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从秦楚的人才选拔方式入手,谈秦为何能灭楚

[复制链接]
作者: Biggruffbear | 时间: 2024-2-23 03:17:22 | 历史|
0 36

3091

主题

3091

帖子

927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73
发表于 2024-2-23 03:17:2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的治理其实和企业的治理如出一辙,企业如果使用的是董事长、股份制那么就能够激发所有员工的积极性,选才举能的选拔管理层的方式就会增加企业的生命力,但是,如果是家族制企业的治理模式定然就会引发企业的管理混乱。
首先,中高层领导大部分就是家族内部的人,这些人不需要多大的才能就能爬上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但是没办法带领企业成长,其次,垄断了真正有管理能力的人才的上升空间导致人才流失。当企业内部庸才大于人才之时,企业必然会衰落然后垮台。
治理国家就是治理企业的放大版,虽然更加的困难,但是,在管理层的构建方面如出一辙,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一样一个任人唯贤,另一个任人唯亲,两个同样是法家改革的国家,最后起步较晚的秦国反而超过了楚国,灭掉了楚国。其背后的取胜之道就是能够优化人才选拔,激发国家官员上下一心,最后击败春秋五霸定鼎中原。

一,昔日楚霸王任人唯亲,奠定被灭基础战国时期,每个诸侯王国都想要成为最强,因此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变法,今天的主人公楚国和秦国就是浩浩汤汤变法潮流下的两个正反典型,楚国的主持变法者吴起也是法家的著名代表,其在任职之间亦是贯彻法家的那一套强制性措施对上下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其实质上确实与商鞅没什么不同,但是为何楚国最后却被秦所灭?关键就是没有改变楚国任人唯亲的人才选拔方式。
1,楚国任人唯亲埋下祸端
战国承周而来,其政治法度与周同出一脉,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宗法观念流传了下来,楚国王公贵族数量如过江之鲤,按照周朝分封的传统,他们定有一官半职,就是常说的世卿世禄制。
《左传》记载:“其君(楚国)之举,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可见在楚国的初期,选拔人才一直维持在内外姓之中,所谓内姓就是楚王的小宗后裔诞生而来的芈姓公族,外姓则是投靠并且仕楚的异姓宗族。
楚国的选用人才的规则就是建立在内外姓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芈姓楚族,楚王则根据嫡系、旁系的血缘亲疏优先任用近支亲属,对于异姓宗族则选任那些较早臣服、渊源甚深的附属国的小宗,值得注意的事,这里体现的实质是楚国选用官员的出发点,首先看的并不是是否有真才实学能堪大任,而是看情感上决定是否任用这个官员。
这就导致了楚国上下官僚体系一直是一种内循环的模式,没有新鲜血液。这在前期或许没什么大碍,但是在各国变法图强之时各国纷纷改变世卿世禄制度,楚国还仍然秉承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选才方式,这就奠定了楚国的最终消亡。

2,任人唯亲带来的祸端楚国任用吴起变法之时,着重要解决的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严重问题,但是再入手改革时却根本不是崛起任人唯亲的方式,而是为了强兵,吴起只能做到抑制贵族、整顿风气,对于改革来说是杯水车薪,例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回”,明确表达了要过三世才收回封王的土地,这有何意义?

