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57年白起被赐死,最后话语说透自杀根源,诅咒和解脱

[复制链接]
作者: 重楼画黛 | 时间: 2024-3-9 11:21:08 | 历史|
0 62

3127

主题

3127

帖子

938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81
发表于 2024-3-9 11:21: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起是谁,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战必胜攻必克的千古名将!
这是历史给予的最高评价,也是白起的盖棺定论。但跟着这生平和过往交相辉映的,却是白起的不得善终。
是什么让白起不得善终,不少人都分析过,却少有人用职场经验回溯白起的一生,找到真相。
白起其人能崛起,凭的是真本事。

(真本事崛起)
少年白起勤奋好学,能文能武,性格坚毅且工于心计,办事很有主见!
成人之后为了谋取功名,白起独闯咸阳城自荐天子门下,并在公元前294年,受到了穰侯魏冉的信任,被举荐为左庶长,领兵进攻韩国,开始了自己光耀的一生!
经过一年多的战场磨砺后,白起升任左更,奉命进攻韩国和魏国。
随后的伊阕之战,是白起生平第一次独自领军出战,这人生第一次独当一面,他就用斩杀韩、魏联军24万人的辉煌胜利,谱写了最早的战神篇章。
随后的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一生经历大小70余战,从未败绩,凭借战绩从低级武官变成了秦国大良造,武安君。

(大秦武安君)
战神白起声名鹊起,却成了东方六国死神!
三伐楚国攻鄢时,白起决水灌城,淹死十万军民。
攻击魏国华阳时,斩首13万。
攻赵决战贾偃时,淹死降卒2万。
攻击韩国陉城时,斩首5万。
长平血站赵国后,坑杀赵军40万人。
在这一连串辉煌战役中,白起攻克六国大小城池90多座,歼灭六国军队165万人,算是古典时代歼灭战的最强之人。

(白起战绩)
更让人称奇的是,白起一生从未有败绩,按史料记载,更是以多打少的大师。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战死的将士足有200多万,其中大半是白起。
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功劳或许在六世余烈,更多其实在白起干的。
可这么一个奇谋百出的名将,能在阵前随机应变名震天下,却依旧抵不过小人图谋。
白起的结局是,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一起领军救援赵国时,因为秦昭王强令出征不从,而遭遇厄运,被免去武安军爵位,流放阴密。身体有病的白起,无法前往流放地,不能离开咸阳。
一看白起不听话,秦昭王二话不说,在四月就派人送白起走,不要他留在咸阳城。
被迫离开咸阳的白起,出咸阳西门,准备回老家没地时,致命的打击来了!
秦相范雎对秦昭王说:白起徒流,情绪不满,精神不振还口出怨言,这是不服啊?
听完范雎的话,秦昭王愤怒了,立马派遣使者,追到离咸阳10里外的白起,赐给白起一把宝剑让他自尽。
看着宝剑,白起哀伤地说:我有何罪?落得如此下场?
沉默良久后,白起恍然说:我本来就该死了当年长平之战,投降的赵军数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方式将他们全部活埋了,仅这一点,我就该死了!
随后,白起拔剑自杀了!

(长平之战时局图)
这就是白起之死的因果,无数史书都说白起罪有应得,说他功高遭忌。
从事后推论而言,这当然有道理,但真要考证,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不从历史角度解析,是不明白白起之死的真相的。
在战国争锋的时代,秦国最终目标是什么?答案是统一天下。
这需要秦国,东出函谷关,席卷天下。
那么战略步骤具体如何,答案是三步走!
第一步:东出函谷关,控制天下中枢韩国和魏国,从而占据战略主动权。
这目标,在白起伊阙一战杀掉韩魏联军24万,打得两国战战兢兢后,实现了!
第二步:削弱人多势众面积最大的楚国,剪除掉“纵成则楚王”的威胁。
这目标,在白起攻克楚国都城,打得楚国迁都,焚毁楚国王陵,让楚国威望大减后也实现了。
第三步:击败六国中战斗力最强的赵国,摧毁关东六国的抵抗决心。
这目标,在白起长平之战一战功成之后,也顺利实现了。
实现了这三个目标之后,关东六国元气大伤,秦国虽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恢复力却比六国要强上不少,因为不担心随时出现的反戈一击和四面围攻。
这就让秦国避免了无效的人力消耗,反而还能坐看六国内斗。
人力资源,才是战国群雄争夺的根本,这是比土地资源更宝贵的资源。
这三步走得顺利完成,践行者白起功劳最大,他用最不近人情,最残酷的方式,践行了家国大义。

