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盐——秦国的生财之道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3-12-13 08:40:16 | 历史|
0 46

2987

主题

2987

帖子

896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61
发表于 2023-12-13 08:40: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国统一这些事
八 官盐——秦国的生财之道
战争,打的是综合实力,即包括制度、谋略、技术等软实力,更主要还是士卒、军械武器、粮粟、钱财等硬实力。
秦国在发展经济,积累硬实力方面可说是不遗余力,积极谋取。对于几乎每年都要发动战争的秦国,其综合消耗,尤其是钱财的消耗,无疑也是一笔浩大的开支,对秦国官府的综合财政实力,也同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秦国却能保障其战争的需要。这种保障,不能是竭泽而渔的方式,而必须是能满足长期的、年复一年的战争需要,也就是必须是一套完整的经济体制下,才能保障这种需要,和具有这样的功能,犹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滚滚长河,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秦国是如何做到的呢?实行官盐和秦国独特的“抑商”制度,就成了秦国独有的生财之道。
先来说说秦国的“官盐”。
说到秦国的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地区),这个地方对秦国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它不仅仅是军事战略地位重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池盐是解决秦国关中地区,乃至河东地区、中原地区最大的食盐来源地。
河东郡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那时候,它是中原地区闻名遐迩的池盐产地。河东的池盐分东池、西池,东池为主,在安邑(今运城盐湖区)之内,方圆约百二十里,是那时产盐的主体,史料记载:“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六十里,推之为亩三十一万五千。”西池位于解州境内,亦称女盐池,小盐池,《水经注·涑水注》云:“池西又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西池盐含量不高,产量较低。诸多历史大家考证历史,发现中华文明的起始之地,大都也都是围绕着河东池盐在演绎。相传从黄帝时代,此地就出产池盐,黄帝征讨蚩尤,发生在“涿鹿之野”的那场大战,也就是为了征夺此地的池盐。黄帝征服这片地区后“邑于涿鹿之阿”,以及此后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都在这河东盐池附近或不远的地方。春秋时期的晋国一次迁都,《左传》中载之:“郇暇之地,沃饶近盐”,大家都主张迁到解县,靠近盐池,以利国利民,即此意。河东安邑可谓汲巍巍中条山之灵气,细涛涛黄河之膏泽,接皑皑盐湖之熏风,承殷殷后土之深情,乃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池盐生产需要等到每年五六月最热时的南风吹来,吹干湖水,释出盐晶,南风又对河东池盐有了特殊的意义,传说虞舜曾在盐池之畔,抱五弦之琴,做了一首《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薰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可见河东池盐在中华始祖时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春秋时代,河东池盐是属于晋国。
魏、韩、赵三家分晋后,魏国分得安邑,为了更好地独占此地盐业,更是将都城定于此地。战国时,魏国最先崛起,也与其占据池盐之利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春秋时代齐国因占据海盐之利,而最先成为春秋首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初期魏国占据池盐,变革兴利,在国力上全面碾压秦国,自魏文侯(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87年)任用吴起为将,魏国数次攻入秦国腹地,夺秦五城,在黄河以西,设立河西郡。自此秦魏交恶,双方历经几代君王反复争夺,也刺激了秦国的发展和觉醒。但强大起来的魏国,几代魏王扩张的方向逐渐转向东方,转向在中原一带的郑国、虞、虢、卫、陈、杞、曹、宋、鲁等诸侯国,一则这些诸侯国小力弱,二则这些地方地处平原,田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已成为天下诸侯向往的中心。魏国同着韩国、楚国、齐国等,将这些小国瓜分完了,魏国的发展重心渐渐地转移到了东面的中原。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强大起来,而魏国的魏惠王正与赵国争斗,数次围攻邯郸,赵国向齐国、秦国等求救。秦孝公十年,在孙膑“围魏救赵”的谋略下,齐国打败魏国。商鞅则帅秦军乘机围攻魏国都城安邑,逼迫守将投降,秦国第一次夺取了安邑和安邑的池盐。自此之后,秦、魏两国围绕以安邑为核心的河东地区,一直争斗不断,两国反反复复争夺了十数次,直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秦国再次打败魏国后,魏国不得不签约同意将河东郡割让给秦国。从此后,河东池盐彻底归于秦国。虽然秦国在西北地区还有一些池盐产地,但最为有名的产地还是河东安邑这里。
秦惠王时期秦国兼并西蜀,又获得了丰富的井盐资源,为秦国解决食盐来源又增添了一个好的出产地。秦国虽然远离东海,远离海盐来源,但秦国却从没有缺盐之虞。当然,虽然不缺盐的出产,有了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富豪。历史上和现实中,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多了去了。这就还要会经营,会以盐生财。要经营好盐,同样还需要一套好的盐政经营管理体制。
历史上春秋初期,管仲相齐(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7年),在齐国实行官盐制度,从而让齐国迅速积累起巨大的财货,一跃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为后世有为的君王和有识之士所津津乐道和神往。商鞅就是管仲的铁杆粉丝。
秦国自商鞅实行变法,重农抑商之策始,对盐实行官府专营,一是官山泽之利,即垄断盐业生产,从源头上控制食盐的生产来源。二是对国内各级官吏和百姓的食盐需要,实行“计口授盐”定额配售,保障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食盐需求。三是限定盐粟交换比,即限定盐价,有学者研究推测出那时的盐粟比为一比三,即一升盐值三升粟,常年固定,盐价较为合理。四是秦国官府并没有将盐作为重要的商品,用于牟取暴利,所以盐价并不是很高,所以百姓并没有觉得难以接受。但就是这样,由于役使官奴劳作,生产成本低,秦国官府仍然从官盐上获取了不菲的收入,从而做到虽然官府从盐政上获取了高额利润,但百姓没有太多的感受,从而做到“不赋百姓”,师赡财裕而“民不知”、“民不苦”,尚“有益于国,无害于人”。五是通过盐政,给秦国官府解决了很大的税收财货来源,为保障秦国长期的战争需要,提供了一个稳定重要的财政基础。六是秦国的官营体制,杜绝了从盐业上产生行商巨贾,豪强地主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秦国的社会阶层的平均化。秦国的盐政相比于其他诸侯国,虽显得有些呆滞,但在远离东海海盐出产之地的内陆之地,用官盐之策,保障了百姓和社会的食盐供应,斩断了财货外流的渠道,满足了秦国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秦国一贯的重农抑商之国策。当东方各地来自齐国的海盐一旦出现供应问题,比如齐国的盐业出现豪商巨贾垄断经营,一年四季食盐价格起伏不定,随意涨价,弄得民无所适时,秦国的盐政立刻就凸显其价值。
换句话来说,秦国的盐政,就是如同现今的烟专营政策一样,是一项非常聚财之道。秦国正是靠着这一特殊的聚财之道,积聚其庞大的财力,用于支持秦国的统一战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