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各国都效仿,为何“商鞅变法”却无人跟风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4-2-23 03:30:57 | 历史|
0 101

3056

主题

3056

帖子

916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68
发表于 2024-2-23 03:30:5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代最成功的两次变法。但当时各国对两次变法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各国都效仿,而“商鞅变法”却无人跟风。这是为什么呢?“胡服骑射”的内容和起因
首先,需要先了解一下“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在赵国推行的一次改革,是直接由赵武灵王主导的,改革内容主要是在赵国推行穿胡服、教练骑射。《史记》记载:“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当时,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是很有魄力的,要知道,当时人们都是穿宽衣大袖的汉服。军队主要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军人射箭主要是站在地上射箭。这导致赵国军队的整体机动性很差,战斗力不强。

赵国本来地理位置就不好,周边强敌环伺,它西边是秦国,东边有齐国,都是战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国。北边的匈奴、林胡、楼烦等胡族,还经常派兵来骚扰边境。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赵国在战国初期其实是个人见人欺的弱国,甚至在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去世的时候,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了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边境,明为向赵肃侯吊唁,实为赤裸裸的武装入侵。
要不是刚继位的赵武灵王应对措施得当,当时赵国很有可能被五国瓜分了。因此,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国家危机,每个赵国人心里都渴望国家变革。

“胡服骑射”的改革经过有一次,赵武灵王在视察北方边境的时候,看到胡人侵犯边境。他们采用骑兵骚扰,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赵武灵王一下子意识到,应该学胡长技以致胡,通过学习胡人骑射,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赵武灵王在与肥义、楼缓等臣子商议后,正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他号召民众向胡人学习,改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在军队中,大规模教习骑射,改之前的步射为骑射,组建机动灵活的骑兵队伍。
不过,赵武灵王的改革,也受到了上层贵族的阻力。他的叔叔公子成带头反对,说:胡人是蛮夷,赵武灵王让他们穿上胡人的衣服,是故意羞辱他们。
后来,经过赵武灵王的反复劝说,才使得公子成回心转意,不再反对。其实,归根结底,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改革,对贵族的利益触动有限。而且,当时赵国亡国的威胁太大了,贵族们即便再不情愿,但为了摆脱困境,也愿意一试。

“胡服骑射”的成效经过改革后,赵国军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凭借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大举攻伐北方的匈奴、楼烦等胡族。以前,赵国跟这些胡族交战一直是被动挨打的份,现在反过来了,胡族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史载,赵武灵王“辟地千里”,“攘地北至燕、代”。林胡被打得更惨,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
不仅如此,赵国在战国的舞台上也开始强势崛起。赵国趁秦国内乱,主动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同时,赵国开始大举攻伐中山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对中山国的吞灭。通过胡服骑射,赵国一下子让其他六国刮目相看,成为了战国中除秦国以外的第二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各国都效仿赵国强大后,其他各国开始纷纷效仿赵国,从此使骑兵替代战车,成为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角。各国发现,胡服骑射主要是对军事进行改革,不涉及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阻力小,便于实施。其中,燕国效仿最为成功。
燕昭王为了自强,启用乐毅,并请来赵奢、剧辛等赵将,效仿实施胡服骑射。不久,燕军也培养出一支实力强劲的骑兵,在对外战争中实力大增,不仅赶走了北方的胡族,拓地千里,而且多年后,大举攻齐,差点让齐国灭亡。
虽然胡服骑射具有短时间内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优势,但不得不说,由于改革不涉及政治、经济领域,因此它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现状,这就是为什么赵国崛起为战国第二强国后,依然无法像秦国那样具备吞并六国的实力,此后在与秦国的竞争中也逐渐走向失败。

“商鞅变法”的起因说完胡服骑射,再来看商鞅变法,就会发现商鞅变法要彻底
的多,变法后的成效也大得多。那么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呢?话说,秦国在战国初期与赵国的情况很相似。当时秦国远离中原,政治制度落后,国力贫乏,而邻国魏国当时是战国第一强国。
秦魏交战中,秦国败多胜少,处于挨打的状态,甚至为了自保,不得不割让河西之地。如果当时秦国不主动变法图强,早晚会被魏国所灭。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经过
为此,秦孝公启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主要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的主要内容包括: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小家庭制等。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增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等内容。

