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主犯罪预防的认识:民为邦本,仁为政本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3-16 18:50:38 | 历史|
0 92

3186

主题

3186

帖子

955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58
发表于 2024-3-16 18:50:3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不仅代表个人,而且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君主的修身观、治政观、用人观等,关系其是否能够创造一个社会稳定、臣民安居乐业的大环境,关乎天下苍生的安危,决定其是否赢得民心。在明代徽州学者眼中,君主素质的高低以及其是否恤民,不仅关系世道盛衰,而且是犯罪预防的首要环节,它贯穿于犯罪预防的始终。在统治者看来,被称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犯罪行为莫过于犯上作乱。
如基层民众发动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等,首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所致。昏君之世造成社会弊端,进而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犯罪发生。在明代徽州学者看来,作为君主应该做臣民的表率,否则势必导致官吏只会聚敛财富,最终导致民心离散,社会失去控制。正如《孟子集注》所言:“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君不仁而求富,以有司知敛而不知恤,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民其民,而民亦爱之矣。”朱熹也指出:“州郡多是吝惜财计,不以爱民为念,故所差宫承望风指。”这是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通盘考虑所达到的要求。明代徽州学者对于贤明君主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如何树立其权威性,有合理的阐述。

荀子云:“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陆九渊亦指出:“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恤哉?”古人对君民关系的形象论述,给历代统治者以启示。史称:“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日立,而君之尊有系于二者之存在,故其轻重如此。天子至尊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当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这是继承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产物。作为君主当以民为本,倡行仁政。反之,若昏庸无道行暴政,则会重蹈历史上犯上作乱、颠覆国家政权犯罪行为的发生。从统治者角度讲,君主行仁政亦是犯罪预防的措施之一。明代徽州学者心系社稷,忧国忧民,对此多所述及。
“仁”的阐释
如元末明初徽州学者朱升对“仁”的阐释。孟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得之以为心者也。’“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盖仁之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无而在。’朱升有言:“见之行事,则合天地天理而无私心者,仁也;论之人心,则无私欲而有此心德者,仁也。以其体用兼言,则心之德者,仁之体;而爱之理者,仁之用也。”朱升继承孟子、朱熹关于仁的解释,把仁上升到天理人欲的角度,最终指出仁是体用合一之学,“心之德”为体,“爱之理”为用。将仁归结为人心,他指出:“仁者,人之所以为仁之道也,人而不仁,则非人之道;仁者,人之所以为仁之心也,人而不仁,则非人之心。’由此可见,朱升将仁推而广之,并说明具备仁的重要性,认为天下之人皆应具备“仁”心,君主自然也在其列。
“民为邦本,仁为政本”的诠释
又如范涞对“民为邦本,仁为政本”的诠释。首先,范涞提出君主当行民本、政本的思想。他指出“民为邦本,仁为政本”,从而进一步论证道:“惟仁则得民,惟得民则得天下。创业与守成,事不同而得民之道同。”民为社稷得以生存的根本,而赢得民心的最终措施又是推行仁政。正如《易传》所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其万世龟鉴哉!其次,范涞主张君主“刑法当行仁”。曰:“风雨露雷,无非所以生成万物。礼乐刑政,无非所以生成万民。若以刑法为不仁,是以雷霆为不口,□天通王道之意矣。”他指出刑法当行仁,以彰显礼乐刑政对民众的规范作用。范涞认为君主“凡议论政事,皆当思前虑后,酌古准今,权其利害之轻重大小,不可徇耳目以为是非。”

