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杀妻取将,率兵差点灭了秦国,一句话葬送了70家贵族

[复制链接]
作者: 倾听雨落 | 时间: 2023-12-16 00:42:01 | 历史|
0 12

3051

主题

3051

帖子

915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53
发表于 2023-12-16 00:42:0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国朝堂之上


“吴起,你劳苦功高,孤意欲将胞妹嫁于你为妻,做本朝的皇亲国戚,你可愿意否?”
听到魏武侯的这句话,我当时血都凉了一半。
昨日,我才受邀到国相公叔痤(cuó)的府邸,饮酒对略。
酒过三巡后,不免言语有失,公叔嫂子突然对国相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公叔嫂子贵为公主,堂堂国相也不得不含垢忍辱,虽为国戚但好不窝囊。
忆往昔,我尚在卫国,家中颇有金银。为求取功名我四处奔走,散尽家财却无功而返。
同乡邻里见状皆嘲笑讥讽于我,我堂堂七尺男儿,士可杀不可辱。
当即提三尺剑,将讥讽者三十余众,搏杀在地。
我深知闯下弥天大祸,无奈与老母泪别。
那天,吾自噬臂肉,发誓此生定要出侯拜相,如若不然,定不回乡。
当时我就想,我要是娶了公主,下半生恐怕都要卑躬屈膝,谨言慎语了。
对不起,这不是我吴起的性格。
于是,我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定不能娶公主为妻。
我假装思索后说道:“启奏君侯,臣本卫国一介布衣,承蒙君侯不弃,拜为西河郡守,然吾一生戎马,命途难测,未知何时命丧沙场,惧负大王及公主之厚爱,望大王察吾苦衷。”
魏武侯当时虽然面有不悦,但也没有为难我,遵从了我的意愿。
当时,我自以为躲过一劫。殊不知,这都是一场精心策划好的阴谋,我离死不远了。

岸门(地名)与楚地的交界处

“君侯,还有十里地就到楚地了”
我的家仆二喜勒住缰绳,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趁着夜色,我已经长途奔袭了数百里地,现在人疲马乏,稍作休整。
等我从马车上下来,天空还灰蒙蒙的,空气里的雾气又湿,又冷。
“大人,那公叔痤与你素无恩怨,为何要加害于你?”
我在那站了很久,衣服都被雾气浸湿了。
我缓缓转过身来说道,二喜,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年轻时杀了人,从卫国一路逃到了鲁国。
当时我穷困潦倒,身无分文,整日在街上游荡。
我自小便性格刚毅,不愿受人恩惠,所以整日饥肠辘辘。
有一天,我体力不支,饿倒在了一处学堂前。
那日,我遇到了我的授业恩师曾申,他是大儒曾参的次子。
他不但给予我饭食,还教授我仁义之道。
就这样过了很久,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眼界也比以往更加开阔。
有一天,我得知母亲过世的噩耗,老师便为我打点好行李,准备送我回乡尽孝。
他看我迟迟不走,我就把在卫国时发生的事和他全盘托出。
老师当场大怒,斥责我是暴戾之徒,不孝不义之辈,并将我赶出了学堂。
他们没有受人冷眼,他们没有经历过讥讽,他们都不懂我想要的是什么,所有人都不懂我。
我想要的只是一次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就一次便足矣。
之后我便游历四方,希望有人慧眼识真将我重用。
可惜,如今战乱四起,我所学的儒术并不能稳定战局,定国安邦。
所以我转投兵家门下,学习运筹帷幄之术。

