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春秋》为什么从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开始记载?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3-12-7 18:46:45 | 历史|
0 83

3022

主题

3022

帖子

906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68
发表于 2023-12-7 18:46:4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是我国周代鲁国的史书,也是中国最早使用编年体写的史书。它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公元前481)长达242年的历史。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叛后,为了稳定东方局势,分封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就封诸侯,其中鲁国首任国君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伯禽传了十三世到了鲁隐公,此时距离平王东迁过去了22年,孔子的著作《春秋》由此开篇。

孔子写《春秋》是从鲁国第十四代君主鲁隐公(公元前722年)开始记述的,不是为了纪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更不是因为鲁国之前的历史无法考证。而是孔子希望通过褒扬鲁隐公以庶子继承国君之位却坚定地维护了宗法制最后导致身死的故事,让天下人重新重视,遵守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要知道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自西周初年定下的宗法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再到士大夫,可谓是层层失控。不但下克上成风,而且小宗驱逐大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和“庄公克段于鄢”。这些无视等级伦理的事件层出不穷的发生,直接破坏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同时,此种无视宗法等级秩序的行为也间接导致了诸侯之间的相互征伐,不但消耗了国力,而且也让四方蛮夷戎狄起了觊觎之心。

为了重新让东周这个乱世尽快恢复儒家的秩序,公元前483年之前,孔子奔走各国长达十四年,却不能实现他的抱负。于是,有感于周道衰微且自己壮志难酬的孔子就如同后世的鲁迅以文字作为武器,用纸和笔继续向天下人述说着他的儒家思想。孔子归鲁后以“国老”问政,然后根据已有的《鲁春秋》而重新修订《春秋》。此番修订,不但为鲁国存照,还摄入了其他诸侯国的身影,所以说其为天下存照亦不为过。从此,后世开始以“春秋”命名这段历史。然后鲁隐公作为春秋第一公的形象就出现了!

那么鲁隐公是何人?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鲁隐公名息,是鲁惠公与继室的儿子,成年后惠公为之娶妻宋国女。可是惠公见宋女貌美于是自纳享用,生下了嫡子允。后来鲁惠公去世,因为公子允年幼,于是国人就推举了公子息当国为君。但是息却想等到公子允成年后效仿周公故事,归政于公子允。但是,就在公元前718年意外发生了!彼时鲁隐公正在棠地观鱼,权臣公子挥不想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出现,于是公子挥就进言隐公除掉公子允,隐公断然拒绝。于是公子挥就倒向了公子允,接着公子挥编造鲁隐公欲杀公子允而说服了公子允下决心袭杀了鲁隐公。于是公子允得以继位,是为桓公。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隐公是不当立的。但是迫于时势压力,加之公子允年少,隐公无奈继位。可是隐公并不想就此垄断君位,而是一边稳定国家周边局势,一边教导公子允长大成人,以便顺利还位于故君嫡子公子允。因此,隐公继位之时,并没有行君主登位大礼,可以说他是一位不是君主的君主。而且就算鲁隐公的母亲去世,隐公也没有以国母的礼仪安葬,而对公子允的母亲去世则用国君夫人之礼下葬。虽然隐公最后被杀了,但是隐公到死都是宗法制的坚定维护者。在孔子的心里,鲁隐公和孔子的偶像周公一样,都是宗法制的坚定维护派,所不同的是鲁隐公下场却是十分凄惨。但是鲁隐公对于宗法制的绝对支持和遵守,却是孔子得以提取的宣传榜样。这也许就是孔子要自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开端的深刻寓意吧!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