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赵括顽强奋战重创秦军 推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4-2-23 03:58:13 | 历史|
0 72

3083

主题

3083

帖子

924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49
发表于 2024-2-23 03:58:1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暗中较劲,秦赵两军长期对峙,随着公元前260年一场持续46
天的残酷、浩大、激烈争锋之后,战场帷幕缓缓落下,秦将武安君走向战神辉煌的顶点,但辉煌的顶点也是他老人家的的终点,不久之后,“人屠”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一来是因为长平之战损兵折将,二来是因为功高盖主。与此同时,一顶名为“纸上谈兵”(其实战国时代还没有发明纸)的帽子扣在赵括头上,“纸上谈兵”也由此成为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只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的代名词,赵括就是这一个代名词杰出的代表人物。智勇双全的赵国将领这个最大的“背锅侠”将这一黑锅一背就是2300年。历史果真如此吗?赵括果真无能吗?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寻求历史真相,为大家展示那段令人心情激荡,血脉贲张的战国风情画卷。

军力和国力是最好的外交。秦国自公元前
359
年以来,一代明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建立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实施土地私有画,重农抑商,发展国家经济。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到长平之战爆发时,秦帝国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世将近100年的努力,此时的秦国国力雄厚,军力强盛,拥有100万国防军和相当数量的兼职军人(战时为兵,耕时为民,耕战结合)的超级大国,拥有肥沃的汉中和富饶的巴蜀两大粮仓。其兵发六国,逐鹿中原,统一华夏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只待时机一到,立刻付诸实施。反观六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打打杀杀,时战时和,言行不一。在战国七雄中,前期魏、齐最强,后来逐渐衰落,后来崛起的三个强国,除了秦国,还有两个大国,一是位于湖湘之地的楚国,地域广阔,物产富饶,但远离中原,显然不具备争雄称霸天下的条件。

再一个就是赵国,赵地位于要冲,按照时髦的说法就是兵家必争。北有匈奴,东有齐燕,南有魏韩,西有大秦。在这种死地之下,燕赵儿女没有悲观,而是奋起直追,燕赵之地多英杰,赵国出了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他于公元前307年继位,倡导“胡服骑射”富国强兵,从公元前307
年至公元前
296
年的12年间,破林胡、楼烦、灭中山,拓地千里。兼之燕赵之地民风骠悍、崇尚武力、且多慷慨悲壮之士,成为与秦齐驱并驾的强国,让其余六国刮目相看,为之震惊。

赵国成为秦国东征最大的障碍,也成为秦一统天下的心腹之患,强大的赵国随时可能成为秦国争霸天下的唯一竞争对手。秦赵之争,赵国虽说综合实力不济,但论军力,丝毫不畏强秦。秦国对赵国已经崛起的军事力量甚为忌惮,很害怕那一天赵军兵临咸阳,更忌惮赵国一统天下。赵国起初也是极力避战,即使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以胜求和,绝对不能打成消耗战,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赢得时间,做好准备。所以一再通过外交途径,巧妙斡旋,既不让秦国占便宜,也极力避免与秦正面交锋。俗话说得好,馅饼就是陷阱,好事就是坏事,天不遂人愿,战争还是找上门来了。公元前265年,秦采纳范雎的建议,开始实施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对韩国大举进攻,相继占领了韩国的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上党地区成为一块“飞地”。韩桓惠王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知上党必不保,索性献上党于秦以求和自保,然而正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上党人宁死都不归虎狼秦国,太守冯亭想促成联合抗秦大局面,于是拒绝王命,反将上党献给赵国。
廉颇坚守不战赵国首先拖不起。为了保卫上党,长平之战随即爆发,将秦韩矛盾引申为秦赵矛盾,进而发生了一场长达将近三年的战争。长平之战时,廉颇一味打持久战,消耗甚大,陷入了战争泥潭,如此下去,秦国会被拖穷,但更会把赵国拖垮,赵国比秦国更拖不起。