公元前412年,我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我等了足足二十八年。
当时齐宣王发兵攻打鲁国,经季孙氏举荐,鲁穆公想要任我为将。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我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可是,鲁国的那些短视之徒竟恶意中伤于我,说我的发妻是齐国人氏,我带军出征难免心怀二心。
三人成虎,鲁公也开始对我起疑。
我吴起,散财求官,母丧不奔,就是为了这一天,我就是想证明我的才华给世人看。
我一生颠沛流离,我不允许有人成为我的绊脚石。
为了与齐国划分界限,我杀了我的结发妻子作了投名状。
我妻子的血让我顺利为将,一举击破齐军,名声大噪。
我本以为我会在鲁国大展宏图,兑现自己的天赋。
只奈天不遂人愿,鲁国群臣竞争相非议于我。
说我早年暴戾无度杀害同乡,母丧不奔被老师逐出师门,因君猜忌就杀妻取将。实乃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徒。
还说鲁国虽小,但击败大国难免被周围列强所敌视防范。
鲁公也就此将我罢官,我于是就投奔了魏国。
二喜听罢,将一身裘衣披盖在我的肩上。
随后说道:“君侯一生颠沛流离,未得明主,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我整理了一下衣衫,面朝北方,轻轻笑了笑。随后说道:“二喜此言差矣,待我继续讲来”。
我素闻魏文侯贤明,便从鲁国一路跑到了魏国。
我曾听人说,魏文侯曾问李悝(kui)我这个人怎么样。
李悝说我贪恋功名,而且为人好色,不过打仗连那齐国的司马穰苴 (ráng jū)都比不上我。
我和李悝素未谋面,但他却像是我的知己。
他对我的评价,有一点我不认可,他说我好色,但好色不是男儿本色吗?
我笑着继续说道,我很感激先王魏文侯。
我明白,他打心里认为我有才无德。但是他不拘小节,还是将我委以重任。
魏地由于物产丰富、土地富饶,商路发达,是有名的富庶之地。
但那时,魏国还并不强大,又处于四战之地,经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袭扰,以秦国最甚。
我为了报答魏文侯的知遇之恩,在我31岁时,也就是公元前409年,我领兵去西征秦国。

说起那段军旅生涯,我至今都很怀念。
当时我不坐车马,穿着普通士卒的衣服和他们一起步行行军,饿了就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吃同样的餐食,有时甚至要亲自背负军粮。
累了我就与士兵蜷缩在一块取暖,以地为床,以天为被,放在人群里,我就和普通士卒没什么两样。
记得有一次,一名将士染上了疮病,肉都开始腐烂了。
我心急如焚,直接用嘴将毒疮里面的脓水吸吮了出来。
由于我与士兵同甘共苦,将士们都很敬重我,所以战场上大家都拼尽全力,奋勇杀敌。
很快我们便接连攻破了秦国的临晋、元里、郑县、洛阴、以及郃(hé)阳,每次攻下一个地区,我便下令在那儿修筑城池。
这几场战役下来,秦国的河西地区皆成了魏土。
为了方便管辖,魏王在此设立了西河郡,我有幸成为了第一任西河郡守。
之后不久,我便又率领西河之师去攻打中山国。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6年,那年我34岁。
我和乐羊将军,连带公子魏击率军出征,一举将中山国灭国。
数年的戎马生涯,让我意识到由隶农所组成的军队,即使他们奋勇杀敌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军功与赏赐,所以在战场上主动性不强。
我于是建议魏文侯改革兵制,选拔一些身体素质强悍的壮丁来组成职业军队。
这支军队,士兵的选拔条件极为苛刻。
首先他必须从头到脚穿上沉重的甲胄,手拿一把长戈,腰挎一把佩剑,另带一张需要360公斤气力才能拉开的弩箭,以及50个弩矢、还有三天的口粮,并且要半日行军上百里以上。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够入选,我把通过这项选拔后的将士称为“武卒”。
当然能入选武卒的人,不单全家老小可以免除徭役与赋税,还另外分配土地,同时立有军功者还给予爵位奖励。
我之所以能赢得当年阴晋之战的胜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精锐的重装步兵军团作为底牌。

