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举报雪糕像避孕套被喷:比擦边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娃被害妄想症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3-12-8 06:16:41 | 读书|
0 42

3105

主题

3105

帖子

931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17
发表于 2023-12-8 06:16:4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的“无效”举报
这两年发生了很多荼毒孩子心理成长的大事件,
国内全民皆知的毒教材、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向孩子销售带有擦边侮辱意味的小卡片、甚至有些动画片中也加入了一些暴力萎靡的片段。
不仅引起大众的公愤,也更是让很多父母养娃养的心惶惶。
生怕一点点的疏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被这些无良商家侵染。
但是前些天,一位妈妈举报无良商家未果,还迎来反转性的结局。
事情大致如下:
“看一下孩子买回来的雪糕,外面是一个塑料的。”
“操作让我怎么吃,把这个口剪开,从这里吸。”

说完妈妈还特别的给了冰淇淋开口处一个镜头。
“知道不,这是个啥?”

没错,往大胆的地方猜,视频中的这位妈妈,认为这款冰淇淋的外形像避孕套的造型,甚至怀疑就是,并举报了卖冰淇淋的商家。
这条火了的视频,吸引了厂家的关注和反驳:
“什么避孕套啊?胡扯八道,这都是天然乳胶材质,是一个国家专利产品,奶嘴的胶度。已经卖了20多年了,也没有孩子说是避孕套。”
并且及时出示了相关专利证明。

网友也纷纷站出来为这个牌子的冰淇淋证明清白:
“这玩意我二十年前就在卖了,而且为什么你想到的不是气球?”
认为是妈妈用成年人的眼光过度解读了:
“因为家长心里肮脏,以前只觉得像葫芦”
“这个家长怎么长大的,自己小时候吃没事,轮到他小孩了什么都脏了?”

其实乍一看,这个冰淇淋和避孕套并无太大关联。
说像葫芦和气球,也是合情合理。
在市场二十多年,有问题早就被举报下架了,可能不必等到这位妈妈出手。
再说,孩子真的知道什么是避孕套吗?
用成年人的视角替孩子解读所见所得,有时是种误导。
这位妈妈不仅没有“举报成功”,还被贴上“敏感父母”的标签。
为孩子“争取”纯净成长空间的母亲,错在了哪里?

养娃-“紧张的情绪”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大宝贝。
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父母的紧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
害怕孩子被伤害、被欺骗、被欺负。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对孩子身心健康有隐患的事,正在发生。
前段时间的新闻,西安市某小学附近的文具店,销售一款类似于证件信息的卡片。
卡片上明晃晃的写着连成年人都难以启齿的词汇:“处女证”、“发春证”、“色狼证”。

这些词,代表着一个孩子。
不要小看这些证件,里面需要填写的信息十分“齐全”:
姓名栏、性别栏,还会注明颁发此证的原因,下方还写有颁发机关等...

当记者问老板这些小玩意儿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时,对方轻飘飘的解释:
“学生都是看别人买就跟着一起买,大家也都是开玩笑玩的,不会把里面的内容当真。”
老板的话,没有社会责任感,也让人有不安的隐患。
如果所有卖卡片的人都这么想,那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吗?
所以,父母的敏感其实有迹可循。
但随着谨慎的父母越来越多,还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群体:来自父母视角的盲目偏激。
在百度上搜索“家长建议删除”几个字,能关联出来一长串父母建议删掉的课本内容。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父母担心古诗传递的含义太直接,引发孩子早恋,希望可以从课本中删掉。
就连杜牧因对大自然景色多姿的赞美而写下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坐爱”两字的谐音,也被家长举报过。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登上热搜,接受全民审判。
你看,
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为了维护亲近的人,失去判断是非的理智。
这些父母就以自己的经历验证了“瓦达伦效应”。

涌动的“娃被迫害妄想症”
什么是“瓦达伦效应”?
当人们过度关注某件事、太想把它做好时,很容易在巨大的非理性压力之下引发一连串不良反应,并失去对事情本身的正确判断。
还记得那个在高铁上影响到其它乘客休息,被乘客提醒后,父母发飙的新闻吗?
父母不但没有为孩子的无礼感到羞愧,反而气愤乘客没有包容心,跟一个孩子计较。

把他人的善意提醒,当作恶意的批评,甚至是伤害。
这种家长,也是典型的“娃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这类父母不在乎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是否需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也是一种极度控制欲的表现。
高铁上这种无理的父母只是个例。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下面这些:
当孩子告诉父母周末要和朋友出去玩,父母:不准出门,不安全’
如果孩子做出和自己意见不同的选择,便不断的打压、否定甚至编造负面情况去恐吓孩子;
看似为孩子付出很多,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教育上的威严与权力。
如果某天孩子真的遇到困难,父母还会把责任全都怪在孩子头上。
有“娃被迫害妄想症”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刻。

电影《黑天鹅》的女主尼娜就有一个十分喜欢安排自己的母亲。
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经过母亲的允许,才可以。
母亲眼里的她,永远是个小女孩。所以二十多岁的她,还住在母亲挑选的粉色房间里,不准和异性过多接触。
最终,尼娜患上了臆想症,她开始反抗:
把所有东西扔进垃圾桶,和不同的男性保持亲密关系。
妈妈把爱理解为掌控和不撒手,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有松弛感的放手”

于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就是独立的力量。
不是让孩子和父母不相往来,而是要让父母和孩子早日学会不再依赖彼此生活。
越早的独立,孩子才能越早的长大。
养娃需要松弛感,何谓松弛感?
孩子与你都可以犯错,也都可以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展示世界美好一面的同时,也要让他/她们了解各式各样的参差。
再乖的孩子也有走出家门的一天,

父母虽然是孩子坚实的后盾,但始终不可能为孩子挡下所有。
与其想着处处为他/她撑伞,不如让他/她学着为自己打伞。
放松神经,褪去敏感。
相信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她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体验中乘风破浪。
于这个世界之中自由穿梭,于这个社会里自辩黑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