历代史学研究者大多认为廉颇坚守不战,似乎就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样就可以拖垮劳师远征的秦军。这种坚壁死守的战术,起初确实给劳师远征的秦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赵军也好不到哪里去,赵国都城邯郸到长平的距离比秦国本土关中到上党地区近得多,所以在一般人看来,赵国向战场运粮似乎比秦国更容易得多。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双方的运粮路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党战场虽然距关中地区距离较远,但当时的渭水和黄河水量很大,皆可通航。此时,秦国通过连年对韩、魏的战争,已占领了关内的大片地区。关中、巴蜀的粮草可以通过渭水直达函谷关外,然后通过陆路绕过黄河三门峡天险,再经水路直达位于今天孟州一带的黄河渡口上岸。从这些渡口到长平一带,多为平原丘陵和缓坡,运粮较为方便。与秦国相比,赵国国境距长平虽然很近,但由于无水路可以通航,全为陆路运输,上党位于高山丘陵地带,山川险峻,道路难行,古代陆路运输一直以高成本和低效率著称。
据《九章自述》记载,西汉均输粟运输车“一车载二十斛”,“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故而运送粮草非常不便,而且成本昂贵。秦国关中的粮食经渭水和黄河顺水东下,一船可载数百斛,一日行数百里,功效和成本远非陆路运输可比。不但如此,赵国由邯郸附近向长平和上党运粮,必须经过太行山区,自古太行以险峻闻名。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在著名的长诗《苦寒行》中就曾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由此可见,长平之战期间,单就后勤这一项开销,赵国就比秦国大得多。而当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居七国之首。与之比较,尽管经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其经济实力却没有得到多大提升,仍落后于秦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巴蜀之地是天府之国,物产富饶自然没的说。而赵国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大多居于塞外,不宜耕种,赵国人口庞大,可耕之地较少,高产之田没有,所以经常是粮草不济。这种情况在长期的军事对峙中,显然对赵国更为不利。战争后期,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生产,投入战场,赵国经济完全被拖垮,只得向齐国借粮,但遭到齐国的断然拒绝,廉颇的避战策略确实让赵孝成王难以接受,所以必须换将,立即发起攻击,先发制人,尽快结束战争。
赵国换将并非中了秦国反间计。廉颇尽管采取了坚壁清野、全力防守的抗秦策略,但仍然被秦军不断蚕食,赵军不得不退到丹河东岸防守,相持—相持—再相持,拒战—拒战—再拒战,换来的是粮草告急,兵员匮乏,消耗巨大,士气低落。长此以往,赵国岂能吃得消。于是乎,赵孝成王大为震怒,群臣十分惊恐,国民惶惶不安。战争的发展已经超出老能持重的赵国将领廉颇所预谋的策略,他本想以逸待劳,伺机出击,但秦军就是不给他机会。秦军这次是下足了本钱,一来疏通了运粮水道,二来动员全军全民参战,三者寸步不让对峙。此时的赵国却陷入粮草匮乏,兵员匮乏,运输补给困难的绝境。赵王权衡利弊,换将合情合理,赵国急需用一名能征善攻,主动出击的将领替代廉颇。赵国除廉颇之外,还有赵括、李牧、田单、蔺相如、乐毅等良将能臣。其中廉颇善守,李牧戍边,乐毅病老,蔺相如善谋,田单系齐人,括有其父奢之风,治军严整,文武兼备,深念君恩,可以信赖。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将,颇具权威,众将领能够服从他的调遣。于是赵孝成王决定用赵括为将。

