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一个人的,是匮乏心理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4-2-21 03:16:56 | 英语家园|
0 63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054
发表于 2024-2-21 03:16: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快乐有余

心理疗愈师Nora曾说,很多人过得不幸福,并不是外在环境所迫,而是自己内在的匮乏感,把人生推向了更艰难的方向。

它可能是低谷时潦倒的记忆,可能是年少时缺爱的烙印,抑或是无处排解的负面情绪。

若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将其化解,匮乏感就会长期伴随我们,阻挡我们追求幸福,不动声色地摧毁我们的人生。

唯有摒弃匮乏感,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负面循环中解救出来,以更好的姿态与生活周旋。



能量匮乏

心理学家霍金斯研究发现,人是分能量层级的,不同层级的人生活状态截然不同。

能量充足的人,有饱满的精力解决困难,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能量匮乏的人,却总是满腹牢骚,一点琐事也令他们身心俱疲。

其实,万物皆有引力,能量就是磁石,命运走向哪里,是由能量决定的。

《晚熟的人》中,莫言的表弟秋生的命运,令人喟叹。

秋生出生在贫困村,却颇受父母宠爱,几乎没受过生活的鞭挞。

在莫言没钱读书、靠放牛维生时,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课;

当同龄人在工地上搬砖汗流浃背时,他却花着父母的钱,在家睡到日上三竿。

没想到受苦最少的他,长大后怨言却最多。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找工作时处处碰壁。

他不是叹自己难遇伯乐,找不到高薪工作,就是怨父母无能,无法为自己提供优越的条件。

别人帮他介绍工作,他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偷奸耍滑,没做几天就被开除了。

眼看表哥莫言成了作家,他头脑一热也开始写作。

可他文笔粗糙,内容贫瘠,作品频频被拒。

莫言好心劝他沉下心打磨文章,他却懒得提升自己,不仅大骂编辑有眼无珠,还痛斥莫言不肯帮自己一把。

其实害苦他的并非外部环境,而是他自己匮乏的能量状态。

当一个人眼里全是不满、嘴里怨言不断时,生活也会一团乱麻。

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自己变得颓靡,也会让生命中的贵人与机遇逐渐远离。

抱怨现状是本能,为自己蓄能、过好生活才是本事。

将眼下的苦楚看作进阶的路,将暂时的冷遇当成沉淀的时机。

在阴霾的日子里,学会为自己掌灯,我们才能将歧路变为坦途。



来源:视觉中国



信心匮乏

被称为脱口秀女王的李雪琴,曾经差点错失机遇与舞台。

她首次去观看《脱口秀大会》时,碰巧遇到了节目负责人。

一番交谈下来,负责人发觉她很有喜剧天赋,于是向她发出邀请。

李雪琴有些心动,可当她得知庞博没有进入前10名,心情瞬间忐忑起来。

她对自己说:“连庞博都上不了台,我哪能行?”

自我怀疑的念头产生,她看自己处处是缺点:

普通话不标准,有东北口音;经历乏味,讲故事总是枯燥无趣……

一连串的否定犹如一盆盆冷水,浇灭她所有的自信。

最终她还是拒绝了节目组的邀请。

直到节目开播后,她看到腼腆的建国、犀利的思文都在舞台上散发着魅力。

她的自信心也被点燃了,她决定报名参加《脱口秀大会》。

舞台上,她努力放下心理包袱,带着东北口音讲述自己的经历。

没想到真实、接地气的风格,反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她赢得了小组第一。

这次成功让她想通了一件事:比起实力,信心匮乏才是限制自己的根源。

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的预言行事,最终使预言发生。

一个人缺乏信心时,往往会高估困难层级,低估自己的实力。

而负面暗示,会潜移默化地引导行为,致使自己畏首畏尾,不敢前进。

生活不会因为自我挑剔而变得更好,机遇也不会垂青信心匮乏的人。

将注意力从自我贬低转向自我提升,才是成年人真正的清醒。



来源:视觉中国



情感匮乏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古灵精怪,而曾扮演黄蓉的翁美玲,经历却令人惋惜。

她出生于香港,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她在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波折的经历让她的内心变得脆弱敏感,极度渴望一段安稳的感情。

