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土地分配及赋税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复制链接]
作者: c9Pd7kV32fbH | 时间: 2024-3-16 10:26:11 | 历史|
0 85

3188

主题

3188

帖子

956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64
发表于 2024-3-16 10:26:1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包括到现在也是如此,毕竟土地一直是重要的基层资源,上层的附加资源几乎都是间接由土地提供的,没有土地这些资源谈何得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关于私田的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的发展,那么春秋时期的土地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分配方式又是包括什么内容?一、春秋时期土地分配以及赋税制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变化?
1、春秋时期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故土地上的变数较多
春秋时期也被成为东周时期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的变革点。关键在于其所处于的时间位置太过于特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郭沫若先生的战国封建说,借用此观点,也就说明春秋时期是封建时期前的最后一个奴隶制时期。
当然,从社会史的实际情况上来看肯定不完全是这样,但是里面掺杂着一些封建性因素和绝大部分的奴隶制因素是可以被说明的。其中春秋时期的土地因素发生的变化正是封建性因素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对于经济模式采用的是集体经济的公有制形式,仍然是公社,在夏朝和殷商上并没有过多的改革点。采用井田制将人们束缚在公田上,并且凭借着分化的权力,也就是实行分封制,来维持对于公田的控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革新,以公田为主要发展推动力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与新兴的发展点,故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此种程度的冲击本来在西周时期,凭借着王权的剩余权威是可以进行勉强控制的,但是王权一旦倒塌,生产力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束缚,故此可以自由发展。“雨我公田,逐及我私”( 《诗·大田》)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诗·信南山》)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

,终三十里”( 《诗·噫嘻》)
这些例子都充分地说明了在当时是有“公田”“私田”并存的现象的,也说明了新兴生产力对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春秋时期的周王权的崩塌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推动潜力。故经济发展速度不可想象。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的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公有意识越来越淡薄,对于私有财产的意识越来越浓厚,逐渐尝到私有的好处。毕竟公有制条件下的分配是不合理的,私有制的分配是根据个人的能力来分配,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分配是较为公平的。私有下的利益一步步驱使人们打破原来的经济桎梏。
再者,在春秋时期,公社逐渐瓦解,原来的家族制发展速度减慢,新兴的家庭经济逐渐取代家族制发展的地位。家庭经济可以简单地看为个体经济,此种个体经济的广泛出现,也使得私有的观念越来越普遍。

不只是客观的社会现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就连上层阶级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毕竟周王室的声望不如从前,各个诸侯的实力经过积年累月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早期周王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出现。各个诸侯国的产生必定会产生政治上的巨大变化。实力大点的国家希望取得周王室的地位,来统治中国;实力小点的国家只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勉强地生存下去。故而在政治上就产生了诸多矛盾。
2、在复杂的形势下,各个诸侯国不得不进行较大的变革
政治上的矛盾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完全解决,就算使用了较好的外交手段,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拖延生存的时间,在根本上并没有解决政治上的矛盾,毕竟野心是人人都有的,是根本不可能从主观上消除的。
各国都有明显的政治担忧,那么怎样才可以解除这样的政治担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富国强兵,这是一个很通俗易懂的道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这样的乱世之中,谁的实力强,谁就可以不受欺负,甚至拥有主导局面的主动权。

于是各国为了自己的政治需求都纷纷采取一些此措施来富国强兵。各个诸侯国下,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周王,周王当时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实力上有所削弱。那么周王室为了求得在春秋时期的生存也会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比如将一些开垦出来的私田强行划作公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尚书·梓材》) ,则身为天子“膺受大令( 名) ,敷有( 佑),四方”( 《五祀胡钟》),表明了周王室想要通过增加公田,减少私田的办法来维持传统的经济模式。
当然,这样的行为,肯定会惹得下层统治阶级的不满,“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说明当时的确存在反对的声音,由于周王的实力不如从前,故此,在应对这些反对声音时,没有办法实行政治高压政策,故此此措施并没有实行多久。
社会发展的总的潮流还是各国的新兴发展,不是周王室的传统经济发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封建初期,财政组织极简单……最高领主之收入,可分为二部: 其一为直辖土地

之全部收益,由公社农民之劳力助耕而来者( 姑名之曰直接收入) ; 其他一部,则为臣仆所供纳之物( 姑名之曰间接收入) ”当时诸侯国的主要财政收入主要就这几项肯定是不够的,人口的逐渐增多,需要更多的、复杂的国家机器去进行管理,加上整个国家的军事消费,这些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加上由于分封制的弊端,使得各个诸侯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当时的卿大夫手上,各国的富国强兵计划难上加难。二、各国究竟是怎样实行土地分配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1、土地制度上,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之前的土地都是国家公有的,但是实际上是由地方上的奴隶主私有的,毕竟权力的下放的自由度比较高,地方究竟怎样实行的中央的土地政策,在那个官僚制度不发达,并且交通也不发达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具体指导地方实际实施的具体内容。
当时的绝大部分的诸侯国,采取的措施都是统一地承认私田的存在,并且承认私田的合法拥有,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兼并。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私田上的收获的农作物,国家需要得到一定的分成,因为土地资源毕竟是国家允许你私有的。

当然,国家在其中肯定会得到一定的好处,私人劳动带来的利益性是很大的。“( 秦) 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 ‘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 “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当时的一些重要国家都是率先进行了大范围的土地改革。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晋国的土地改革。政府除了承认已有的私田以外,还将剩余一定数量的公田交给没有土地的劳动力耕种,反正公田也没有人耕种,为什么不交给有劳动力的人,换一定的财政税收?
另外,在兵役上,晋国也将原来的“野人”划作自己兵源之一,之前的兵源大多都是招收本地人,也就是原来的族人。根本不会给“野人”,因为不信任。“野人”在春秋时期是指原来土地的既有者,但是由于国家被打败了,新的统治者进行统治,原来的土地就叫做“野人”。
“野人”按照规定,是没有办法拥有好点的土地的,只能被赶到不发达的地方,很远的穷乡僻壤去谋生存。兵源的扩大也是无奈之举,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2、赋税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文献记载,最有代表性的赋税制度以及最早的赋税制度都是齐国的管仲改革。“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管仲的赋税改革是以全国为范围进行划分的标准,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土地的年产量。将各地的土地的年产量估计出来,并且划分为上中下三等。通过土地质量的不同来对于土地进行不同的赋税征收。
上田自然是年产量最好的田,故在赋税征收时,就应该收的最重;中田是年产量一般的田,赋税可以比上田适当减低;下田是最差的田,也就是最贫瘠的田,年产量并不好,那么政府出于对老百姓的生存需要,赋税的征收会收的最低,以保证下田的老百姓可以得到一定的生存。管仲的赋税改革很好地填充了之前赋税统一征收的空缺,使得赋税体系的发展较为健全,为之后的赋税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生产力大肆发展的时期,上层建筑一定会发生同样振幅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此条件下,各国根本不可能保持原来的传统经济,在经济压力下,只能实行土地和赋税改革。
参考文献:
《春秋史》
《西周史》
《左传》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