两军征战,必有雌雄,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再来重新审视这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著名战役,弱弱的问一声:把这个沉重的历史责任放在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身上,是否公平?赵括出山是毛遂自荐?还是赵王点将?当时在赵国,也是有不少将才的,为什么赵王选来选去,天平会倾向年轻气盛的赵括呢?原因很简单,赵括他有这个能力。如果赵括没有这个能力,赵孝成王就不会把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廉颇给换下。赵括的父亲赵奢和廉颇一样是赵国的一代名将,赵孝成王相信“老子英雄儿好汉”和“将门出虎子”的道理。长平之战,让壮烈殉国的赵括戴上了“纸上谈兵”的铁帽子。让不知情的后人谈论、嘲笑了两千三百多年。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力的比拼。后勤保障能否跟上,才是坚持下去的关键,也是取胜的先决条件,而这正是赵国最大的弱点。前文我分析过,秦国经过近百年的变法图强,经济实力,尤其是粮食储备极其雄厚,而赵国处于四战之地,战事频仍,没有多少家底。赵王临阵换将,那是迫不得已,不是中了离间之计。换一个能速战速决的人,是由赵国国情决定的,就是赵王也作不了这个主。赵括接替了廉颇,是赵国国情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自己实力的选择。此时的赵国最能贯彻执行赵王的战略意图,最能结合赵国的实际情况,赵括的战略思想,战术态度,最萌集中优势兵力,一点突破,大举攻秦,夺回上党,以报赵王的知遇之恩,以展示赵国的武功军威,以扬自己的雄才伟略。而此时的秦国得知赵括代替廉颇,立即增加了军队(为何增加军队?怕不好对付)。密调武安君白起为将,密令有泄密者立斩不饶(为何秘而不宣,是心怀畏惧)。由此看来,秦国上下是太把赵括当一根葱了。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国一定是知道赵括并非平庸之辈,如果是草包将军,认为王龁就可以对付了,王龁对付廉颇绰绰有余,但是如果对阵赵括,那一定会败下阵来,不然不会换将,即使换将也不会“秘而不发”,连个响屁都不敢放。对付赵括,必须换白起为将,为了谨慎迎战赵括,秦国“秘密”换将,严令军中:“胆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格杀勿论!”这到底是为为何?有人说赵国中了反间计,撤换下了善守的廉颇,非也,赵国从君王到臣子,到谋士都是白痴?一句话就能让赵国中计,也太小看战国七雄数一数二的赵国了吧!千万不要小看“胆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格杀勿论!”这一句话的分量很重,这一句话的意义非同小可,说赵括无能者好好思考。战后,白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认为一生唯有这场战争让他吃尽了苦头,损失惨重,秦国是国胜军败,赵国是国败军胜。
大国交战综合国力才是关键。战国中后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秦国已经在战国七雄中确立了优势地位。除了赵国,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能单独和秦国挑战叫板,阻击秦国的统一步伐了。秦国一直通过各种政治和军事手段,试图削弱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双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秦国一直无法吞并赵国,未能如愿以偿。