毫无效率,并且根据楚国任人唯亲的传统,封底肯定是封君的大本营,早被打造的铁桶一块,想收回就收回?很难,还有就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又不能把之前任人唯亲系统下获利的贵族彻底抹除还买下了日后“功臣衅矣”的祸患,楚国就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基础非常的雄厚,此时只要将权力收归中央就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想达到授权中央就必须要剔除这些亲族然后选贤举能,让人才对国家有一种向心力,这样强国的目的就可以轻松达到。
楚国这样既不彻底废黜这些已经是小团体的亲近官僚,又要触碰他们的利益给他们危机感,所以楚国境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还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内的封君高达十八个,并且权力巨大,这些人在境内可以有独立的财政和武装,除此之外楚国的旧贵族垄断朝政匹凭借血缘关系出将入相,历代令尹都有贵族担任,导致统治集团内有着高度的排外性,因此对于损害自己利益的吴起,最终在各贵族的谗言下受到皲裂而死。
之后,楚国也就是在内部的各政治力量的较量下不断衰弱,吴起改革失败之后,楚国政坛演变成变成了屈、景、昭三家的“三国演义”。但是此时秦国却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气势,楚国选拔政治人才局限性太高,太保守。任人唯亲的弊端最后要了这个春秋五霸之一的性命令人唏嘘。
本来楚国完全可以通过吴起的变法最终一跃成为可怕的超级大国,这样子的话秦国也不可能统一得如此顺利,秦楚之战那肯定也是胜负未定,但是楚国任人唯亲的传统特点就已经决定了他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将权力收回中央,导致干弱于支。
二,后来居上虎狼之秦,任人唯贤问鼎千秋霸业
秦国是通过努力最后成功的最好例子,本来秦国开国之主只不过是周王的马夫,周王因且其养马有功,恩赐其西北封底。众所周知,当时的西北是荒无人烟的苦难之地,因此在后期争霸之时,秦国并没有任何优势反而是谬以千里的劣势。
1,任人以贤奠定基础
语文书本上常见的“百里奚举于市”,就出自秦国,当时秦王为了强国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笼络了一大批像百里奚一样的人才,例如蹇叔、公孙枝、由余等名头响亮的治国理政之才,即使是后期的吕不韦、李斯等名相都没有一个是出自宗室之手,而且情网对于这些人才都给予了非常多的信任。例如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谋反,也只能说“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这样不轻不重的话,这就证明在秦国贵族的实力是无比的羸弱,对于人才的变法毫无办法只能背后搞小动作针对商鞅罢了,对于商鞅变法更是无计可施。这就可以看出,秦国内部不像是楚国的内部,秦国国内贵族不能垄断权力,因此根本没办法像楚国一样贵族能够颠覆朝政,这就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所以秦国的各项措施的开展才能够如此顺利如臂指使。
除此之外,秦国选拔人才除了政治人才的自荐和国君的求贤之外,更体现在了军功授爵制之上。商鞅在秦王的支持下下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防止了那些不求上进的宗室来祸害秦国的朝政,而且军功本位的推行就让爵位的获得变得开放和公平,商鞅规定只要是法定年级的男子就能够参军入伍,甚至奴隶也可以通过参军来获取自由身“隶臣斩首为公士,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军功授爵不再以门第为转移,平民、奴隶都可以通过战场杀人而“各以率受上爵”,那些废物宗室则因为寸功未建而“不得为属籍”,为有能力的秦人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再结合秦国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国内人人闻战则喜,逢战必勇,互相间攀比杀敌数量以求获取更多的军功,就这样,秦国在文武双方面都采用着选贤举能的方式,能力强、战斗力凶悍,那么恭喜你,你就能在秦国扭转自己的身份地位成为官员武将,这就比楚国统治阶级固化强了不止一星半点,所以秦国开始改革之时就有不少低层士人辇来于秦,为秦国奠定了人才储备。2,后来居上亡楚争霸
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国对于秦国都是蔑视、瞧不起的态度,但是在秦国改革、任人以贤,不拘一格降人才之后,迅速对秦国产生了畏惧,首先最明显的就是秦国军队的强大。秦国军队被史称为虎狼之师,这是有道理的,秦国军功授爵制颁行以后,全国上下只要想跻身上流社会,那么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宗室子孙都必须参加战争,因此秦国一旦发起战争,军队的士兵必像虎狼一般收割敌军的头颅,让与之交战的六国军队无不胆寒。

最有趣的就是那 六国联军兵临秦国城下,但是却没有一国军队胆敢率先出击,就是害怕秦国如狼似虎的军队对自己造成毁灭性打击,最后六国联军草草收尾,自此再也没有人阻挡得住秦国的铁骑。其次,秦国任人以贤的政治模式很好的排除了宗室子弟在外,让他们难以结党营私,秦国国君就能够收拢全国的政治、经济大权,做到中央集权,这样的模式下政策的实行和完成的效率是楚国的数倍以上,楚国推行政令都会在一个又一个的封君那里收到阻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楚国一直是一个死循环,但是秦国却能够上下一心,强兵就能强兵,富国就能富国,效率之高举世无双。这就是秦能灭楚的秘密。
总结:
秦国开始不过是边陲的羸弱小国,而楚国已经是春秋五霸,并且是代天子,双方实力不可一并而语,但是最后秦国却能够灭亡楚国。

究其原因就是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和不同,就是这样秦国在诸多人才的辅助下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鼎中原,其选拔人才的方式值得当今借鉴。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