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弃用廉颇,再是斩杀李牧,为何赵国会屡中秦国的反间计?

[复制链接]
作者: TerryMef | 时间: 2023-12-21 17:51:44 | 历史|
0 54

3179

主题

3179

帖子

954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45
发表于 2023-12-21 17:51: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句话讲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插刀的“队友”。战国时期,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跟李牧,没有被强大的秦国所打败,反而是在为国奋战之时,被自己的“队友”插了刀子。

当时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所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长平战败。接着又被排挤解除了军职,愤而攻打同僚乐乘,只好流亡出走,还被说成“顷之三遗矢矣”,终究没能启用。
至于李牧,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谗言夺了李牧的兵权,后遭赵王暗中布置的圈套的捕获及斩杀。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臣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秦军乘势急攻,大败赵军。那么,秦国使用的反间计看上去并没有多少高明。然而,同样的招数,为什么赵国都是“屡中不爽”呢?

离间赵王跟廉颇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国跟赵国在军事上面差不多是互有胜负的。阏与之战中,赵奢大败秦军,令强秦多年都不敢轻举妄动。赵国可以说是战国末年时期,唯一能够跟秦国一战的军事强国。这两国之间早晚都会爆发大战。
原先,秦赵两国也不会那么快开打,不过随着秦国攻克韩国的野王地区,韩国的上党郡成了“飞地”,跟本土之间被割裂了。韩王想干脆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得了,如此秦国便会停止对韩国的攻打。不过上党郡的一把手不想这么做,一咬牙便决定了全郡降赵。
秦国见此,当即挥兵攻打上党。而对于赵国来讲,名义上刚到手的地盘,怎么好叫秦国给拿走。因此,赵王便派遣平原君赵胜去接收地盘,派遣老将廉颇于长平一带防守秦国。当时,秦国的综合国力比赵国要强,赵国手里的上党还没捂热,很快便被秦军所占领。随后,秦军携着胜利之势,转而进攻赵国。两国于长平一线开打。

廉颇一开始也进攻,不过进攻不利,接连败退,只得转攻为守,以守代攻,筑垒坚守,不直接跟秦军“肉搏”。“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军发动了数次的挑战,不过廉颇都是坚守不出,明白秦军的补给线跟赵国比起来要更长,消耗更大,只要能够长期坚壁固守,消耗与疲惫对方,秦军最后便会不战自退。然而,理想确实十分完美,但现实并没有如廉颇所想的那般进行。久攻不下以后,秦国为能够打破僵局,便派人携重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的谣言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廉颇怯战、要投降秦军;其二,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其实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两个谣言其实没有多高明,廉颇身为赵国的老臣子,对赵国完全就是尽心尽力,要说背叛的话,赵王也是不相信的。而且,要是廉颇容易对付的话,为什么可以抵挡秦军这么久?另外,赵括也未曾有实际战绩证明秦军害怕他。不过这样的谣言一传出来,加上当下的战局形势,还是成功地引起了赵王对廉颇的猜疑。

至于赵王会将廉颇“撸掉”,或许存在这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打仗极费钱粮,关键是仗还打了这般长的时间。本来赵国的国力便比不上秦国,没有秦国那般能“扛”,而且齐国也没有借粮给赵国,赵国便愈发地期望可以尽快结束战斗且取得胜利了。
其次,廉颇军数次失利,又坚壁清野,龟缩防守,又有流言跟“被秦国贿赂的”大臣对廉颇的抱怨,便令赵王觉得廉颇不大行。
再次,廉颇曾在平原君赵胜门下,而平原君赵王的叔叔,才能出众,又任相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的。一个相国,一个大将,赵王也担心到时候会联合起来逼迫他退位。对于赵王来讲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最后,赵括信誓旦旦的保证,跟必胜的信念。种种原因的叠加,令赵王决定派遣朝气蓬勃的“新锐”赵括担任前线总指挥,而且还增援了20万的赵军。
赵括奔赴前线之后,从防御战略转为进攻战略,被白起所算计,坚持了46天之后便战败了。战败的赵兵投降后,被坑杀。
离间赵王迁跟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国开启灭赵之战。秦国分两路走:一路是大将王翦大举进攻赵国,率领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另一路是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国国都邯郸。对此,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阻止王翦大军前进。两边就这样一直相持到第二年。但祸不单行,赵国因为连年的战争,且北边还发生了地震,使得赵国全国大面积饥荒。这时的赵国便跟衰弱至极的病人一般,无力前行。

而秦国使用的反间计更是令赵国雪上加霜。他们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派人取代牧跟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赵国再一次因秦国的离间计,而自毁长城。之所以会如此,也许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李牧权力极大。身为边关大将,李牧有着任免官吏,财政税收的大权。且还厚待士兵,自身又是帅才,这样的牛人,很难不会受到赵王的猜忌。而且李牧原本是支持赵嘉做赵王的,并不是现在的赵王迁。再加上是自己的宠臣表示李牧要谋反,赵王迁便“相信”了。他是怕秦国,不过更怕自己的王位会不稳。

其次,李牧原则性强,不圆滑,且不会完全听赵王的命令。曾经防御匈奴之时,李牧便坚持着自己的作战方针,对赵王的命令弃之不理。这般的性格,等赵王迁听信了谗言,派人收缴李牧的兵权而被拒之时,赵王内心估计已经百分百地“证实了”李牧要谋反的“事实”。
总之,武将,特别是拥有极高权力以及影响力的武将,从来都是被君王高度防范的。只要情势出现了变化,加上敌方推波助澜的“离间之计”,只要能加深君臣之间的猜疑,再加上收买关键人,效果就会十分明显。在以君王为首的人治时代,君王贤明,国家多半可以复兴;但要是君王昏庸,国家便会开始衰退。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