赵括赶赴前线之后,在粮草告急,军心疲惫的情况下,整军肃纪,改变战略战术。他想力挽狂澜,背水一战,此时的赵国,唯有主动出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此时的赵军,只能奋勇向前,才能挽回即将大败的态势。赵括深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利害。赵括明白,集中优势兵力,立即发起冲锋,在粮草断绝之前,打垮秦军。古往今来,集中优势兵力都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赵括出兵的目的就是寻求秦军主力决战,所谓的赵括一开始就被“包围”,所谓的秦军一开战就诈败,这些小儿戏瞒不了稍有有点智商的人,只能忽悠“军盲”,对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讲不通,人家也不会信。决战前赵国已经没有多少粮草,撤退就是惨败,还不如趁有几十天粮食寻求决战。在这种情况之下,赵括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赵括的出发点。当时秦军居西,赵括在东。秦军身后是沁水,赵军身后是丹河,南为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北是太行山脉,几处关隘,秦赵各自控制。整个战场就在这样一个盆地展开。赵括战前不是没有准备,他先命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赵军出击,控制沁水,然后挥师向东,与主力一起夹击白起。赵括又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保护皮牢赵军,并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做好这些安排之后,赵括才率主力出击。赵括率军猛击秦军,秦军猝不及防,迅速撤退。注意了,面对赵军反攻,这不是白起示弱,而是赵军迅猛,秦军招架不住。秦军退却,赵括发现秦军的营寨,更是疯狂地进攻。这是秦军攻取赵将廉颇之后在沁水东岸光狼一带扎起的营寨。
赵括率领赵军屡次冲入秦军阵地斩杀秦军,给秦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恐慌。然而,此时赵国的皮牢、晋阳两军却都被秦军挡住,没有完成赵括事先的安排,对白起的夹击没有形成。于是赵括军屡次冲锋都无功而返,两军纠缠在一起,一时难分高下。赵括见夹击态势没有形成,就想退回长平,但秦军死缠烂打,毫不松手。就在两军难分胜败的关键时刻,赵军的粮食已经耗完。赵括只好丢车保帅,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回大本营。然而眼看就到了长平,前方忽然出现一支秦军。这是秦国援军,穿插至赵军身后,截住了赵军的去路。此时秦军已经追了上来,赵军被秦军夹击。此时赵括只有涉丹河东撤,然而就在赵括刚到丹河边时,意外发生了:丹水突然间变深了,无法涉水而过。就这样,赵括陷入重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战争的关键。秦军有充足的补充给养,而赵军却只有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久攻不下,突围不出,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阻击。在围困46天的漫长日子里,秦国倾其所有,支援前线,而赵国未见动静。赵括临危不惧,组织反冲锋,如若有援军,里应外合,胜败也很难说。
秦坑赵卒40万鬼都不相信。至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万。”40万降卒被秦军坑杀?白起到底用什么办法坑杀了40万赵兵?在冷兵器时代,军人和老百姓的差别不大,顶多就是木棒与长矛,菜刀与战刀、石块与刀剑,毛驴与战马的差别;和近代战争大刀与步枪,弓箭与机关枪,火铳与迫击炮对决不一样。活埋40万赵军,不是一时半会的事,40万大活人?就是近身肉搏,就是手撕牙咬也要拼个鱼死网破。那时候没有推土机,挖掘机,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任务显然是不靠谱的。从现在发掘的长平古战场遗迹中,很难发现一个“万人坑”,很多尸骨都是叠加埋葬于山谷,那是秦赵两军交战,双方阵亡将士的尸体,战后就近掩埋,战争期间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挖坑,也没有那么好的功夫一一活埋。即使有,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如若赵军投降的有40万,那么先期赵括以损失5万的极小代价就消灭了30万秦军,那赵括简直就是战神了,那赵军就是以一当十的虎狼之师了。赵括出生将门,理论不错,实战不差,之前随父从军,屡建战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所以敢于冒险,这是有可能的。在综合国力与后勤补给上落了一大截的赵括,能让秦军“死者过半”,足可以证明赵括不是一个只看《六韬》《孙子兵法》的一介书生,一个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花花公子,他从小跟随父亲参加作战,屡有建树,而且熟悉部队的训练、协同、后勤、装备和各种战略战术和战法,他是赵国的帅才,如果不是,赵孝成王不会用他,如果不是,三军将士不服调遣,如果不是,秦军不会损失过半。
长平之战后,秦军伤亡过半,原来60万,战后30万,这样大的伤亡,就是被身处绝境,视死如归的赵军重创的。赵军在和秦军对阵中,多是攻防战,一方誓死力争突出重围,一方拼死抵抗力图围歼,双方都还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厮杀的。所以伤亡都很大,如果战后还存在40万赵军的话,秦军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损失呢?赵军在历时两年多的战争中难道就没有战斗减员?显然说不通。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赵军经过英勇战斗,导致秦军损失巨大,而且从战损伤亡比例上看也差不多。那就是说,赵军伤亡也在25至30万上下,战后两军都非常疲惫,对于庞大的“40万”赵军,对于那些视死如归的燕赵慷慨之士,三胡彪悍之徒,秦军有能力活埋吗?秦军实施活埋40万赵军,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基本无法实现。其实史书是有意夸大事实,秦在篡改历史,秦军有杀敌立功的奖励,夸大战国封侯进爵,获取军功理所当然。而赵国也愿意夸大牺牲,而且这个牺牲是投降之后坑杀的,一者可以激起赵国军民对秦国的仇恨,立志同仇敌忾,报仇雪恨。二者编造一个谎言说自己的将士是投降被杀而不是光荣战死,这样从国家角度来看,战死者光荣,投降者耻辱,战死国家需要支付抚恤金,而投降则完全没有必要。此时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长平之战赵军虽说是全军覆灭,但很少有投降的,即使投降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他们是宁死不降,血洒疆场,而并非屈辱投降被悉数坑杀。
也正是因为长平之战,损失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使“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战后不敢乘胜追击,后来秦国围困赵国,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让秦国几乎将之前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胜利战果全部吐出,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由此推迟。
赵括长平之战是重创了秦军。战争是综合国力,外交状况,军事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将赵军失败这个锅让赵括一人来背,赵括九泉之下的灵魂会说:我真的背不起。赵国为何换将,那是廉颇相持两年不能取胜,再说赵国换将,不是赵括迫切上位,也不是毛遂自荐。赵括代替廉颇,那是赵国君王和大臣们的主张。再说了,赵国换将,没有换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为何单单换成赵括?有人会说:那是秦国使用了离间之计,赵国难道都是混蛋,都在沉睡,任由秦国间谍摆布,如果这样,那就换上一个放羊的,杀猪的岂不更好。秦军换白起为将,秘而不发,如果赵括是一个无能之辈,就会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秦国的不敢声张,恰恰可以说明,赵括是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盖世帅才。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自刎乌江,项羽就是草包,关公败走麦城,关公就是水货?

