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毛姓是如何到达韶山的?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4-3-16 12:00:50 | 历史|
0 16

3105

主题

3105

帖子

931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15
发表于 2024-3-16 12:00:5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记载毛姓源自周文王,是姬姓家族分出来,周朝的时候有一个毛国,封地大约是在现在的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城,这证明了毛姓本来是个北方姓氏。
经过现在中国毛氏研究会的确认,他们认为毛氏的祖籍地是河北郡郸鸡泽县一带。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有一位毛姓的贵族——毛伯,卷入了周朝的王位之争,失败后逃楚,
毛国后来被周灭了,毛国的人民和子孙没有办法,就逃到了其他的地方,有其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南方,可是当时还有很大部分仍还在北方。

历史的转折点,大概到了汉唐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散居北方的毛氏,开始大规模迁到江南一带。
根据家谱记录,其中有一支毛姓从中原迁到了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并且在这里繁衍了起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发展的原因,又有一支在一位毛太华的率领下,又迁移到了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澜沧县)。
后来明朝建立,毛太华又率领他的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北上赴任,最后在湖南湘乡北门外定居下来。十几年以后,毛清一和毛清四又迁到了湖南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
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也迁到了这里。
后来大家应该知道了,毛太华的这一支下传二十代人,到了清末出了一位伟人
这个家谱是非常清楚的,毛命传的这一支可以上推到东晋名将毛宝。
毛宝谁啊?抵御匈奴的一位将领。

毛宝,根据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至九十六记载,
毛宝是当时
东晋时一名勇将,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东晋爆发了
苏峻之乱,毛宝劝说当时一个诸侯温峤,终于温峤才下定决心,让自己的部将陶侃领兵和温峤会合,两人结合组织成了义军。此时毛宝也带领了大约1000人成为了温峤开路先锋。
这个时候,温峤与陶侃的联合的义军,其实最擅长反而是水上,但是对手苏峻是擅长陆地,温峤和陶侃便想,发挥自己的优点,来对抗苏峻,于是让自己的下属和将士们,都不要上岸。
但是一天,毛宝收到了密报,知道了苏峻将会有一万斛米粮运送给给一个叫祖约的将领后,就和自己的一千部众说:“兵法上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机会怎么可以不上岸呢!
就悄悄的安排了一只队伍,自己冒着风险,擅自上岸进攻祖约派往接受米粮的队伍,此战大获全胜,最终获得了大量的米粮,
这样一来,局面情况转变,祖约陷入粮食缺乏的局面。温峤因毛宝这次的功勋,不但没有追究他擅自上岸,更表其为庐江太守。
祖约没办法,派祖涣及桓抚进攻义军根据地寻阳的湓口,陶侃打算亲自率兵抵抗,但毛宝以陶侃是义军领袖而认为陶侃不宜亲自抵抗祖涣等,并自荐讨伐。
陶侃听后和别人说:“此年少言可用也。”并准许毛宝所请。
当时祖涣等人经过皖城,顺道进攻上一年祖约起兵叛变时不肯与他一同举兵而改驻马头山的桓宣。当时桓宣向毛宝求救,但毛宝部众怀疑桓宣是祖约同党而不信任他;于是派儿子桓戎再向毛宝求救。
毛宝于是领兵与桓戎一同营救桓宣,但到时桓宣已和祖涣等作战,而毛宝兵少和武备差劣,于是被祖涣等击败,毛宝更被箭射伤左边大腿。
但毛宝没有因而退缩,在命人拔箭以后负伤再次进攻祖涣,却成功击败祖涣并令其撤退,桓宣亦归附温峤。后毛宝进攻在东关的祖约部队,攻破合肥。
义军与苏峻军相持数月后,未有明显战果,而温峤粮食食尽,向陶侃借粮。陶侃以战事无成果而大怒,威胁要返回荆州。
毛宝于是向温峤自荐去留住陶侃,劝说陶侃之余更与陶侃约定去断绝敌军粮食,若不成功才让陶侃离去。陶侃同意,先分粮给温峤,又加授毛宝督护。
毛宝及后上岸进攻句容和湖孰,出其不意,将苏峻在两处积存的大批粮食尽数烧毁,令苏峻缺粮。因毛宝此胜,亦成功留住陶侃,消除了这次内部危机。
后来苏峻之乱在当年平定,毛宝因功封
州陵县开国侯

后参与庾亮的北伐行动,但被后赵击败,自己不幸在长江遇溺身亡
最早的毛姓名人也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不然就是在中学没好好读书。

毛遂自荐,没有谁不知道的
毛遂,河北鸡泽人(今鸡泽一带,也是毛氏的最早聚居地),原来在平原君门下当食客,不显山不露水。
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教,毛遂自题问往。平原君没把他当个人物,也没认为他有才华,就把他带着去了。
到了楚国,楚王不愿意得罪秦国,一开始还打马虎眼。毛遂按剑而上,直说利害。
后来,楚王被说服了。那么平原君就感动说了句千古名言
“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毛氏有一个堂号就叫舌师堂。那么,这一支就是毛遂的后代。
本文整理自《钱文忠说百家姓》,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文明的古国,在历史的中,我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姓氏,而这些姓氏也为了我们民族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每一个姓氏的先辈,都为国家做出奉献,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换回来的结果,我们一直要铭记于心,希望每一代的中华人民都会前仆后继的为这个美丽而富强的国家奋斗
#头条品书团#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