作为君主处理政事当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以扬社会正义,进而取信于民。正如范涞所言:“师臣者帝,友臣者王,敬臣者霸,礼臣者强,猜臣者弱,侮臣者殃,远臣者乱,弃臣者亡。化民者帝,仁民者王,惠民者霸,聚民者强,削民者弱,窘民者殃,斗民者乱,虐民者亡。”之所以出现帝、王、霸、强与弱、殃、乱、亡的社会反差局面,皆因君主对臣民态度不同所致。可见君主自身行为的好坏关乎是否赢得臣民的敬重,进而关系江山社稷是否稳固。范涞分析历代兴亡事曰:“秦废诗书以愚黔首,其亡也,由不习诗书之氓;隋恃积聚,以侈燕游亡也,乃肇于积聚之祸。先王保世游大,固自有道矣。噫!以秦、隋之富、之强而止于一,再传,可鉴也夫。’范涞告诫君主,治理国家时要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物极必反,加速国力的衰弱,甚至灭亡。再如汪应蚊关于君主应“顺人情”“任仁”与“任天下”的思想。首先,汪应蚊提出君主顺人情思想。他指出:“济大事者必顺人情乎?天下所其好与好之,天下所共恶与恶之。庶政之张弛、人材之举错,皆与天下为公而不以己私,则天下服矣”;“继治者道同,继乱者道异”;“心之不服,乌能钳天下口?”由此可见,即民心向背是统治者能否统治天下的关键。顺乎人情,得到百姓的拥护,统治便能长久;反之,则会成为众矢之的,失去统治的根基。
其次,汪应蚊阐述了执政者当“任仁”与“任天下”的思想。汪子曰:“天下,大器也。以天下为任,至重矣。以仁为任,视天下孰重耶?任天下,取必于势;任仁,取必于心。任天下,期于博济群生;任仁,期于兼融万善。一民未被,任天下者耻焉。一私未净,任仁者愧焉。惟真能任仁,斯真能任天下。
见龙者,仁之见也;潜龙者,仁之潜也。惟仁而后可称龙德。”汪应蚊认为,“任仁”的最高境界是“兼融万善”,若有“一私未净”,则任仁者应感到羞愧;“任天下”的最高境界是“博济群生”,若有“一民未被”,则“任天下者”应感到耻辱。只有那些具有高尚德行且无一毫私欲的人才可能心系天下百姓,使天下之人得到安宁,天下得到治理。故而,真正做到“任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任天下”。

欲以天下为己任者,须先求仁而得仁,方可与言任天下。故汪应蚊提出:“惟君相操,其仁心以提衡天下之监司守令,而后泽洽于天下也。’君主行仁政之心,作为天下监司守令的榜样,而后其仁心可光照万民,足见其行仁政的重要性。汪应蚊有言:“一人饥,我饥之,一人寒,我寒之,一人弗率,我愚之。有天下者常念此,则君道尽矣。为守令、监司至于公卿常念此,则臣职尽矣。”尽君道,尽臣职。从中央的君主到各级臣子,若都能心系百姓,方不愧于“称职”二字。最后,汪应蚊论述了执政者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汪应蚊认为:“阴阳不忒,则四时序;赏罚不愆,则万职理;是非不淆,则群情定。宇宙所以长安,国家所以长治,无出此矣。可见,刑罚掌握住度,是非公理分明,是国家稳定的先决条件。并且根据赏罚与是非的关系将国家分为盛世、中世和末世。
划分的标准为“盛世赏罚与是非合;中世赏罚间与是非左;末世并与是非自相为左,或自相为比”。最后阐述了国家出现“赏罚倒施”现象的原因为“忠者所是,佞者所非;正者所是,邪者所非;上之所是,下不敢非;贵之所是,贱不敢非。相左者竞,相比者蔽”。由此可见,在治政观上,执政者在牢牢掌握手中权利的同时,能否做到赏罚分明、是非公允,关乎民心向背、社稷兴衰。
汪循亦指出:“为政之道,贵乎行所无事;而亲民之职,务以得乎民心。”可见,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郡县的父母官治政的根本应为民心所向。

结语概言之,明代徽州学者提倡民为邦本,仁为政本,以儒家仁本思想为基础,从基层民众利益出发采取的措施。朱升对仁的阐释、范涞的民本政本思想、汪应蚊顺人情、任仁思想、汪循得民心思想等,皆从基层民众利益角度兼济国家安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君主意识到民心向背直接关乎统治根基是否稳固。告诫统治者应该顺应民意,切勿触动民众利益,以免造成官逼民反等影响统治秩序行为的发生。该措施不失为犯罪预防的良策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