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篇:如果没有五国伐齐,齐国会统一全国吗?不,只因这三点

[复制链接]
作者: user1 | 时间: 2024-3-21 07:09:30 | 历史|
0 15

3009

主题

3012

帖子

907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74
发表于 2024-3-21 07:09:3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国居九州之东,姜齐有齐桓公“春秋盟主”之盛,田齐有齐威王“诸国朝齐”之威,当战国首霸魏国跌落王座时,齐国与秦国东西并立,强盛时有“东西二帝”之名。

回看华夏四海之内,九州之中,各国人才云集稷下学宫,无数纳谏之人层出不穷,诸子百家万花齐放,朝坛上经天纬地,军事上带甲数十万,齐国经济文化非秦国可比,但为何是秦国统一六国,而不是齐国呢?本期将从齐国角度探寻因果。
其一:战略模糊
这一点三晋、楚燕都具有相似点,但齐国之害更为明显。从田氏代齐后,整个齐国对外无非是小打小闹,今天占鲁国一邑,明天抢宋国一城,后天又偷燕国几城,步步蚕食。国策战略上,也是这样,今天合纵,改天又连横,堂堂万乘之国利益,很模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

齐国历代国君的理想只不过是称霸,恢复齐桓公时的齐国霸业,相对于秦国“成为天下共主”的目标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就拿齐威公(暂且这样叫)来说,在“携马陵之战杀庞涓,掳太子申之盛”后,战国一霸魏国被打得叫苦连天,齐国可谓如日中天,而秦国这时也上不了台面,但齐威公也不过实现“称王“之梦,闭门做东方一王罢了。
其二:不重视军事人才
齐国在战国中期稷下学宫极其繁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六国之士谋策其中,孟子、邹衍、申不害、荀子等等,思想开放,人才荟萃,相较于这些,我们很少听说齐国在军事人才上有多辉煌的建树。

无论是早期《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还是后期的孙膑,一个不受重用逃到吴国,一个由于政治猜忌无奈隐退,两大军事人才的暗淡结局堪称是齐国最大的不幸,也许是军事人才的不济,后期的齐国对外作战往往将帅多为文臣,泱泱大国仿佛就是翻版的“宋朝”,结局令人唏嘘。
其三: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这可能是齐国后期国君的通病。齐威王时齐国对老牌大国魏国可谓成碾压姿态,高峰时“杀庞涓,掳太子申,数万魏武卒灰飞烟灭”,但齐国认为天下就“唯我独尊”,于是频频收手,甚至刚才还和仇人魏国打得不可开交,转手就来个“徐州称王”,唯唯诺诺,一番自满之态。
到齐闵王时,齐王又狂妄自大自称“东帝”(当然有秦国的怂恿),在苏秦的“指导下”,仿佛是“天下第一”,攻这个打那个,把本是“合纵抗秦”的六国形势,变成“合纵抗齐”,最攻酿成五国伐齐的惨剧,苦吞恶果。就算没有五国伐齐,齐国也终会为“骄傲自大”付出代价,更别提统一全国了。

而这时秦国虽然在“猥琐发育”,但上来就频频出击,一言不和就占领了魏国苦心经营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带着血腥与杀戮,河西局势一溃千里,数万河西军烟消云散,当然最失败的是三晋在地势上丧失伐秦的主动权,三晋的厄运悄然降临。夺阴晋,占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窥视中原,进而吞二周而亡诸侯,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个鸿鹄之志,一个燕雀之志,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总结
诚然齐国位于华夏之东,在地理上纯天然地面临较少的“六国政斗”,形成了区别于诸国不同的地域文化。鱼盐之利、文化之盛、士族文脉的繁盛皆非诸国可比,这些无一不滋润着齐国的昌盛,但在此基础上构筑的国家文明形态,更容易形成“闭塞自大,遵循传统”发展的不利因素。

这大概是齐国最后却以“投降”的姿态,迈向统一的国家序列,走完了老牌大国的峥嵘岁月结局的“因果论”吧。话说如果是临海的齐国最终战胜秦国统一全国,华夏有没有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呢?
战国:强大至独吞秦国的魏国为何衰落?人才?其实这一点最为致命
战国:赵国为何而亡?赵氏部族内在基因决定?这可能改变你的认知
战国时韩国和秦国几乎同期变法,但为何比秦国弱?网友:变法不慎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