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短剧”爆火的背后,我看到了可怕的穷人陷阱

[复制链接]
作者: datatune | 时间: 2023-12-2 03:36:17 | 有声读物|
0 36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232
发表于 2023-12-2 03:36:1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洞见·上弦月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前几天,家人聊天的时候,姑妈说起待业在家的表弟,愁云满面。

这回并不是因为他找不到工作着急,而是因为表弟最近像着了魔似的,刷剧,刷得五迷三道。

每天不是顶着两个黑眼圈,大中午才从床上爬起来;就是吃饭的时候,还对着手机傻笑……

不就看个电视剧吗,咋弄得神经兮兮的?

对此几位长辈不明所以,但是听到姑妈口中偶尔冒出的几个词,什么“龙王”“赘婿”“黑莲花”……

我顿时恍然,表弟这是被“短剧”勾了魂。



01

什么是短剧?

说两个常见的剧情:

所有人都以为男主是穷鬼,惨遭女友劈腿,没想到转头就有一群黑衣人开着豪车登门求见,开口的第一句便是:恭请龙王归位。

恶毒女配陷害女主,结果女主重生,料敌先机,各种打脸不算,还有霸道男主作为护花使者……

不管这剧情雷不雷人,就说男主扮猪吃老虎,屌丝逆袭;女主复仇渣男,霸总护体。

谁看了不爽?

所以,短剧的内核是爽剧,其中有两个极其吸引人的要素。

一,白日梦合集。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说:

“小说中所有的女人都爱上了主角,这种事情很难看作是对现实的描写,但是它是白日梦的一个必要成分。”

短剧则将这类爽点,发挥到了极致。

主角身边爱慕者泛滥不说,诸如重生、穿越、系统、奇遇等金手指也比比皆是。

二,反馈周期极短。

在如今这个碎片化时代,短剧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一般一集也就两分钟左右,无论是上班摸鱼,还是通勤间隙、茶余饭后,拿起手机就能看。

而且剧情推进极快。

当年风靡全国的《甄嬛传》,甄嬛从被困甘露寺,到回宫后大杀四方,中间有9集40分钟的剧情过渡,短剧的常规操作是两到三集,甚至每一集都有反转和打脸,绝不让观众受虐。

如此“爽快”,让人欲罢不能。

02

不久前,国联证券做过一个统计,现在短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0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2022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是 301 亿。

更别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精神鸦片”输出事件。

中国公司出品的微短剧在海外霸屏,所属的app更是一度登顶美国iOS娱乐榜。



如此盛况,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巴胺实验室创始人拉姆塞·布朗说的一番话:

“这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我知道人的大脑怎么运作,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程序让大脑自动去做某些特定的事,用多巴胺让你的APP令人上瘾……”

细思极恐。

而且这个“上瘾代码”是真的存在的。

弗吉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409名参与实验的学生,被要求放下手机或任何能让他们分心的物品,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独处15分钟。

结果,过半学生感觉十分糟糕。

之后,这群学生又被要求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独处15分钟。

结果,1/3的学生依然因为糟糕的感受而作弊,他们会因为无聊而偷看手机、电视等。

最后一次实验,学生们被“关进”实验室,他们被提供了两个选择。

一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能做,安静地等待时间结束;

二是按下电击按钮,给自己一个微电流的电击,以此来打发时间。

结果,25%的女性和66%的男性,至少按了一次;一个男同学甚至在15分钟内按了190次。

通过这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真相:人会本能地追逐刺激和乐趣。

而且在这个“算法为王”的网络时代,这些刺激和乐趣,会不断地向你推送。

比如你刚看完一个“龙王”的短剧,不用刻意搜索,只要登录一些网络平台,就立刻会有一位“战神”出现在你面前。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些人行为上瘾。

这恰恰印证了《美丽新世界》中的那个可怕预言:

人们会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03

经常读洞见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一个心理学理论:嗑瓜子效应。

当我们拿起第一颗瓜子时就会嗑到停不下来,而且时间不知不觉间就消逝了。

可如果把嗑瓜子的时间,换成学习和工作,可能很多人觉得每分每秒都在煎熬。

原因其实很简单,吃到瓜子仁是一种及时反馈。

学习和工作则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是一种延迟满足。

也就是说只要缩短反馈时间,你就会沉迷于短期娱乐带来的满足感与快感。

可越是沉迷这种短期快乐,越容易让你在不经意间跌入穷人陷阱。

任谁也不能把你打捞上来。

首先,拖垮的是你的身体。

教室里,一个13岁的男孩,突然发疯似的拿头去撞墙,脸上还不停地抽搐,老师拉都拉不住。

送去医院后,情况继续恶化,男孩竟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了,还有智力衰退的现象。

经医生诊断发现,男孩患有免疫性脑炎。

再进一步探究,才知道男孩是因为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身体过于疲惫,免疫系统出现了混乱。



其次,拖垮的是你的脑力。

有人在小红书上问:看短剧会不会变傻?

一个编剧自嘲道:“看短剧不知道会不会变傻,但是写短剧会的。”

因为短剧不要求严谨的逻辑,也不在意复杂的人性,只要爽点十足,满足人们最本能的欲望就够了。

其实无论是编剧,还是看剧,在这种“无脑”的行为模式浸染下,你的认知能力也一定是单一的、片面的、浅薄的。

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2001年,法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写下:

“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会倾向于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加以吸收,结果每个人摄取的内容范围,都将变得越来越狭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如今这一切已成现实。

最后,拖垮的是你的心力。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说:

“我们所追求的多巴胺欲望,其实是自然演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机制,帮助我们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激活这种机制,当大脑习惯了一种刺激后,它就会变得麻木。”

也就是说,大脑对快乐是有耐受性的。

刺激越多,能使你快乐的阈值就越高。

就拿我表弟举例,他待业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也有过几次振作,想要去奋斗,可当他拿起手机,刷刷视频,玩玩游戏,心气一下又降了下来。

记得表弟曾向我吐槽:“你努力一个月,能比得上网红一晚的直播不?”

那一刻我觉得不寒而栗。

短期快乐成瘾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阴毒,因为它会明目张胆地偷走一个人的不甘和野心。



04

说了这么多,我并非反对大家享受娱乐活动,而是我们必须明白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纽约时报》的记者尼克·比尔顿采访乔布斯时说:“你的孩子—定很喜欢iPad。”

乔布斯回答:“他们没用过ipad,我们对孩子在家中使用科技产品进行了限制。”

《连线》杂志的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家中也有类似的规矩。

他的5个孩子从不准在卧室里使用屏幕。

你去问问那些短剧制造者,再去看看那些不断给你推流的短视频平台,他们是想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还是想要获得从你口袋里掏钱的快乐?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也曾直言不讳道: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穷人线上给富人打工,这就是短期快乐成瘾带来的“穷人陷阱”。

因为处于社会顶层的那一部分人,比谁都明白,陷入到短期快乐之中的结果只有一个——娱乐至死。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享乐、躺平是人类的天性,但是,躺平≠摆烂,平凡≠废柴。

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精彩一点,就要加快“逃逸速度”,即自律和克制。

很喜欢一位博主@崔璀说的话:

“我们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人,他喜欢偷懒,贪恋即刻的快乐。我们不需要责备它,因为有它,我们才懂得休息,懂得享受。

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它管理起来,让它远离诱惑,给勤奋和努力让出道来。”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是这个“算法为王”、“娱乐至死”时代下的漏网之鱼。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