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卒年之谜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3-12-8 16:01:10 | 历史|
0 60

3105

主题

3105

帖子

931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17
发表于 2023-12-8 16:01: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秦卒年之谜
苏秦(?—前284年)(一说为:?—前317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他即刻抓获商鞅,予以车裂,天下震惊。
当这一消息传到洛阳王城时,一名贫寒子弟听了,心里却为之一振。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打点行李,背起包袱,急匆匆地赶到秦国咸阳来,意欲凭借自己的才能,要在秦国谋取公侯官爵,一展自己的抱负,这个人就是刚刚从自己恩师那“研究生”毕业的苏秦。
为何说他是“研究生”毕业呢?那时候,学士们大都是同现在一样,二十来岁就算是成年了,苏秦这时候估计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同如今的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年纪相当,所以说他是研究生毕业了。他跟着恩师鬼谷子究竟学了多少年,确实已经不可考,但他这次出山,去秦国谋求功名利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但他没有想到,秦惠文王那时刚刚处决了身为外来客卿的商鞅,并以此对外来客卿也正十分忌恨,根本不愿意用客卿。所以任凭苏秦先生将自己从鬼谷子老师那学来的霸道权术,说得天花乱坠,秦惠文王也毫不感兴趣,冷漠地请苏秦离开秦国。苏秦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到洛阳。
家人对苏秦去鬼谷子那学习这些帝王权术,本就不看好,花费了这么多年的光阴,指望他能出人头地,没想到在秦国那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谁也没有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妻子见到他回来,连从织布机上下来迎接他都没有,嫂子连饭也不愿意做给他这个小叔子吃,可见苏秦当时一家人还没有分家,苏秦应该还非常年轻。苏秦那是大受刺激。
但苏秦没有气馁,他反思自己,认定是自己的学识不够,道行不深,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仍旧一心一意地刻苦钻研苦读。有时候深夜里瞌睡来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腿,让自己打起精神继续读书。刺腿受不了,就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房梁上,打瞌睡一低头,头皮就会被扯得疼痛,强迫自己发愤苦读。这样又过了三年,相当于他又苦读了三年博士吧,自己觉得这次终于彻底融会贯通了霸道权术之技,可以到诸侯间来谋取功名利禄,建功立业了。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既然你秦惠文王不用我,那对不起,我苏秦一辈子就要与你秦国作对。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此事无疑在天下诸侯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苏秦听闻此事,心中不免又躁动了起来。
放眼天下,此时的天下正是魏、韩、赵、齐、燕、楚、秦七国争雄的乱世。对近在咫尺的魏国、韩国,苏秦是很清楚的,这二个诸侯王国,只喜欢重用贵族宗室子弟,对贫寒之士,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齐国、楚国正是实力强盛,齐王和楚王也是那种眼睛长在额头上,自己贸然去,未必会受到重用。赵国的君主是赵肃侯,一个老气横抽的行将就木的老头儿,估计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一帮跟了几十年的老臣,自己去了也未必能得到重用。为了能有充分的把握,苏秦将目光看向了道远地僻的燕国。