(赵国,最后的目标)
而这大义则和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国策相得益彰。
杀戮的本质,就是军功的诠释。
以杀敌数论功行赏是秦国的特色,人头就是功劳,你不杀不等于没功劳吗?
可知白起的功劳,真就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这么一个功劳顶天的人物,为何会有悲催的命运。
则不得不说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5),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就是魏冉被罢免相国职位,范雎成了秦相。
秦国文武有别,在军事系统内,白起拥有最高威望,但武将依旧需要文臣的衬托。
没有前相国魏冉的提拔和信任,白起不可能获得偌大的成就,这就让白起的职业生涯跟魏冉交相辉映。
可魏冉的失势,让天平倾斜了,但还不至于让白起靠边站!
当时的秦昭王对于白起或许有异样的心思,可是这心思,在白起的战功面前,其实不算什么。但是当战略目标不断达成,白起和秦昭王的矛盾,就因为曾经的战队问题,被凸显了出来。

(前相国)
这时候,恰好又是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举国动员的战争,必须全力以赴。
秦昭王忍住没对白起动手,还重用白起。
白起也不负所望,全歼赵国45万军队,连克17座城池,直逼邯郸,灭赵指日可待!
按照白起的思路,乘胜灭赵是必定的选项。
这也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平定上党之后,分兵进攻的因由。
在分兵进攻的战斗中,白起目标明确,那就是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的情势危机,引出了一个大才献策。
这大才就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苏代,他自请出使秦国,说服秦国君臣退兵。
一看有人愿意去冒险,赵王当然答应啊,死马当做活马医,不试试咋知道?
随后,苏代带着厚礼去秦国,面见了秦相范睢,用一句话就让范睢沉默了。

(苏代)
武安君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围攻邯郸,他可是秦并天下头号功臣啊?这让我为你担心,你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但战后估计要居其下了。更关键的是,白起可不好相处哦?
这语带提点的话语,让范睢沉默不语,好久后才问苏代,咋办?
苏代说:赵国衰弱不在话下,劝说秦昭王暂时同意议和,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这样你的地位就稳固了。
范睢一听,有道理啊。
于是建议秦王说:秦军苦战太久,需要休整,不如罢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秦王一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建议,要赵国割让六城两国和谈。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大家会寻思,这不是错过良机吗?
其实这道理,秦王懂,但他就是不愿意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由此才强令白起退兵允许割地求和。

(秦昭王)
秦王的算计如此,如果一切顺利,其实也不会出大问题。
但赵国不是安分国度,而是战斗国度啊!
和平并没有来,战争在不久后的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九月又一次发生了。
好巧不巧的是,当时的白起确实卧病在床,实在无法出阵,于是领兵大将变成了五大夫王陵,目标依旧是邯郸城。
这五大夫王陵水平比白起次多了,损兵折将战况不利,弄得秦昭王不断支援,依旧打不下来!
打不下来咋整?秦昭王想到了白起。
随后一纸调令来到白起面前,这下白起心里不痛快了!
为什么啊?当初我说一鼓作气灭赵,你却要我退兵,现在不好打了,就找我,真当我没脾气啊?
这就让两人本就有的间隙,矛盾更大了。
心高气傲的白起,不肯乖乖听话,就跟秦昭王分析说:邯郸不容易打啊,现在救援赵国的诸侯军队都在路上,这群诸侯都深恨秦国,我们虽然长平大胜,但损失也很大,跋山涉水去远征邯郸,如果被其他诸侯的军队内外夹击,秦军必定会失败。
赵国虽然兵败,但民心士气因为之前的惨败空前统一,这仗不好打,也不能打。
切实地说,这算谋国之言,不算恶语,秦昭王也明白,但依旧不愿放弃。

