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廉颇初战不利后选择守势,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复制链接]
作者: 花前月下一樽芳酒 | 时间: 2024-3-15 02:44:53 | 历史|
0 76

2944

主题

2944

帖子

883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32
发表于 2024-3-15 02:44:5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秦赵长平相持,这困难对于秦国来说只是常态,但是对于赵国来说就很难受,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在这个阶段,换将是一种必然,新将军一定会主动进攻,失败也就是必然。说用赵括有问题,因为赵括之前没带过兵没经验。
这么说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赵王又没开天眼能预知。韩信,之前不也没带过兵,没经验么,刘邦不也一下子就提拔他做大将军么?韩信成了,刘邦就是慧眼识珠,会用人。赵括败了就是赵王不会用人。同样是年轻人,孙权不也是大胆启用陆逊么。

打仗嘛,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赢了就是厉害的,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的说。很多时候所谓的分析其实蛮有意思的,好多可以说是完全同样的决策,有的赢了有的却败了,赢了的就是神来之笔,输了的就是昏招,可是两个决策本身并没有区别。
其次,技术上战国骑兵没有马蹬和高桥,无法固定自己。作用主要是侦察,说赵军胜过,也没错。胜了几次?既然赵军平原地区就能教别人做人,那请问为啥不进关中平原呢?那岂不是能灭了秦?骑兵俯冲和步兵佯攻谁难度大?
一开始第一战,看看地图廉颇就是这么想的,结果一战失上党,丧师近十万,二战失第一道壁垒,又死了副帅和四名将军,丧师数万。上党可是非常非常利于赵国的战略要地,是要死守的,而且居高临下利于赵军作战,结果呢?
廉颇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善守著称!怎么在明显地利情况下没守住呢?按大多数人所说的骑兵优势,居高临下,不论是骑射还是冲锋都有优势,结果呢?

再者,赵军虽然离大后方更近,但是后面有一道太行山,运粮难度也是高的惊人,赵军的后勤并不占多大优势,廉颇将军知道赵军不善和秦军强兵硬战,选择固守,没什么错,但是毕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赵王当家知道柴米贵,赵国本来就不是农业强国,胡服骑射统一了赵国以代郡为核心的游牧文化区和以邯郸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区,加强了赵国的军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加上农业实力,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有根本上的差距。
加之赵国的人口本来只有秦国的一半,版图远不及秦国,而且有效产量土地更少。赵军无粮,不可能征兵,只能抽调部分募兵去打仗,能派出几万军队了不得了。

有确凿证据证明,赵括的军队跟秦军打了大半年,如果要按照史料较真,赵括的结局是失踪,但后来又冒出个同龄的身份成疑的黄石公。如果有粮何必借,冒着联盟崩溃的风险,粮食将尽无力支持的欲使廉颇出战换得齐楚援助,廉颇迟迟不愿出战,粮食将尽,秦兵不退。
廉颇不愿出战,又无外援,不得已换上赵括,赵括出战,齐楚就援助赵国,但赵王知道赵军粮食将尽,不得不去借,最后联盟崩溃,赵王放弃了救赵括。“长平之战”最后的结果,不怪廉颇不怪赵括,是赵王的问题。接受上党不是错,反而是必然之举,接受后却准备不足,廉颇上任,副将被秦侦察兵斩了。

在求和的策略上,赵王决策失误,接下来就是赵国出现粮食危机,与齐楚达成协议,但廉颇拒绝进行进攻秦军,之后拖了半个月左右才换上赵括,使得秦国做好充分准备,一起正常进行,赵国本以为把齐国绑上战车应该是肯借粮的,但齐王拒绝了。
赵王的思维明显还停留在战国早期,还视为只是上党一地争夺的局部战争,因此从一开始国家战争机器就不是全力开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不可能做出一切服务于前线,后方紧衣缩食的支援前方。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秦赵长平之战的感觉,在意识形态上某种意义上很像中日甲午战争。

秦国的思维和举国上下有点像当时的日本,后方再苦再累,这一仗一定要打赢,所以再怎么拖,拖的再怎么惨,秦国始终没有表现出示弱的姿态。秦昭襄王就像明治天皇一样,扫地为兵的将全国的资源输送到前方。
赵王换廉颇,就是在各方运作求和不得的情况下,希望寄希望于打一场胜仗来逼迫秦国同意停战,廉颇被换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他的求稳战术是满足不了赵王的后续需求的。所以我觉得秦国的反间计,赵王中的只是一半,那一半就是选赵括这一点上,至于换将,秦国不用反间计,赵王也会换,只不过可能换的就是乐乘李牧之类的了。

秦赵两军总体上实力相当,廉颇是个稳将,没有足够的胜算不会和秦军打,但是秦赵两国秦强赵弱体现的很明显了,两军对峙了近三年,赵国国内已无余粮已经到了要借粮的地步,秦国在如此情况下居然还有数月存粮,还能拖过一个季度。
长平之战的关键问题,在于秦赵最高统治者对战争定位认识的不同,长平之战时,廉颇初战不利后选择守势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赵国最终的失败既不是因为换了赵括,也不是因为拖不起,而是庙算的重大失误。廉颇采取守势,也不是单纯的就是想只靠赵国就拖垮秦国,而是为了给赵王争取从其他方式来运作的时间。因为真正完全想靠赵国拖垮秦国,大概率是只能拖残而拖不死,赵国自己会被拖死,这一点我想廉颇也应该是清楚的。

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可见一斑,所以廉颇没错,赵王没错,赵括也没错,赵军不能正面硬战,不易久战,只能出奇谋在前期打败秦军然后据上党之地死守,廉颇打仗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马服君赵奢已经去世,后期堪当中流砥柱的李牧此时仍在北部抵御匈奴。
赵国面临的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打破的死局,国内几乎没有可以抗衡武安君白起的将领,没有久战的国力,不占明显优势的后勤,不足以正面抗衡秦军的赵军。赵军几次大败秦军都不是靠强兵硬战,都是名将出奇谋,说真的不搞合纵抗秦基本没得玩,只是死法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战国策》《史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