燕国自从西周分封诸侯立国以来,地处北方,与中原隔得远,一直以来也没有什么存在感。他那儿的土地也没有那个英雄和豪杰看上,所以燕国就这么一直孤零零地在北方屹立不倒。燕国的实力也不咋地,对中原的几百个诸侯之间,经历了东周四百来年的战争兼并,燕国几乎都不参加,到了公元前350年之后,中原地区已经瓜分得差不多了,现在呈现出如今七国并存的局面。华夏大地的汉字文化,经过孔子、墨子、老子等一辈学人的发展和四处传播,华夏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已经基本定型确立。同为周室分封的燕国不用说,也彻底接受中原华夏文化,无形之中,也产生了向往中原、归属华夏的强烈意愿。此时的天下,虽然各诸侯战乱不断,也同时是文化、技术、工商业交流十分发达和频繁的时期,由此中原的变化,燕国也是深受这些事件的影响。尤其是魏国、齐国于公元前334年相互称王的事情传开来,此刻燕国的君主燕文公老先生听了,心理也是挑拔得痒痒的,自己也要能称王就好了。
天下诸侯,谁不愿意称王呢?苏秦料定燕国的君主燕文公一定也会如此作想。燕国那个地方如此僻远,应该没有什么学士能人愿意去,自己去的话,成功的把握肯定比去其他诸侯国要大呀。于是,在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苏秦先生不远千里,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赶到燕国求见燕文公,寻求能获得重用和信任。
燕文公见到这位来自洛阳西周王城的苏秦先生,一番交谈下来,苏秦侃侃而谈,学识渊博,见微知著的能力,顿时将燕文公彻底震住了,如此大才之人,愿意来自己这么僻远之国,辅佐自己,燕文公激动得那是心花怒放,当即委任苏秦为上卿。只是,燕文公的命里还差那么一点点,在位二十八年的他,不久就在这一年里寿终正寝了,其子继位,一继位,当即也就自称燕易王了。估计就是苏秦先生的到来,给了他以启发和自信吧。
燕易王虽然欣欣然自称为王了,但还得去争取天下其他诸侯国的认可和尊重,这就自然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天下纷争乱斗的争霸赛中来。亢奋的燕易王听从苏秦的劝说,拿出重金,全权委派他去赵国、齐国、魏国、韩国、周天子等处奔走,参加到天下争斗中来。
苏秦本就来自洛阳王城,他对这几年天下的大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当时的天下是个什么基本格局呢?就是经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突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而强大起来的秦国现在不愿意困守在函谷关内了,它要走出来,同天下其他诸侯们一较高低,秦国向它周边的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常常发起挑战,使得那些曾经十分瞧不起秦国的一众诸侯国们,都感到不爽和难以接受,大家都关注着秦国,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霸气逼人的秦国能老实安分些。
苏秦对此自然明白,于是,他带着燕易王的委托,高调地来到赵国,面见赵国君主赵肃侯,一番切中时弊地剖析,将天下的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说只要天下其他诸侯,大家合纵起来抗秦,秦国就将一无所获,老老实实地呆在函谷关内了。赵肃侯君臣听了,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刻也表示,那好,寡人赵国也愿意如此,委托先生去魏国、韩国、齐国、楚国等,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合纵抗秦。如果需要,寡人赵国也拜先生为相国。苏秦慨然应诺。
赵国可不是燕国那么一个小不丁点的小国,它在天下此时已经与魏国、韩国并称三晋之一,实力不逊于魏国、韩国,影响力可就大多了。苏秦借助燕国这个一米板跳上了赵国这个三米板了。
得了赵肃侯的相国之权和委托,苏秦意气风发地又来到魏国、韩国,一番言说下来,正被秦国的挑战搞得心神难安的魏国、韩国的君臣们顿时也是幡然醒悟,如拔开云雾见到了晴天,好好好,我们也都参加合纵抗秦,寡人也委任苏秦先生为相国,先生之想,就是寡人之想,先生之言,就是寡人之言,总之寡人举国一切都听先生的。寡人将相印也赐给苏秦先生佩上吧。这一来,苏秦身上佩了四国的相印了。
