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究竟是怎么败在白起手里的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4-3-17 19:32:14 | 历史|
0 70

3091

主题

3091

帖子

927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75
发表于 2024-3-17 19:32: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还没开始,赵国就已经败了,秦赵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直接决定这是一场赵国无法赢得的战争,即使这次赢了,秦国依然会卷土重来。
但在历史上,这场战争确实是战国态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长平战败,赵军精锐尽毁,原本依靠胡服骑射强盛起来的赵国迅速衰落下去,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强大的绊脚石就此不复存在。
一、长平之战打了多久?
关于长平之战持续时间的说法有很多,有三个月说,也有三年说。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三年说更合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秦反间廉颇的故事,说秦国在赵国传播谣言,廉颇惧战将要投降,秦军最害怕的就是曾经闪电击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现在赵奢去世了,他的儿子肯定得到了赵奢的真传,派他领兵出战准行。
这就如同诸葛亮北伐之前先陷害一下司马懿,他动了就说明他害怕了。
秦国深陷上党之战不能自拔,每天单供养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喂,粮草消耗严重,王龁不得不在乏马岭上置“空仓”来迷惑赵军以壮声势;加上自己是进攻方,长期对峙会严重挫伤军队锐气,越拖越对自己不利,只能用尽办法逼赵国决战。
秦国真的扛不住了。
要知道,秦自立国以来就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无论是最开始跟戎族玩命,两任国君战死沙场,还是秦国东御五国合纵,西伐义渠国,每场战争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秦国都从没害怕过。现在,秦国如此急迫的想要决战,必然意味着这场对峙旷日持久到让秦军耗不起。
所以,从空仓岭之战到赵国换将,两国最起码也对耗了两年的时间。整个长平之战更接近三年。
二、换掉廉颇成为秦赵的默契
但是,秦军的这一切早就被廉颇看穿了。
廉颇身经百战老谋深算,有他坐镇前线,赵军不会越过丹河主动决战。
再看赵国方面。
赵国虽然是大国,但耕地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也不高;秦国倒是地大物博,占据关中、汉中、成都三大产粮区,但秦军常年征战,三条战线上都驻扎重兵,粮食问题也很棘手。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真的根据一则谣言(还不靠谱)就更换军中主将,赵孝成王的脑子肯定是不太好使。一个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说明他的选择变了:赵孝成王知道耗不起了,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僵局。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很多时候是看谁更豁得出去,很多时候也看谁更能扛得住背后的压力。
赵孝成王终究没能扛得住背后的压力,也没忍得住一场“胜利”的诱惑。既然无法解决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召回廉颇,任命赵括为前军主将,准备进攻。
在干掉廉颇的问题上,秦赵两国达成了高度的默契。赵括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三、真实的赵括:主战派
历史上很少有赵括这种不靠战绩,不靠权谋,只靠替领导背黑锅而出名的将领。而且,他这黑锅,一背就是两千多年。
赵括的父亲是名将赵奢。长平之战爆发前的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70年,秦军围困赵国阏与(山西和顺县)。包括廉颇在内的诸将都认为路远敌强,拒绝去救援,唯独赵奢说“道远险狭,譬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论。于是,赵奢率军出征,先通过一系列假动作让秦军放松警惕,然后率轻兵一日夜奔袭近一百公里,发动闪电战击败秦军。彼时赵军的实力不能说碾压秦军,至少也是“席地之间”。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
赵括身为名将之后,饱读诗书,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何况两军对峙长久,也奈何不得赵军,成为主战派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等赵孝成王对于战争的态度一动摇,赵括将转守为攻的计划和盘托出,赵孝成王突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立马决定派他到前线整军备战,一雪前耻。
其实,真实的赵括并没有史书中写得那么不堪。一个统军主将可以对一场战争起到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不可能起到逆天改命的绝对影响。这么说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在沙盘上推演战争的能力比赵奢都要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沙盘推演虽然不能代表全部的能力,却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军事素养。年纪轻轻就能在沙盘上难住身经百战的赵奢,赵括也算颇有天资了。
第二、与赵军更换前军主将几乎同时,秦昭襄王也空降白起来到长平防线。
两军虽然对峙,但王龁在上党开战以来不仅未尝一败,还小胜数场。既然子公司总经理业绩一直很稳,总部为什么突然要空降一位大领导来?
唯一的解释是,王龁不是赵括的对手。如果任由赵括整军反攻,已挫锐气的秦军恐怕会兵败如山倒。所以,秦国派出了出道以来保持全胜记录的战神白起。如果这不是一场为表尊重的友谊赛,那秦国派出最强大的阵容只能说明,赵括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强悍对手。
第三、赵军被白起包围46天之久,军中缺水少粮甚至到了杀人互食的地步,却没有发生哗变反抗,甚至在最后关头尚能全军突围。这种对军队的掌控力,纸上谈兵之辈绝不可能拥有。毕竟,战国时期,“忠”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深入人心。400多年后,曹操征袁术,曹军粮少,曹操让军需官用小斛分粮都差点引发哗变,何况一个多月不正经吃饭?
所以,赵括缺少的只是在战场上磨炼理论的机会!如果名将是一棵大树,那廉颇、赵奢这种就属于蘑菇型的生长,经历磨难,一步步壮大枝干、长出树枝,再生树叶,最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赵括自幼熟读兵书,看上去也像一棵大树,实际上这些树叶是飘在空中的,需要阅历和岁月将其慢慢跟主干连接起来,才能彻底打通任督二脉,融会贯通。只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把树叶连接好就遇到了暴风雨。
四、赵括的矛和白起的网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之后,不仅更改了廉颇留下的军阵,还换掉了很多军中的将领,同时将指挥部转移到韩王山西南的“三军村”,据说这个名字就是因赵国三军驻守而得名的。三军村背靠韩王山,视野开阔,登高可一览面前的丹河防线。
韩王山以北,现在的长治上党区有一处山脉叫八谏山。传说赵括从壶口关入故关的路上,八位将军在此对赵括的军事路线提出谏诤,赵括不许,他们不愿忍受战败之辱,在此处自杀明志。

