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罪首另有其人,此人一个错误决定,成就白起人屠之名

[复制链接]
作者: 三生万物 | 时间: 2023-12-9 02:00:32 | 历史|
0 76

3019

主题

3019

帖子

905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57
发表于 2023-12-9 02:00: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括因长平之战的惨败,数千年来被树立成纸上谈兵的庸才,后人在学习兵法时多以赵括作为反面教材来警戒自己,然长平之战中赵括的用兵指挥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吗?在那场血腥壮阔的战争中,赵括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长平之战失败的锅真的该由赵括来背吗?

其实不然,长平之战作为秦赵两国的决战,绝对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战局的,先不说两国国家实力的悬殊,就算纯粹作战场上的分析,第一个决定性的错误也不是赵括所犯,而是老将廉颇。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其军事实力不能说傲视群雄,至少不会任人宰割。但是此时赵军的战力却出现了偏科现象,赵军擅突袭进攻,而进入相持阶段的消耗战偏弱。然而战争之初,由于赵军屡战屡败,士气受损,主帅廉颇便令将士不得与秦军正面出战,采取了坚壁清野、龟缩防守的策略。廉颇本以为将秦军拖入持久战,秦军补给供应不上便会知难而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秦军并没有出现军粮短缺的情况,秦军的后勤补给相当到位,两军整整相持了14个月。

廉颇作为主帅,仅仅只是从战力上分析了两军的实力,没有从国家层面思考这场战争的意义。首先是两国的经济实力天差地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军事、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全包围赵国,再加上有成都平原这块沃野保证军粮供给,秦军的后勤力量是相当雄厚的。反观赵国,其疆域多为山川丘陵,国土面积比秦国小的多,再加上北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赵国国力根本经不起长时间消耗。

相持一年多的赵国自觉吃不消了,便用赵括取代廉颇,不得不说此举是明智的,像廉颇那种消耗法,赵军的失败是板上钉钉的。倒不如换上敢于进攻的赵括,或许还能赌一把,虽说到这个阶段,赵括赢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但总比廉颇的零胜算好。可惜的是,赵括还是太年轻,他虽然了解赵军的偏科情况,也善于用赵军的优势攻击秦军的弱点,但僵持这么久的消耗战已经改变了长平之战的胜负天平。

换帅后的赵军虽然在赵括的智慧下,赢过几场局部战役,但已经无关痛痒,因为秦军此时已经在寻求决战了。而明知胜利可能性很小的赵括,在取得几场小胜后便开始意气用事了,他也摆开架势誓与秦军一决雌雄。其实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携小胜之师向秦国割地求和。从赵国的角度想,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出,赵国算是梭哈了,此战若败赵国的版图恐怕就要从地图上抹去了,面对这么小的胜率,决战不划算。但是求和不一样,既保存了赵国精锐部队,求和割让的国土面积总比战败后丧失的国土面积要小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赵国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对于秦军而言,他们想议和吗?答案是想,两军僵持这么久,秦军国力也大损,而且赵军主力尚在,两军决战虽然胜算巨大,但难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要的不过是地盘,议和同样能抢到地盘,而且没有任何损失,何乐而不为。

但其实议和是政治家的策略,赵括是武将,他只会想战场上面的事情,所以当两军决战之际,他要想的只是如何上阵杀敌,如何排兵布阵。即便站在烽烟之中,看到无数赵军将士惨遭秦军屠戮,面对已经败亡的战局,赵括依旧想的是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赵括其实并不是决定长平之战的胜负手,他只是接了一个必败的战局,替老将廉颇背了历史的黑锅。而正是廉颇龟缩不出、延误战机的错误决定,葬送赵国四十万将士,也成就了白起人屠之名。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