她刚进演艺圈时,由于演技不佳颇受排挤。

只有前辈汤镇业处处耐心指点,时时给她鼓励。

在她生病住院时,也是汤镇业带着煲好的汤,陪伴在病床前。

久违的温暖击中了翁美玲的心,她很快与汤镇业走到了一起。

不久后汤镇业接戏变多,工作也变得忙碌起来。

翁美玲生怕自己被冷落,总爱揪住小事盘问男友,胡乱猜疑。

一开始汤镇业还耐心解释,可随着她无理取闹的次数增多,汤镇业也烦躁起来,常和她争吵。

翁美玲本就没有安全感,频繁的争吵更是让她陷入焦虑。

于是她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逼汤镇业妥协,两人的关系也从甜蜜变得窒息。

一次汤镇业和好友聚会,被记者拍下后大肆渲染。

尽管汤镇业反复向翁美玲解释缘由,但翁美玲仍是歇斯底里,以自杀威胁男友。

这让汤镇业感到身心俱疲,他不再解释,而是挂断了电话。

翁美玲却因此心态失衡,冲动之下选择了自杀。

情感匮乏的人,总是把幸福寄托于他人,希望别人填补自己的感情缺口;

索取身边人的关心,渴望掌控关系,从而消除心底的不安全感。

殊不知不断苛求,只会令感情消磨殆尽;拼命索取,只会让对方避之不及。

生活本就是孤独的长河,我们才是自己唯一的摆渡人。

收回对别人的依赖,打造自己的盔甲,才能抵御生活的风吹雨打;

包裹起心底的创伤,学会为自己疗愈,晦暗的过往终会成为前进的勋章。



来源:视觉中国



物质匮乏

前段时间,话题“成年后,你有哪些补偿性行为?”冲上了微博热搜。

话题下的回答五花八门:

小时候过生日从来没有蛋糕,结婚后,过生日买好几个,也不是有多好吃,就是执念作祟;

以前零食少,每次都让着妹妹,现在超级喜欢囤,有些过期了还没吃完;

小时候衣服只够换洗,现在恨不得天天穿不重样的衣服……

研究发现,很多人无节制地消费,其实是因为物质匮乏而产生的补偿心理。

可一味地占有并不能治愈匮乏感,反而使自己被欲望奴役。

知识媒体人派琦琦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家境贫寒,家人为了维持生计,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童年时的她新衣服也没几件,更没有零花钱和玩具。

懂事的她从不抱怨,只是在心里默默羡慕别人。

如今工作了,生活虽有改善,心底却仍有匮乏感。

每当同事们喝下午茶、买昂贵的化妆品,她都格外羡慕,总盼着有一天也能这样潇洒地花钱。

在得知办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费时,她毫不犹豫地办了一张。

从透支几百元买小家电,到花上万元买手机、奢侈品。

越是昂贵的东西,她越想迅速刷卡拿下,花钱越多,她就越觉得自己摆脱了贫穷。

可随着花钱速度超过了赚钱速度,她的生活节奏渐渐被打乱。

还款日临近时,她总会对着账单发愁不已,银行打来的催债电话,更令她坐立难安。

债务缠身的她不得不和朋友借钱,又打了好几份工,才终于摆脱恶性循环。

《世界从不寂静》中说:“每个人都有瘾,瘾不是需求,而是黑洞,填不满,关不上。”

若为填补匮乏感而放纵欲望,看似摆脱了贫困,实则透支了金钱,使生活举步维艰。

真正的富足感,并非挥霍无度,而是能清醒地衡量自身条件,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

理性地对待金钱,在取舍有度间,让自己活得富足体面;

卸下欲望的枷锁,学会知足常乐,才会走出匮乏感的漩涡。



来源:视觉中国



《今日简史》中写道:“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的心智。”

在人世间磋磨辗转,每个人心里都有裂痕和伤口。

我们内心的贫瘠、信心的缺失、欲望的侵蚀,本质上都是匮乏心理的投射。

这种匮乏感,会让我们产生深深的无力感、痛苦,甚至恐惧。

而唯有走出这种状态,我们才能学会善待自己,胆怯时不再自我贬低,而是给自己鼓劲,受伤时不再期待他人,而是进行自我疗愈。

往后余生,愿你我对外有御难的勇气,对内有愈己的底气,在泥泞的生活道路上行得步履轻盈。

作者:快乐有余,热爱文字,热爱美,70后中年少女一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