商鞅变法等于是在秦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它有利于平民,为平民进入上层社会打开了通道。平民只要积极参军,努力征战立功,不仅可以得到金钱赏赐,而且可以凭军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商鞅变法严重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激起了旧贵族们的强烈反抗。在变法之初,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就严重反对变法。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甚至主动蛊惑太子去犯法,其中公子虔还是秦孝公的兄长、太子的亲叔叔。要不是秦孝公对商鞅的坚定支持,恐怕变法早已中途夭折。
为了震慑旧贵族,保卫变法果实,秦孝公甚至同意商鞅,对鼓动太子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处以重刑,其中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被脸上刺字,可以说这是对贵族的极大羞辱。等秦孝公一死,公子虔等贵族便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然被处死,但由于新法已经深入人心,得以保留下来。秦国最终变法成功。

“商鞅变法”的成效秦国通过变法,把自己打造成了一部国家级的战争机器。据说,当时秦国的底层民众耻于私斗,而都愿意参军入伍为国家征战,因为一旦在征战中取得军功,就可能改变本人乃至家庭的命运。因此,一听说要打仗了,秦国的老百姓不仅不害怕,反而兴高采烈。其他六国为此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凭借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秦国开始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强势崛起,很快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后来甚至有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实力。

为何“商鞅变法”无人跟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一点,其他六国都看在眼中,但却无一国敢于跟风效仿,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旧贵族势力强大阻碍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是对现有利益的重新分配。通过变法,君主获得了中下层广大民众的支持,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战争,取得战争胜利。而利益最受损的是旧贵族,这些旧贵族是传统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最反对变法。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都存在大量的旧贵族。
这些人往往与君主沾亲带故。君主与他们的关系远比普通百姓要亲密得多,同时他们大多身居要职,掌握一定的权力和社会资源。因此,君主实施变法,若意志不够坚定或权力不够集中,极容易导致变法失败。

例如楚国。楚国位于南方,地大物博,但它的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之前在楚悼王的时候,楚国就实施过类似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但由于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一死,旧贵族们就发动了武装叛乱。据史料记载,直接参与叛乱的旧贵族超过70家。他们明目张胆地包围王宫,并直接在楚悼王的葬礼上,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当时许多箭甚至射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最终,吴起变法因为贵族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可见,强大的旧贵族势力是阻碍各国效仿商鞅变法的最大阻力。
第二、缺乏变法所需的安定环境
变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而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想过安稳日子几乎是梦想。尤其像魏、韩这样的国家,周边被秦、楚、齐、赵等大国包围,缺乏战略纵深,又经常成为诸国攻伐的对象,社会环境极不稳定。他们若实施商鞅变法,极容易受到外国人的干涉,而导致变法失败。
因此,在韩国所实施的申不害变法,只是以推行君王权术和整顿吏治为主,完全不敢触及最深层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变法成果非常有限。

第三,民情、国情不适应变法鼓励百姓参与征战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但战国时代,除秦国民风尚武外,其他国家的百姓大多从事农耕。他们崇尚和平安宁的生活,畏战厌战。
比如齐国,凭借发达的盐业和渔业,百姓大多生活富足,不喜欢争斗,让他们抛弃现有生活,到战场上靠与人拼杀来博取财富和地位,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秦国位于大陆的西部,建国时就处于戎狄的包围中。为了生存,百姓自发习武,民风素来以彪悍著称。同时,普通民众生活条件艰苦。在法律的督促下,民众愿意为了自己和家人摆脱贫困的命运,到战场上一搏。
另外,商鞅变法强调重农抑商。而像齐国、魏国和韩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很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商业,可以说,商业就是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让他们实施重农抑商,主动放弃商业,不大可行。由此可见,不同的民情、国情决定了商鞅变法无法被其他国家效仿。

总而言之,“胡服骑射”和“商鞅变法”作为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次变法,各国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由于主要涉及军事改革,不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推行阻力小,因此各国纷纷效仿。而“商鞅变法”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彻底的变革,对社会冲击太大,因此,各国均无人敢跟风。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