赵军被包围,秦军那是险胜,围困46天,粮草无济,赵军能坚持这么久,除了燕赵多豪杰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括威信高,指挥有方,敌兵重重围困之下,阵脚不乱,毫不畏惧,一次次地发起有组织,有力度的冲锋,那是在一无援军,二无粮草之下,死伤惨重的赵军以疲惫之师一次次地冲击秦军阵地,换成其他将领,在在这种困境下,是否能够做到?在战后死伤统计上,赵军死伤过半,但秦军死伤远高于赵军,这是谁和秦军作战,当然是的赵军,这是谁指挥的,当然是赵括。这一点毋庸置疑,就连当初老将廉颇在前期和秦军交手中,秦军也未能受到较之赵军更大的伤亡。达到这个成绩的是赵括,一个败军之将,也许只有赵括带领的秦军才有这个战绩。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这是出于害怕赵军的反扑,以屠杀遏制其东山再起,那肯定是赵军给秦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长平之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留下千古骂名,赵军投降坑杀蒙羞,秦军统帅白起也因此备受后世谴责。但近年来考古发现长平地区并没有集中的万人坑,而是分散于田野山谷的小面积尸骨坑,且都有刀戈创伤,充分说明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说法并不真实,虽说史书中有所记载,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甚至就连赵军是否投降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当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发现对方统帅是“人屠”白起,面对这样冷酷无情的对手,赵军宁愿选择战死,也不愿意投降被杀死。赵军兵员组成主要有两种:一是燕赵大地的青壮年,经过严格选拔训练后充军,为自己国家效力,肯定是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另一个是三胡降卒,性情彪悍,善于骑射,难以降服。再者因为战死有抚恤,投降则蒙羞,所以说赵军主动放下武器投降说不通。同时白起的嗜杀也给了赵括鼓舞了士气,宁作战死鬼,不做俘虏死。正因为赵军全军上下自知必死,才会给秦军如此大的创伤。
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赵括虽然出生将门家庭,但绝不是纨绔子弟,他少有壮志,熟读兵书。继承父亲的爵位,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吃坐享其成,徒有虚名,更愿意效命沙场,建立军功。廉颇的守战不出,会把秦国拖垮,但更会把赵国拖惨,显然让雄心勃勃的赵孝成王难以接受数年耗费的粮饷,相持战谁能撑到最后,真的很难预料,最为重要的是赵国此时已经粮草告急,难以为继。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赵王的临阵换将,赵括的披挂出征,似乎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熟读兵书的赵括,真的不想纸上谈兵,“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跃马扬鞭,驰骋疆场,为国效力,光宗耀祖,这样的成果,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了,而世袭的恩遇也在告诉这位年轻的将军,血沃沙场是一个职业军人应当奋力争取的荣光。同样,对于赵孝成王而言,也太需要用一个年轻气盛的将军带领赵军冲锋陷阵,打破三年来死气沉沉的僵局,用一场胜利来树立自己在赵国的威信,用一场胜利来稳固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赵括没有请命出征,赵括没有毛遂自荐,关于赵括之母向赵王请命,劝阻赵括为将的一些列冠冕堂皇之言,大义凛然之言,真实性到底有几何?是赵王选择了赵括,赵国选择了赵括,历史选择了赵括,面对国家危亡,面临赵军断粮,在偌大的赵国,也只有赵括才能担此重任。

