我们读唐诗宋词的时候一旦遇到情感题材。就总也躲不开楚襄王和宋玉的典故。就这样,在所有的战国君王当中,楚襄王成为后世文学作品里出镜率最高的一位,以至于他的窝囊形象反而很容易被人淡忘。
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楚顷襄王的时代轰然落幕,楚国历史进入了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黄歇的时代,秦楚关系究竟会如何发展,楚国还有没有中兴的希望?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呢?效果如何?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