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场失败的外交,后果:赵国2万军队被全歼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4-2-26 13:56:39 | 历史|
0 106

3052

主题

3052

帖子

915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56
发表于 2024-2-26 13:56: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背后的含义其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每当人们提及这个小故事时,想到的总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秦昭襄王的贪婪狡猾。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靠着自己的勇气与谋略赢得了与秦昭襄王之间的一场对峙,但从长远来看,其实蔺相如根本没有赢。《史记》曾经记载的一句话能够证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失败的外交。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蔺相如的表现为“软硬不吃”。他在秦昭襄王面前表现得十分强硬,而他强硬的态度也在诉说着自己国家的态度:即便赵国实力还不及,但他们依旧不会退让半步,哪怕是一块玉璧,他们也会拼了性命去争取。
但他的这种强硬态度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失败的外交。秦王是一国之君,赵王亦是一国之君,但政治谋略与军事向来都是狡猾的,只要国与国之间的实力不能“压制与被压制”或者双方持平,那么君王对另一个君王的承诺那就只是口头玩笑而已。

所以,即便秦王在蔺相如面前有所承诺,但这种口头的承诺太过苍白。在与蔺相如的对峙之中,秦王强行将自己的怒火给压制下来了。但君王不会随随便便压制怒火,君王一时之间的忍耐,一定是为了有朝一日要将所有怒火一次性发泄掉。于是,两年之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但可能依旧会有人说,秦国如果要讨伐赵国,即便蔺相如当时不强硬地将和氏璧拿回去,不是也无法改变历史吗?为何说蔺相如誓死护住和氏璧的动作是一场失败的外交呢?

其原因在于:秦王并非真正的要和氏璧,而是想通过和氏璧来试探一下赵国。而蔺相如看似是完璧归赵,但他为了一块小小的和氏璧,甚至要用性命来相威胁的动作、保护和氏璧时那种咄咄逼人的态度均在告诉秦王:赵国现在很弱,如果秦王要攻打赵国,赵国是无法抵抗的!

这和人们的心理动态其实很相似,一个国家实力越弱,反而越会在外交方面动不动就要以命相抵来保护某样东西。如果一个国家实力越强,其背后的外交官和君王就会更加云淡风轻,哪怕你要抢走我某样东西,只要不是伤国之基本,也都懒得计较。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