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和陷害韩非子事件,李斯为何表现得那么双标?

[复制链接]
作者: 叶落之森 | 时间: 2024-3-15 10:54:16 | 历史|
0 18

4007

主题

4007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021
发表于 2024-3-15 10:54: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史留名,或是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经过惊险的波折和苦难。例如项羽,叔父项梁战死定陶之后,楚怀王便将本应该由项羽继承的权力和军队夺走己用,还被勒令不允许与独自西进的刘邦军竞争破关中入咸阳王关中,被逼无奈走上北战章邯军的路,期间破釜沉舟夺回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终名震天下、威服诸侯。还有刘邦,楚汉战争不知多少次身陷绝境惨死,每次都被他用各种方法逃过一劫。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战胜了惊险的波折和苦难,失败者被波折和苦难打败。带领秦国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向秦朝进发的丞相李斯,儒家圣人荀子的高徒,却是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史书上几乎没有哪位历史人物是没有遇到过挑战和波折的),遇见过两次身不由己的大挑战。

逐客令事件
秦王政元年,六国皆畏秦,尤其是距离最近的小国韩国。韩国担心秦国将自己迅速吞并,便派出水工水利大家郑国入秦国,献策修渠,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秦军无力东征。秦王和秦国都答应了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的建议,郑国开始主持兴建这个一工程。可是在后来东窗事发,郑国是间谍、是韩国疲秦的计谋的事暴露,秦始皇大怒欲杀之,同时秦国宗室们也在鼓吹着“秦国是秦国人的秦国,六国肯定有很多是间谍前来秦国,想削弱秦国帮助祖国的,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把这些人全部赶出秦国,还秦人的秦国”,嬴政听着有理便下发《逐客令》——各国来的客卿限期之内离开秦国,否则后果自负。

对这一事件,郑国和六国客卿是怎么应对的呢?郑国找到秦王政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听之有理,不杀,这事对秦国的确是利大于弊。而六国客卿呢?大部分是选择收拾细软准备回老家,有一部分则是努力想秦王政收回成命,但收效甚微,唯独李斯,一封《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让秦王政收回逐客令,也让李斯以大才身份顺利进入到秦王政的视线。

李斯说的东西不复杂,先是拍了拍秦国和秦君的马屁,再说六国人对秦国做出的贡献,逐出他们会让山东六国强大。
陷害韩非子事件
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他们一位仕秦国、一位仕韩国(韩非子是韩国宗室)。公元前236年,李斯奉王命出使韩国,偶遇十余年未见的韩非子,韩非子非常开心,将自己所作的《孤愤》《五蠹》等篇章全部给李斯看,李斯看完觉得很不错,就带回去给秦王政看。秦王政看完,惊韩非子为天人;遂于次年攻秦,胁迫韩王派出韩非子出使秦国,“与韩非谋弱秦”。韩非抵达秦国之后,被秦王政以国士之礼相待,李斯闻之,心中暗暗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向秦王政推荐韩非,一旦韩非被重用,自己必定会被排挤,甚至有杀身之祸。

利益和生命感到威胁的李斯没有坐以待毙,联合起被韩非说坏话的上卿姚贾一同陷害韩非,而用的借口与昔日秦国宗室驱逐六国客卿的理由一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王上欲吞灭山东六国,韩非到头来肯定是帮韩国害秦国的,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王上用不上他,留住他再放回去是个祸患啊。不如给他安上了罪名处死罢了。秦王政一听,是哦,是这个道理,你去安排吧。就这样,韩非被李斯被诬陷坑杀了。这件事,秦王政也起了主导作用:若不是他对韩非对自己这位天下最强诸侯的爱答不理心存怨气,以他的智慧不会不知道李斯是在借刀杀人。

为何如此双标?
双标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李斯也是如此。同样一个性质的事,同样一个问题的理由,李斯竟能做出如此不同的答复,颠倒黑白。李斯为何如此双标呢?说起来很简单吧,利益相关。李斯在逐客令和韩非子事件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前者李斯是以受害者的角度去劝服秦王政不要逐客,后者是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去劝说秦王政杀了韩非免除后患。再简单来说,李斯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正义和原则,只有权势和利益,只要威胁到这两者,他什么都不管,必须消除威胁。所以才有置师情友谊于不顾的坑杀韩非子的事件。

此事定下,韩非子恐怕是再也没见到过秦王政,被“好朋友”李斯干脆利索地了结了生命。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