看看,苏秦又从赵国的这个三米板跳上了更高一级的十米板了,到了这个级别,真是可以放眼天下,还有何事不能成?苏秦又大摇大摆地来到楚国,面见楚王,将自己身佩的四国相印展示一番,就让楚国君臣们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接着苏秦又是一番豪言壮语加恭维赞誉,更让楚王热血沸腾!苏秦先生,不用多言,寡人也举国一切听先生的!寡人也将相国之印交由先生!哈哈!到这里,苏秦已经身佩五国相印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天下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齐国,苏秦又豪情满怀地来到了齐国。
不用说,齐国君臣们对这位年轻的苏秦先生已经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见到其面,听其一番剖析天下的花言巧语,更是推崇备至,一向为天下人敬重和神往的齐宣王也对苏秦敬让三分,不但积极参加天下合纵抗秦,也将齐国的相印授予苏秦佩戴上了。哇!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想想那种威风和得意,真是要羡煞天下人。《史记》载: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回到洛阳,洛阳人莫敢仰视,其嫂子更是匍匐于地爬行到他的跟前,以表歉意。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无疑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点。他组织起来的六国合纵,的确是起到了阻吓秦国扩张的目的,秦惠文王不得不吞下当年自己赶走苏秦的苦果。也由此让他彻底转变了对客卿的认知态度,不用说,那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个转变的幸福降落在了前来投奔的苏秦先生的同学——张仪同学的身上。除了这个张仪同学,还有一位也是历史上对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显赫功绩、却名声远没有张仪那么大的奇才司马错先生,他也是以客卿身份进入秦国,被秦国重用。秦惠文王见苏秦在东方搞起了六国合纵抗秦,只得暂时将向东扩张的步伐放缓下来。
但没有想到,这段时间里,秦国西北面的义渠地区,义渠戎族自己内部发生了内乱。于是,秦国旺盛的精力和超强的战斗力,就转向了义渠地区,有着先进农耕文化养育出来的秦国政治军事实力,很快就在这场平定义渠地区内乱的斗争中,取得了全胜。秦国逐步将这一地区,同化成了秦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属地。
接着,来自西蜀的消息,也再次兴奋起了秦国君臣们的神经,西蜀的少数民族部落,也发生了严重的内乱。但当消息传来时,张仪正一心谋划要去东出征伐韩国。秦国面临着是克服远涉秦岭那丛山峻岭,去征服西蜀,还是等待机会东出进击韩国的两个选择。在这场争论中,鬼才张仪主张伐韩,而眼光更加独到的司马错先生主张进军西蜀,虽然此时的司马错同志才只有二十出头,年纪轻轻,竟然敢与已经深得秦惠文王喜爱的张仪同学唱反调,足见其胆大。不过有英明的秦惠文王做君主,司马错同志的正确主张不愁得不到采纳,秦国决策大举进军西蜀。虽然这一主张是司马错同志提出来的,但领军打仗,还是要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带队。这场征伐西蜀的战争,就由张仪同学担任主帅,司马错同志担任副帅,两人共同领军出战。战斗的结果,正如司马错同志分析的那样,还处在落后状态的西蜀,很快就在秦国超强的政治军事征服力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又一块重要的疆域版图。其最大的意义是“得西蜀而诸侯不惊”,秦国兼并西蜀几乎就没有遭遇到诸侯国们的任何阻挠呀。