二喜听越越兴奋,激动的说道:“阴晋之战,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就连我那六岁的儿孙都略知一二。”
我记得那是公元前389年,您已经51岁高龄了。
当年,秦惠公为了收复掌握秦国命脉的西河地区,出兵50万大军来进攻阴晋。
您当时建议武侯在庙堂上宴请大臣,并设置三排坐席。
第一排放置金银餐具与上等酒席;第二排放置青铜餐具与次等酒席;第三排没有餐具只有普通酒席。
然后第一排坐立上等功的将士;第二排坐次等功的将士;没有功劳的只能坐到后排。
宴席结束后,您还按军功大小赏赐那些有功之臣的家属,对于战死沙场的将士家眷也给予一定的补贴。
将士们都对您感恩戴德,渴望用鲜血与荣耀去换取前排用宴的机会。
当听到秦军来战的消息,大家不但没有被对方的人数吓到,反而不等将军下令,就争先恐后的穿上铁甲准备迎战了。
那50万来势汹汹的秦军,在将士眼里好像就是50万任人宰杀的羔羊。
当时秦军兵临城下,您亲自带5万没有立下军功的武卒,外加500辆战车,3000名骑兵前去抗秦。
一举击溃50万秦军,举国振奋。
这一役,让魏国声名大振,自此步入强国之列。也使强秦自此十余年不敢再次西进,此皆君侯之功呀。
听着二喜的讲述,我喜笑颜开。
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不禁感慨,那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啊。
二喜紧接着问道:“君侯您立下赫赫战功,那为何武侯和公孙痤还要加害于您呢?”
我收起了脸上的笑容,长叹了一声,然后开始讲述那段往事。
公元前396年,我当时担任西河郡守已经13年有余了。
一天将士来报说文侯过世了,公子击继承大位,也就是现在的魏武侯。
当时朝政不稳,国相一职一直空缺。
我本以为自己劳苦功高,相国一职只能由我担任。
可是,武侯却任命商文作了国相,我当时心生不悦,便去找商文理论。
我对他说,我想和你探讨一下,对于魏国,我俩谁的贡献更大呢?
商文说,悉听尊便。
我接着说,领兵作战让将士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使邻国忌惮不已,不敢伐魏,你比我如何?
我不如你。
统领各级干部,使魏土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富足,社会安定,你比我怎样?
我不如你。
把守西河重镇,使强秦无法东进,赵国和韩国对我们尊敬有加,你比我如何?
我不如你。
军政、民政、财政这三项重要大事,你都不如我凭什么你做国相,而不是我呢?
商文回答到,现在文侯刚刚过世,群臣猜忌,拉帮结派,随时可能发生政变。
老百姓对新朝还没有信心与信任,民心恐慌,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你觉得国相是你合适还是我合适呢?
我当时被问的哑口无言,沉默良久我发现眼前这个人才是相国的不二人选。
至此以后,我很敬重于他。

之后商文,经常向我提及一人,那便是今日的国相公叔痤。
说他身负大才,知人善任,是个治世之才。
因此我便与公孙痤经常对略谈道,颇有私交。
商文离世后,公孙痤做了国相,但常常猜忌我会威胁他的地位,便设计陷害于我。
他对武候说,魏国是小国,像我这样心高气傲之人,随时可能离开魏国。
于是建议武侯让公主下嫁于我,来试探我的忠心。
如果我答应,那就表示我并无二心,愿意长期为魏国效力。
如果拒绝,那就证明我已经心猿意马,随时准备叛逃敌国了。
武侯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便有了那日大殿上的一幕。
我离开朝堂,前往西河郡后,我越想越不对劲。
我明显察觉到自那以后,武侯开始猜忌于我,有朝政大事也不找我商议。
昨日他突然召见于我,要我回朝议政。
要不是我朝中的好友,急忙提前告知武侯想要杀我的消息,恐怕我现在已经身首异处了。
二喜随即说道:“我深知君侯您志向高远,舍弃天下就像丢鞋掷履一般,如今英雄落泪,这是何故?”
说到这,我用衣袖擦了擦眼泪,随后说道:“当初武侯刚刚即位,我俩一起乘船在西河郡巡视。”
游历到一半时,武侯说这样的险峰湍流真是完美的天险呀,美不胜收,可谓是魏地的瑰宝啊。
我思考片刻对他说,国家的安定,在德不在险。
古代的三苗氏、禹的后人夏桀,以及商汤的纣王,纵使占有高山深壑,急流暗涌,但因不修德义,政务腐化,听信小人之言陷害忠良而被灭国。
由此看来,国家安定所倚仗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是所谓的天险。
武侯当即也同意了我的观点。
但是没想到,武侯还是听信谗言,竟以我不愿迎娶公主为由,武断的认定我必有二心,就要杀害于我。
说罢,我的衣襟已被泪水打湿,想我吴起戎马半生,空有治世之志,但天下竟无一人识我大才,吾心痛于己身。
伫立良久,我仰天长笑一声后说到:“不过也罢,我吴起才华横溢,有再造社稷之能,我不相信天下尽是目不识丁的庸碌之辈,二喜随我赴楚。”
这时侯,我才注意到迷雾早已散去,东方以既白。
马车疾驰向南驶向楚地,只留下身后的滚滚黄烟。
公元前381年,郢都城外