(范睢)
然后,他派了另一个人去劝说白起,这人就是应侯范雎。
面对秦昭王,白起尚且客气地拒绝。
这次面对应侯范雎,白起那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干脆地拒绝了。
这下,就让君王和相国都生气了!
一点面子不给,你真以为自己是谁?
白起的傲气,是凭本事来的,但君王的傲气,是凭身份来的。
两人杠上了,秦昭王也不服输了,派王龀代替王陵指挥军队,意图扳回一局。
谁曾想,这王龀也败在了信陵君和春申君统帅的数十万联军手中。
一败涂地的战果,本就让秦昭王郁闷,恰在这时候,又听见白起的怪话:秦王不听我劝,一味进攻邯郸,结果如何?
这话传到秦昭王耳朵里,当然刺耳啊。
为了挽回面子,秦昭王又派范睢去劝说白起领兵出征,这其实是秦昭王最后的退让和警告。
但白起咋做的?答案是连范睢的面都不见,直接拒绝了。
这下,秦昭王终于爆发了,决定流放白起,让他回老家。
由此,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害人精范睢用一句:白起心怀不满,如果真要跑去了别的国家,将来必定祸害秦国。

(白起之死)
这话,让秦昭王坚定了杀白起的心思。
是啊,一个攻必胜战必克的战神,如果真成了敌人,麻烦就大了!
这就是白起之死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白起犯下了三大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不该跟领导顶牛。
对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而言,在关键的决策时刻,跟领导唱反调是非常危险的。
当领导三令五申强调事态严重性时,下属一定要重视,卖味可以,但关键时刻一定要顶上,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即便自认为不正确的事情。
因为下属和领导的位置是不同的,思考也是不同的,信息差让两人认知有差距。
这就让下属自认为的正确,或许不正确。
从这角度看,白起打仗那是一等一猛人,但情商这块却欠妥。
如果秦昭王不用白起,仗打的特别顺利,白起还能活,但凡有波折,等待白起的就是厄运,这就如三国时的田丰之死一样,是面子问题。

(或有真情)
第二个错误,不能得罪小人。
白起之死,最大诱因是秦相范雎的话!
范雎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远交近攻战略,成了秦国最后能称霸的关键,算是一个拥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但这范雎政治远见虽强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一个才华和胸襟不匹配的人。
按理说,白起和范雎并没有直接矛盾。
一个是凭军功,一步步走上巅峰的武将。
一个是凭才华,征服君王大脑的相国。
两人道路不同,平时也没过节,如果白起不是盛气凌人对待范雎,或许也不会遭遇恶语。
是什么让这两人反目?
答案是口条发达的说客苏代,这苏代用一番言语,曲解了两人关系,也让范雎起了争强好胜的心,就让他有了陷害白起的理由。

第三个错误,白起功利心尽。
这话说的有点玄乎,但确实是白起那一刻的心态。
曾经的战神,为何在长平之战后封刀,我愿意相信他是认真反思过了的。
长平四十万冤魂让他彻夜难眠,也让他不断生病,这在古人看来或许就是诅咒。
放下屠刀后,自裁而死对白起或许是一种解脱。
因为,如果他不自愿,凭借白起的威望,就算昭王赐剑命他自裁,他也可以抗命。
这也可以从白起的遗言看出来:我本来就该死了当年长平之战,投降的赵军数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方式将他们全部活埋了,仅这一点,我就该死了!
这是战神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忏悔,为了被坑杀的赵军,或许也为了自己能解脱。
战神悟道的背后,是忏悔和赎罪,何尝不是人性的回归。
因为战争和杀戮,总是不好的。

(喝完上路)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