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代之,为何连国名都懒得改?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4-3-14 10:30:13 | 历史|
0 63

3198

主题

3198

帖子

959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94
发表于 2024-3-14 10:30:1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氏正式代齐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太公一脉绝嗣。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从陈国奔齐,始有齐国田氏;百年经营以后成为齐国朝堂的一方势力,并联合其他几支齐国的贵族消灭当时权力最大的庆氏,又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氏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后来步步把持齐国政权,最终代齐。

齐国最早的王族是姜姓吕氏,而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但早在晏婴相楚时,目睹田氏作为的晏婴就曾言“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田氏代齐的要点一共有三个:
第一,前期在齐国立稳脚跟。
齐桓公时田氏就和齐国的大夫结为姻亲,庄公时田氏力排众议出兵讨伐卫国、晋国,大胜,庄公把公主嫁给了田氏,田氏和齐王之间的关系这时就已经非常亲密了,从而有获取大权的可能。

第二,中期施行收聚人心的政策。齐王荒政,田氏对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又有上文提到的借公事施私恩的做法,齐国国内只知田氏之恩而不知齐王,这种做法齐王后来根本无力禁止。
第三,后期外争盟国,求立为侯。
田氏几乎已经拥有齐国时,与分晋的三家互通使节。齐康公十八年,田和也是求魏文侯代告周天子,请列为诸侯,然后魏文侯派使臣报告周天子,请求立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许。

这些原因与为何不改国名有着很明显的关系。首先,战国时期,周王室东迁,局面存在两个重点:分封制仍然存在,周王室仍然是天下共主的表象,和诸侯强天子弱的实质。周天子册立田氏为诸侯就如同如今的英国女王任命首相一样,虽然和王室的实质权力全然没有关系,但仪式作为天下公认的“礼”的部分,是田氏政权在正统性上必不可少的。
其次,名义上的遵从王室也是诸侯国之间的游戏规则。
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不改国名,遵齐国之号,即表态沿袭尊王的传统,否则就有其他封国随时可能以勤王平叛的借口进行攻打瓜分的危险。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齐国内部人心所向的考虑。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氛围与后世不同,中央集权尚未成熟,文化氛围也不一样,统治者对于人民在思想上的控制尚未如后世一样严密,而人民往往也是以“宋人”、“齐人”、“楚人”自居,以国,即地方为归属。齐国本来显赫,田氏在代齐的过程中全程走亲民路线,而出于对保持国内稳定、安抚人心的考虑,也不会贸然更改国号。
最后则是“齐”这个国号的含义。
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解字》)”,在甲骨文中是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而小篆“齐”字则在下面多了两条线,象征着“地面”。姜齐以“齐”为国名,是西周姬姜集团重视农耕所致,也是姜姓吕尚一族的族徽。
保留国号,既是表示对重视农耕态度的继承,也是对姜姓吕氏的尊重,在重视仁义和礼仪的先秦则有利于田氏在外的声名,从而有利于结盟。这也呼应了诸侯对于田氏代齐并无多少异议的事实,正因诸侯无异议,所以才有天子准许,田氏代齐得以不被非议地记入正史。
田齐一直延续到秦汉之际,灭亡后一度有田氏君主力图复国,最后一任君主田横在韩信入齐后,自立为齐王,坐守海岛,至死不降刘邦,成为一段美谈。
后世说到齐,并无正伪之分,对于田氏的评判也得见于此。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