“爷爷,听大人们说受车裂之刑的往往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大家都欢欣鼓舞,竞相庆祝,你何故涕泪交横呢?”
二喜看了看一旁的孙子,缓缓说道:“那个枭首异处,满身箭羽的人,是爷爷之前的君侯。”
他漂泊半生,辅佐三朝,只为名扬四海,向世人证明他的才华。
凭他的聪明才智,肯定早已料到变法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他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就像他年轻时杀妻换将一样,这次他以身入局,赌上自己的性命,只为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可惜,楚王突然早逝,他才被人所杀,我替他伤心难过呀。
“爷爷,你口中所说的君侯是谁呀?他这么有抱负的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二喜摸了摸孙子的脑袋说道:“也罢,纵然君侯已经西去,但是他的事迹我一定要讲给后人知晓,也不枉君侯生前对我的照顾。”
二喜抹去眼泪接着说道:“好孙儿,我所说的君侯不是旁人,正是楚国的令尹吴起。”
当年我和他一路南下,去投奔楚悼王。
楚国国内,由于贵族当权,陋习众多,外加连年征战,国穷民怨,国力日渐凋零。
楚悼王励精图治,想改变这一现状,但缺少一名具有宏图伟志的变革者。
当听到君侯来到郢都的消息后,他立马摆下宴席,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早就听说君侯带兵有方,曾在七十二场大战中,率领将士以碾压之势战胜了敌国六十余次,其余大战都旗鼓相当的傲人战绩。
于是,随即便任命他为宛城的郡守,去防御韩魏两国。

一年后,楚王擢升君侯担任令尹,开始变法图强。
君侯一生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他想在楚国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便开始了雷厉风行的变法改革。
君侯当时改革的内容大致为:
一、制定法律,公开透明,让官员民众皆知。
二、取消封君贵族爵禄,远迁贵族,削减官员俸禄,加强军队建设。
三、纠正官场弊端,杜绝因私废公、排除异己的行为,使群臣为国家效力。
四、统一楚地的风俗,禁止私下捆绑利益,牟取私利。
五、加固城墙,增强楚都郢城的防御。
他的一系列做法就是要整肃权贵,君侯通过颁布法令,强化了楚王的权威,使得权贵不敢胡作非为。
将无功的贵族迁往边境,不但有利于开荒拓土,也有利于边疆的建设。
整顿官场的歪风邪气,减少官员的俸禄用于强军建设。
虽然这一切都有利于楚国的强盛,但它却是以牺牲楚国贵族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楚地的贵族都对他咬牙切齿,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
由于君侯调用民力修筑都城,使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众也对他恨之入骨。
但在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下,君侯的变法进行的很顺利,效果也非常明显。
楚国先是南下征服了百越之地,接着与赵军联手击败了强敌魏国。
自此,各国诸侯都对楚国畏惧三分。
就在变法初见成效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了,楚悼王离世了。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君侯失声痛哭,他既哭自己理想的火种又再次熄灭,同时也哭那个无条件信任自己的男人,世上唯一懂他的伯乐的英年早逝。
楚王死后,他深知自己现在的处境凶多吉少,他也明白变法已经彻底失败,此生再也无法实现那个扬名立万的理想了。
所以这次他没有逃跑,而是义无反顾的去见楚王最后一面。

果不其然,当君侯一到灵堂之上,楚国贵族们各个怒目圆瞪,杀意四起。
突然一支冷箭射向君侯,接着就是上百支箭矢齐齐射来。
君侯很快便奄奄一息,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报答楚王的知遇之恩,他便在临死前为楚国献上了最后一份大礼。
他决定用计铲除这些楚国的祸根,同时也为自己报仇血恨。
只见他拖着血迹累累的躯体,艰难的爬到楚王的尸体旁,用最后一口气力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
说完,迎接他的是更多的箭矢,同时楚悼王的遗体也身中数箭。
之后楚素王继位,将伤害先王遗体的70多家楚地贵族通通灭族,同时也将君侯的遗体处以车裂之刑。
说到这,二喜的孙儿已经哭的像个泪人,凄凄的说道:“爷爷,吴起为了名利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他是个好人吗?”
二喜仰天长叹一声后说到:“君侯的故事就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说罢,二喜便带着孙子走入了喧嚣鼓舞的人群中。
那天夕阳余晖下,天空红的像血....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