如果这个传说真的存在,我想赵括当时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他应该深知此次进军九死一生,但是,赵国已经耗不起了,弃守为攻是国策,总要有人来执行,这个黑锅总要有人来背。就像当初的阏与之战,赵国没有人敢出战,是他的父亲顶住巨大压力,发动闪击才为赵国保住了这片土地。现在,国策在此,于公于私他都愿意冒险一试,即使这可能有去无回。
至于他更改廉颇的布局和将领,就跟赵孝成王换掉廉颇一样,身为大领导,公司的关键部门一定得是听自己话的人,不然还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赵军积极备战的同时,白起也来到了沁河前线并把指挥部前移到空仓岭以东,距离丹水不远的光狼城。登上城北的山岗,白起感觉这片土地的气息都异常熟悉。而这一切,丹河东岸的赵军还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河对岸的秦军已经悄悄换了指挥官,并且织好了一张大网等着赵军往里钻。

一切准备就绪,赵军从丹河东岸出击。
赵军几乎是倾巢出动,连丹水防线的核心泫氏城都没有重兵把守。泫氏城就像是丹水防线的定海神针,扼守赵军粮草基地——大粮山,一旦失守,赵军不仅会被首尾难顾,更会丢失粮草辎重。
秦军遭到攻击后主动从丹河沿线后撤。两军在河西山上秦军营寨一线激烈碰撞。
此时的秦军已经兵分四路:

秦军兵分四路包围赵军
一路坚守丹河西岸营垒;
二路在丹河与野川河分水岭上加固营垒工事以防万一赵军突破丹河营垒威胁秦军大营;
三路25000人沿沁河上游秦水(今固县河、柿庄河)从长平关以西绕道百里石长城背后切断赵军后路;
四路趁赵军几乎倾巢出动进攻丹河西营垒之际以5000轻骑直取空虚的泫氏,然后沿小东仓河杀向故关,破关之后向西包抄与三路军会和,彻底切断赵军退路。
至此,对赵军的合围已经完成。
一直在攻击秦军营垒的赵军突然发现前方受挫,想后撤到丹水西岸择机再战,回头才发现泫氏城头站着的都是秦军,自己进退无路,只能收缩阵线就地建立营寨坚守。
镇静下来的赵军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很多:全军被一分为二,主力和主将都被围困在韩王山附近的三角地带,几乎没有粮草;余部坚守大粮山,兵少粮足,但是没有主将更没有作战指令,无力撼动秦军防线。
从上帝视角看,此时陷入重重包围的赵军还有机会:秦军的两路包抄只是尖兵,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何况故关附近山高林密,秦军5000骑兵不仅完全施展不开,兵力也太少。如果赵军能孤注一掷,放弃坚守上党,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故关撤回邯郸是完全有可能的。
邯郸的赵孝成王他们听说全部家底在长平被围得水泄不通,还是挺着急的,奈何现在赵国已经是家徒四壁了,地主变佃户,家里断粮了只能卖卖脸皮去找其他地主求助。山东的那几个大地主齐国、楚国都不愿意来救,没办法了,邯郸只能眼巴巴看着长平几十万赵军挨饿。
与此相反,秦国得知围住了赵军主力,已经66岁的昭襄王亲自来到河内道,宣布将全部百姓赐爵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绿色为秦军河南道援军进军路线
于是乎,这些新征发来的秦国生力军从野王(河南沁阳)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穿过太行陉来到丹河的支流东大河(蒲水河),一路走东大河的河谷就能绕道赵军百里石长城最东边的马鞍壑,这下把赵军的大粮山残军和百里石长城东半部分也围了进去。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被砍断了,几十万赵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绝望了,彻底绝望了。
赵军被包围在韩王山的三角地带,秦军每天都缩小包围圈引发一场血战,军中缺水少粮发展到“阴相杀食”的地步。
直到第46天,赵军终于下定决心突围。
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五、赵括的失误
长平之战虽然影响深远,但是留在史料中的记录实在是可怜,行文到此,还是有几个bug值得思考。
第一, 重要据点泫氏城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攻克?
泫氏城是整个丹水防线的定海神针,一旦丢失,不仅整个防线会像鲁伯特之泪一样瞬间瓦解,还会威胁粮草大营——大粮山。

赵军占据城墙之坚,却被秦军区区5000骑兵轻易攻克,轻易到赵军来不及回援。显然,这里的防守人数很少。可能赵括自恃才智,认为王龁不可能有来攻打泫氏城的胆识,所以才如此懈怠。如果他知道此时对面是白起在指挥,就算他敢继续进攻,也一定会加强泫氏城的守备吧。泫氏城的丢失是赵军被围的关键,如果赵军能守住泫氏城,不仅不会被一分为二,就算秦军包围过来,也会因战线过长而漏洞百出。
第二、赵括为什么不在刚被包围的时候全军突围?
可能是在等邯郸的援军。
但是,这就有问题了,身为主将,大权在握,怎么会不知道现在国内的情况?
为了保住上党,赵国已经是全力以赴,前线的45万人是赵国精锐,也是全部家底。
他们敢于强攻秦军,胆识过人;攻击不利被前后夹击的时候不仅没有自乱阵脚,还能迅速冷静下来构筑防御工事,心理素质极强;被困46天,宁愿吃R肉也不投降,且能在最后关头发起冲锋,说明他们具有极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信念。拥有以上三等素质,怎么能不是精锐?既然精锐部队都无法战胜,老弱病残又怎么能战胜?等待下去有何意义?
不仅国内没有援军,山东各国也不可能来救援了。此前赵孝成王不听劝告,派人去秦国议和,秦国热情招待使者,让山东各国误以为秦赵已经和谈,自然不会再来救援。
显然,年轻的赵括在这方面还太天真,他根本不知道,你在前面玩命,后面有一群人想着怎么玩你。
当然,稚嫩的还不止他一个,身经百战的白起也即将因此被扯下历史的舞台剧。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