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首秀就成封神之作,以10万大破24万韩魏联军

[复制链接]
作者: 三生万物 | 时间: 2023-12-9 02:52:05 | 历史|
0 18

3114

主题

3114

帖子

934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42
发表于 2023-12-9 02:52: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国先后攻灭巴、蜀等国,成为西方大国,战国其他六雄,不能坐等秦国日益强大,合纵伐秦。秦国的门户函谷关被攻破,侵吞到嘴的城池、土地又被迫归还韩,魏两国。
秦国喘息休养后,便又开始东扩的脚步。于公元前295年、294年,先攻击魏国占襄城,后又攻击韩国,占领新城等地。

韩、魏两国近邻强秦,且又相对弱小,结为盟国。
强秦前来征讨,韩国便向魏国求援,魏国国君也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立刻派大将公孙喜带领10万人马前去援战,东周的周赧王也象征性派军前往助战。

在伊阙关,韩国主将暴鸢带领14万军队与10万魏国军队汇合,以公孙喜为统帅的三国联军形成。
面对三国的24万联军,秦国相国魏冉举荐了白起。
魏冉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昭王初登王位,国内叛乱,魏冉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弟子。秦昭王能坐稳王位,离不开魏冉的鼎力支持,魏冉的话语权也自然举足轻重。
秦昭王便问魏冉:为何不用老将向寿,向寿多次与韩、魏交战,可谓经验丰富。启用新人白起,可有风险?
相国魏冉回答:秦军从函谷关增援伊阙的路途遥远,韩魏联军已到达伊阙关,只能调集伊阙关附近的秦军,出奇兵,方可制胜。白起在夺取韩国新城一战中颇有谋略,可担此重任。
《史记》: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白起此时官阶左庶长,属于秦国二十级中的第十级,职位并不高。秦昭王赋予白起兵权,白起走马上任,带领10万秦军陈兵伊阙关,与联军对峙。

伊阙之地,东西两山夹一谷,峡谷旁是伊水,地势险要,是秦军东进的关口,也是韩、魏两国都城的屏障。若取伊阙关口,则秦国东进的大门打开,攻韩灭魏只是时间问题。
韩、魏两国也知伊阙关的重要性,倾国之精锐尽出。
白起亲自登高,观察韩、魏联军的驻防情况,又派暗探调查两军的情况,得知联军统帅公孙喜以韩军弓弩强劲、甲坚、戈器精良为由,坚持韩军为先锋,魏军在侧后方助攻。
《战国策》记载:“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白起让秦军几次佯攻韩军,韩军并无死战之决心。白起心中已有良策,命一支秦军继续猛烈攻击韩军,牵制韩军主力,麻痹魏军。自己亲率主力绕过龙门山,迂回到魏军后方,突然袭击魏军。

魏军后方多为补给和辎重部队,不料秦军来袭,突然遭袭,魏军大乱,且战且退。魏军主将公孙喜忙向韩军求援,但韩军主将暴鸢认为只是秦军小股扰袭,是秦军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不增援魏军。
最终公孙喜被擒,白起惜才,劝降公孙喜。公孙喜深感愧对魏王,破口大骂白起,白起大怒,命人将公孙喜斩了。
魏军主将被斩,更是大乱,一路狂奔到韩军后营。韩军的侧后方整个暴露在秦军主力面前,伊阙关地形狭窄,韩军无法展开,被一顿掩杀。
韩军前军只好向南拼力厮杀,企图撕开秦军一道口子。秦军先锋迅速后撤,韩军以为撕开秦军防线,一路向前,眼前却是秦军的坚固防御工事和箭雨。

韩军的先锋只好回撤,向北溃奔,与向南的韩军相互踩踏,部分韩魏人马跳水而亡,除少数韩魏联军逃出生天,其余被秦军屠戮殆尽。
伊阙之战14万韩国精锐尽失,从此韩国基本退出战国的舞台,很少再听到韩国的气息声,沦落到只能旁观的境地。
伊阙之战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之后的四年内,秦国先后占领了韩、魏两国的61座大小城池,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伊阙之战是白起的封神之战,如果只是死守伊阙关,韩、魏两国增援粮草、兵力都非常方便,而秦国兵出函谷关,路途遥远且补给困难。若其他国家又看秦国不爽,插一脚,秦国就有得退回函谷关,从长计议。
白起可怕之处在于洞察人心,韩魏联军看起来互为表里,实则貌合神离,都希望消耗对方,然后己方捡便宜。
白起此战的制胜之法在于:钳制敌方主力,寻找薄弱点,然后突袭薄弱点,不给喘息的机会,迅速歼灭敌人。在现代战争中此法也同样适用,例如:德军以部分军队钳制英法联军,绕开马奇诺防线,找到阿登攻击点,等英法联军明白时已回天乏力。
老人家曾这样夸奖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