赶赴长平战场的赵括,立即深入前线,部署作战计划,把自己的作战原则和指挥意图贯彻到每一名赵军,他决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集团冲锋深入敌阵,把秦军撕开一个口子,以此打败秦军,这一策略,站在秦军统帅王龁的立场上也许是正确的,多年坚守不战,出奇兵深入敌阵,搅乱阵脚,虽然冒险,但仍是可行的。兵之,诡道也!打破常规,出奇制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赵军旗开得胜之际,狡猾的老将白起诱敌深入,然后断其粮道,绝其援军,赵军遂受困。如果亲临今天的长平古战场,高平这带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和小盆地之地,是打伏击战,围歼战的理想战场。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这样的地形地貌是不适合骑兵大军团作战的,可以判断,此时秦赵两军应该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在战场上穿行于赵军左右,采取迂回包抄的秦军,用的是精骑兵,但在整个长平之战中,史书很少记载,或者本来就没有记载赵军有骑兵部队活动的情况,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参加长平之战的赵军难道就没有多少经过“胡服骑射”历练的精兵吗?当然有,只是骑兵占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赵国精骑兵在哪里呢?赵国北部有漫长的边界线,真正的精骑兵大多部署在北部边疆,抵御西北匈奴等草原少数民族的进攻,参加长平之战的赵军虽说号称40万之众,但没有多少精锐骑兵,战国时代是战车到战马的过渡时代,那就是既有战车,也有战马,当然了,最多的还是步兵。从秦军穿插迂回的机动性可以看出,赵国的骑兵数量不足,这样一来,在战场机动上就输秦一筹。
在赵军被包围之后,赵括不愧为将门之后,表现镇定,指挥娴熟,赵括将四万精锐分为四队,轮流冲击秦军营垒。赵括让每一队赵军精锐攻击一个时辰,然后休整三个时辰,轮番给秦军造成强势压力。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车轮战法,他的兵法素养确实天下没有第二人了。而且在最后危急时刻,自己作为三军主帅,亲自上阵,而且是赤膊上阵,带头冲锋,可以看出,他不是文弱书生,更是勇猛战将,一马当先,以身作则令人敬佩。在整个赵军突围过程中,秦军始终占据一个优势,秦军是以饱餐的状态,以逸待劳的,而赵军则是疲惫之师,饥肠辘辘,若非如此,秦军能否阻挡赵军的猛烈进攻还是个问题。作为一个统领几十万军队的首领,赵括死战不退,视死如归,英勇不屈,最后战死沙场,书写了作为一个军人的辉煌篇章,作为一个将门之后的荣光,尽到了赵军统帅的职责,赵括只指挥参加了一次战争,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历史没有给这个年轻有为将领第二次机会。
邯郸保卫战就是有力的证明。长平之战不但是战国时期,更是冷兵器时代的超级大战,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比例与密度,双方倾其所有,集中兵力、物力参战,投入百万之众,规模之大,时间之久,战况之惨,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战争之最。话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下结论了,由于战场环境和自己的实力所限,赵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长平战胜秦军。廉颇即便不被赵括替代,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秦军在长平获胜两年之后乘胜攻占了赵国大片土地,直逼邯郸城下,但这一次秦国失算了,赵国军民全体动员,奋力抵抗,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秦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秦国为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已经无力灭掉困兽犹斗的赵国。正如秦军主帅白起所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正因为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使强大的秦国国力受到重创,战斗力大减,这为邯郸之战的大败埋下了祸根。如此说来,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背锅侠”九泉之下也该长舒一口气了。

长平之战后,秦国力图一举吞并赵国,后来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他想错了,燕赵之地没有软骨头,秦军遭到了赵国全军全民的有力反击,最后不得逃之夭夭,秦国自长平之战后,数次败给其他国家,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此后秦国选择了隐忍,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才恢复了元气,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现,才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墙倒众人推,一败则百错,成王败寇的固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不要忘了:武圣关羽败走麦城,但他绝不是软蛋,关老爷于百万军中取主将项上人头如探囊取物,出马斩华雄,杯酒留余温;过五关斩六将美名扬天下。吕布天下第一勇,三英战吕布都不能取胜,但吕布白门楼死的很惨。项羽自刎乌江,项羽就是草包?当年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好不威风,一路追打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天子被楚霸王打得满地找牙。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我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但被固有的思维,一贯的模式禁锢,要跳出历史,或者从历史缝隙中发现真实历史,客观地、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