说了秦国这段时间的发展故事,再回过头来看苏秦先生在东方的奇葩遭遇。他的风光无疑也是使得天下人惊羡不已,自然也引来了很多同样有才的游士们的嫉妒,再加上这种带着一个单纯目标组织起来的合纵,当秦国不再表露出征伐东方六国的迹象后,六国的诸侯,比如象燕国、齐国、赵国那样离开秦国较远或者根本不交界的诸侯王们,很快就失去了合纵的热情,诸侯之间的土地矛盾、贸易矛盾,甚至联姻不成功等各种矛盾立刻就上升成了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了,合纵的凝聚力也很快就消退了不少。最先退出的是齐国,因为他要与赵国争夺中山国的臣服和土地,齐国退出了合纵,表示不惜代价要与赵国开战。赵王为此不免要请苏秦先生出面调和,但在这件事情上,苏秦先生已经无能为力了。于是赵肃侯身边的权臣们乘机使坏,打击苏秦。不久,赵肃侯去世,新的赵武灵王继位,他比较而言,他对合纵抗秦的兴趣更加比不上他要兼并心腹之患的中山国。苏秦先生在赵国的作用,也就彻底失去了,不用说,苏秦先生也就失去了赵国的相印。
无可奈何的苏秦先生回到燕国,却没有想到燕易王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很冷淡了。为何呢,就是因为齐宣王不知为何乘机夺取了燕国的二城,燕易王身边的重臣们也将此“锅”栽在苏秦先生头上。
对于赵国为夺取中山国与齐国争锋的国策转变,苏秦无能为力,但对去劝说齐宣王不要与燕国为敌,苏秦多少还是有点底气,因为他看到了齐国如果同时与燕国和赵国交恶,两面树敌,确实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那时的齐宣王一向还是比较开明的,至于为何就夺了燕国的城池土地,估计也是身边的大臣们主张干的。于是,自信的苏秦先生就向燕易王请求道,派他去齐国,他能替燕国收回失地。燕易王当然求之不得,当即就答应了。苏秦来到齐国,面见齐宣王,一番陈词剖析,齐宣王立刻认识到了同时与燕国、赵国为敌的危害,如果不答应苏秦先生说的,退还燕国的土地,与燕国交好,那么燕国将与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苏秦描绘的这一潜在威胁,相信苏秦先生是能说到做到的,于是齐宣王慨然答应了将燕国的土地退还。苏秦先生的超级能力再次得到了印证。
不用说,苏秦再次回到燕国,受到了怎样的礼遇,燕易王不但立刻恢复了苏秦的上卿地位,尊为王师、亚父。燕易王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能有苏秦这样的超级能人来相辅助,那是真心为燕易王高兴,不知为何,她也要认识这位奇人。也许苏秦先生在燕国获得了可以直入王宫的超级礼遇,一来二去,燕易王的母亲,竟然同苏秦先生勾搭上了。这当中,估计是少不了酒精的作用吧。某次在后宫举行的宴请苏秦的宴会上,苏秦先生没有把握好自己的酒力,被寡居的燕太后拿下了,或者是苏秦先生主动进攻,拿下了燕太后,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苏秦先生的这个超级艳遇故事是写进了史册了。
时间一长,苏秦先生头脑也冷静了下来,自己这是惹上了杀身之祸啊!于是,他就想到了金蝉脱壳。而这时候,即公元前324年,齐国的宣王薨逝了,齐闵王继位。听说这个齐王可是个愣头青,什么事都敢干,乘着他刚即位,赶紧去同他搞好关系。于是苏秦先生向燕易王提议道:自己愿意出使齐国,无论出现任何情况,自己一定都尽毕生的心血,维护好燕国的利益。换句直白话:就是去齐国做一名燕国的死间,长期埋伏。燕易王当即就同意了。苏秦就这么来到了齐国,长期潜伏下来。
以自己声名显赫的名气,苏秦先生还是很顺利地被年轻的齐闵王接纳。而此时的苏秦,如今的目的就是一心要讨好齐闵王,顺从和怂恿齐闵王任性妄为,以利自己长期在齐国获得尊贵的饭票和潜伏下来。至少,从记载来看,苏秦先生在齐闵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那,是取得了成功,从所有记载来看,齐闵王都非常喜欢他,重用他。
如果历史按照这么个剧本演绎下去,苏秦的潜伏无疑将会是非常成功的。但上天似乎故意要作弄人,自然也不会放过一向聪明过人的苏秦先生。在齐国,苏秦先生被一帮人惦记上和记恨上了,就因为他那次劝说齐宣王退还土地给燕国,惹恼了一帮齐国的权贵们。
说到齐闵王,就必须还要说另一个同样声名显赫的公子哥,谁呢?孟尝君!他是齐闵王的弟弟,以贤能和仁慈闻名于世,自然也就会闻名于齐国。相比较孟尝君的好名声,有着暴躁脾气、甚至顽固的齐闵王,就成了他鲜明的对照。论地位,齐闵王是君王,大权在握,在齐国的地位之高无上。可是论名声和人气,孟尝君就远在齐闵王之上,这让孟尝君很得意,却让齐闵王很苦恼,两人在朝廷上,自然经常发生争执和政见不一,齐国的朝政也就有那么一些不顺。而苏秦先生却一味讨好和赞同自大的齐闵王,自然也会惹得正直的大臣们对苏秦先生侧目和敌对。经历几轮争吵,梁子已经结下。这些权贵们已经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按照《史记》所载,就在齐闵王即位不久,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某一天,一名刺客行刺了苏秦。刺客逃走了。苏秦并没有当场身亡,但他知道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自己是活不了的,于是苏秦忍着痛,对来探视自己的齐闵王说道:臣感谢大王的厚爱。臣所以遇刺,就是那些反对大王的人干的。要找出刺客和他背后的主使,请大王以查明臣苏秦是燕国的间谍的罪名,将臣五马分尸,那样的话,刺客就会出来请赏,大王就能抓住刺客和他背后的主使。这样,大王即为臣报了仇,也能查出那些反对大王的人。齐闵王听了,心里即难过又感动,于是下令车裂苏秦。果然刺客不知是计,出来向齐闵王请赏,齐闵王抓获了刺客,也查出了背后主使,皆处死了。苏秦大约在公元前319年或者是317年去世了。这是《史记》中的记载。
有意思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策纵横家书》里面的记载,却将苏秦的死,最后定格在公元前284年,五国破齐的前夕,其死法同《史记》记载几乎一致。这一下,苏秦的身世也变得扑簌迷离。今世的历史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苏秦应该最后是死在公元前284年,为燕国做间谍的事被暴露后,被人行刺,又遭齐闵王车裂而死。认为那些在公元前330年代到公元前320年代间,与张仪合纵连横争斗的故事主角,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将《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身世功劳几乎全都一笔抹煞掉了。这就颇有点简单粗暴了。
仔细分析,苏秦有没有可能在齐国一直生活潜伏到公元前284年,五国破齐前夕呢?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假如苏秦第一次去秦国是这一年,或者第二年公元前337年,苏秦的年纪是二十五六岁,到了公元前334年,苏秦去燕国,正好是三十岁,那么,推算下来,公元前284年,苏秦是八十岁!苏秦以八十岁高龄还在齐国担任间谍,有没有可能呢?这并不能排除。
首先从年纪上来看,古时的人活到八十岁确实非常少见,但并不是就一定没有,比如同样为名人的荀况老先生,有史记载,他就活到了八十四五岁的样子。所以,从年纪上,不能否定苏秦活到了八十岁还在齐国的可能。或者苏秦年少成名,去到燕国时还不到三十岁的话,那么到公元前284年,苏秦也就不到八十岁。
其次,苏秦在齐国的活动,到了后期,他几乎就没有再离开过齐国,完全处在蛰伏的状态,享受着齐闵王给他的优良待遇,所以他要活到八十岁,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出土的《家书》来看,苏秦也是用书信或者信使同燕国保持着往来,并没有自己在齐国、燕国之间来回奔波,这种方式自然也不妨碍他的长寿。
齐闵王在位四十年,齐闵王也算是一位长寿的君主,他刚愎自用,骄傲狂妄,也就没有明察秋毫的明智,自然无法发现和判断苏秦的间谍活动。苏秦来到齐国,他的目的就是长期潜伏。那么,苏秦为了这张宝贵又丰厚的饭票,对齐闵王阿谀奉承,各种讨好,以此来获得齐闵王的信任和厚待,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苏秦获得齐闵王的长期信任也是一件勿庸置疑的事情。苏秦在齐闵王的庇荫下,养尊处优,生活富裕,能长寿也有其客观的条件。
苏秦自从齐闵王即位后,在齐国又生活了三十余年,长时间都是处在一种消声匿迹的状态,似乎与苏秦过往轰轰烈烈的处事风格,完全不一致了。但其实,自从苏秦这次来到秦国后,不久,燕国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使得苏秦致力于“强燕”的人生目标遭受了重大变故,不得不低调下来。
首先是燕易王在位仅仅只有十二年,公元前321年就去世了,他死后,继位的燕王哙,却是一个糊涂虫,人不但老实,还是非不分,重用奸臣。不久被忽悠得搞“禅让”,将自己的君主大权交给丞相之子,引起燕国宗室子弟的极大不满,燕太子同一些反对之子的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向之子发难,燕国陷于内乱。而一向就有贪心和征服欲望的齐闵王悍然发兵大举入侵燕国,几乎就要灭掉燕国。在燕国遭受的这场劫难中,苏秦虽然倍感痛苦,但又无能为力。反过来看,也许当初苏秦离开燕国,就是他预感到日后继位的燕王哙的无能昏聩,燕国权臣的嚣张权势,他一人无力阻止燕国的改变,而不得不离开燕国。当燕国发生了内乱,而齐闵王要乘火打劫,苏秦就是再有心要帮助燕国,但为了不让齐闵王疑心自己,疏远自己,也只得违心地表示支持,或者袖手旁观,保持沉默。这件事,无疑对苏秦个人的打击也是不小,帮助燕国强盛,打败齐国,进而问鼎中原的大计,只能束之高阁,痛苦地将这些宏图大计埋在心底。
燕国的这场浩劫,在其他诸侯国的反对声讨下,齐闵王下令撤军,让燕国复国,燕昭王继位。虽然燕国复国了,但遭受的损失,不是短时间就能恢复过来的。好在是燕昭王“千金买马骨”,招引人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燕国这才慢慢恢复过来。
此后,到了公元前294年,齐国又发生了一场行刺齐闵王的阴谋事件,齐闵王受到了惊吓,更是连孟尝君都赶出都城临淄,到封地去养老了,齐国的朝政也处在风声鹤唳之中,相信苏秦也就只有更加低调行事。
再来看看,自从苏秦的合纵散了之后,张仪来到秦国,先是帮助秦惠文王安定了西北义渠地区,又夺取了西蜀,秦国借助短暂时间,与东方诸侯间修复关系,在公元前325年,也取得了称王的资格。这一年秦、魏、韩、齐、燕五国诸侯都先后相互称王,天下一片祥和之气象。而此时,楚国也换成了一代昏主楚怀王继位,韩国、魏国的国势和势力也是江河日下。燕国的没落,齐闵王的贪婪,东方诸侯间矛盾重重,这些变化,张仪都是看在眼里,于是,认定秦国继续东出的契机来临了。张仪频频出访天下,大搞连横,一些眼光短浅,胸无大志的诸侯君王,也就顺溜地落入张仪的算计中。这当中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得最惨,楚国损失最大。秦国的风头一时间无人可比。对诸侯失望的苏秦,也只能更加低调和隐忍。
《战国策》中有一则故事,说到了苏秦和甘茂之间的故事。在长期潜伏齐国的岁月里,苏秦也许还参加过齐国与楚国、秦国之间的一些邦交活动,比如赞同齐闵王同秦国开展邦交活动,共同打击楚国,来取得齐闵王的信任。苏秦还到访过秦国,结识过甘茂等。不过《战国策》的一些记载故事主角,常常让人难以分辨出究竟是苏秦还是苏秦的弟弟苏代。
总之,苏秦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看到燕昭王能长期坚持励精图治,一心想要复国强大,苏秦于是也慢慢地寻求恢复同燕昭王的联系,表明自己的心迹。而此时苏秦年事已高,也就只能暗中做为一名燕国的死间,潜伏在齐闵王的身边,助长齐闵王嚣张狂妄,怂恿齐闵王在错误的国策道路上走得更远。比如齐闵王欺压周边小国,与楚国结恶,排斥孟尝君,与秦国共同称帝,将周边的诸侯国全都得罪了一遍。终于为燕国策划和组织起了五国破齐的战争。苏秦先生也在公元前384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人行刺后又被齐闵王车裂而死。
所以,从以上分析和事实来看,因1973年出土的《战国策纵横家书》的记载,就武断地认定苏秦的得意人生要比张仪晚一二十年,《史记》上记载的苏秦那些事迹都是虚构的,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真实的苏秦的人生,应该不但有《史记》上记载的身佩六国相印,策划起六国合纵抗秦的快意人生阶段,也包括长期潜伏在齐闵王身边,隐忍委曲,最后终于让燕国策划和组织起了五国破齐的战争。否则,否定了苏秦的前半生的辉煌,那么也就难以解释苏秦后期如何取得齐闵王的长期信任,如何助燕国复仇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再则,司马迁先生作为一名世代太史传人,治史的严谨性和掌握史料的丰富程度,是不用质疑的,《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记述,不能这么简单地认定是虚构或者张冠李戴。毕竟整体而言,《史记》的可信度还是值得尊重和维护,也必须尊重和维护。而1973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所有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否定《史记》的内容,讲述的都是不同时期的事情。仅凭怀疑苏秦的年龄,就这么否定苏秦早期的丰功伟绩,精彩人生,未免失之浅薄和轻率。相反,应该当作是对《史记》的补充,是苏秦人生的二个不同阶段来看待。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