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名城 | 多少旧梦是城中——繁华旧时梦

[复制链接]
作者: user1 | 时间: 2023-11-30 19:36:25 | 历史|
0 72

3030

主题

3033

帖子

913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37
发表于 2023-11-30 19:36:2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源:《厚重河南》  
  • 作者:姚伟

欢迎关注,每日连载
埋藏的富足

  除了春秋初期郑武公、郑庄公曾强盛一时外,地处中原的郑韩军事上很弱小,在四周强国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但另一方面,这里又是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催生了发达的商业经济。大规模先进的制陶、铸铜、铸铁等制造业,发达的流通渠道,使这里经济活跃,国家富足。
  往昔的繁荣,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感受到:新郑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都少见。
  多年来,新郑市冯庄的村民有件烦心事:村东的地里好像有拾不完的瓦块,犁地的时候很碍事,但老几辈儿的人都这样,谁也没当回事。
  去年10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冯庄村附近的工地发掘,站长马俊才下班的时候,看到大型的铲车正在这里平整土地,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走了过去。令他惊奇的是,铲车铲起的黄土中,夹杂着许多灰色的陶片,仔细查看,铲车铲过的地方,露出了陶窑的遗址。
  马俊才马上制止了铲车,和村里协商停止平整土地,进行考古发掘。冯庄人也来了好奇心,很想让考古人员去“探探”,看这块地下面到底是啥。
  马俊才开始并没太当回事,以为个把陶窑遗址,3天就可以解决问题,又去忙“正事”了。但挖着挖着收不住了,内容太丰富了,一个窑址挨着一个窑址,一个作坊连着另一个作坊,只好采用“全面揭露发掘”,就是把整块土地“刮”去一层发掘,结果“30个3天过去了,还没挖完”。目前,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清理出灰坑、水井、作坊、陶窑数百个。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区周围地域的初步调查,发现这是一处面积非常大的制陶遗址,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
  一个春天的午后,记者来到冯庄村发掘现场,这是一块舌头状的台地,两边都是沟壑,位于郑韩故城高耸的南城墙外。发掘现场,21世纪的土都刮去了堆在一边,公元前的地层袒露在我们面前,土色看上去很新,土质平整而坚硬。“一群群”的陶窑、作坊被考古人员精心地挖出了轮廓,场面十分壮观。“在古代,这是个很大的制陶专业村,每家每户都是个体户、小老板。”马俊才对记者说“这个制陶的遗址沿用了500多年,从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晚期,几乎贯穿春秋战国的历史。这在全国都很罕见。”
  在发掘区的西边,连片的大坑里,成摞成摞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古朴、残缺、斑驳,让记者看得眼热心跳:这些东西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可都是宝贝,可眼前竟然遍地搁的都是!马俊才说,这些宝贝,在当时可都是残次品,由于“质量检测”不合格,不能进入市场销售,被就近挖坑埋在了陶窑的附近。2000多年的时光,让这些残次品变成了宝贝,由于数量多、品种全,吃饭、喝水、点灯、撒尿等生活器具都有,所以有人说,依照这些陶器,我们可以想象甚至可以复原郑韩古国人们的生活画面。
  查看着古陶窑,出入于古作坊,记者突然有一个疑问,这么大规模的制陶业,制作如此多的陶器,都卖到哪儿?卖得出去吗?马俊才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烁着笑意:“你小看郑韩国都的消费能力了。郑国的时候,这城里有6万军队,韩国的时候有10万,老百姓的人数是军队的几倍,这可是几十万人生活的城市,没这么大的制陶业真还不中!”
故国雄风——九鼎八簋
  后来在新郑转悠了几天,才真切感受到了往昔郑韩故城的辉煌,2000多年前,这里的制造业规模都很大,正在发掘的北城墙根的制陶官窑,早些年发掘的铸铜、铸铁和制骨遗址,都在上万甚至10万平方米以上。
  很难想象,拥有这样大规模制造业的古城,当时会是怎样的繁华,按照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今天的人们只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面貌:宏伟的宫殿、密集的民居、宽阔的道路、热闹的市场……
如林的商铺

  一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在著名的奎市,他租下一个铺面做起了珠宝生意,郑国的税率很低,市场活跃,人们的购买力强,吸引了众多“外商”到来。这个楚国人很善于包装自己的产品,他装宝珠的匣子选用上等的木兰做成,用桂椒熏蒸了,又在匣子上缀上珠玉和翡翠,看上去很漂亮。一个郑国人买下了一匣子宝珠,却把里面的宝珠还给了楚国商人,只带走了匣子。
  韩非的这则有名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意在讽刺那些舍本逐末的人。韩非写的寓言很多,《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情节简单,故事夸张而含义深刻。有意思的是,和郑国人有关的《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都和商业有关,无意之间,韩非的寓言透露了一个信息:郑国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进郑国东门,就是奎路,奎就是大的意思,据说这条路能并行九辆马车,在路的两边大树成荫,树阴下,既有林立的商业店铺,又有热闹的马路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奎市。市场上本地出产的日用品应有尽有,外地奇特的商品琳琅满目,少男少女、家庭主妇熙熙攘攘地来往,尽情地享受购物的乐趣。善于经营的郑韩商人,也常常走出“国门”,到各个诸侯国去做生意。如《弦高救郑》,就是写弦高在贩牛去洛阳的途中,放下生意不做,为国立下了大功的故事。
“厚葬”的文物

  郑韩古国的富足,时隔2000多年我们仍能感觉到。在这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之多、品位之高闻名全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广阔认为,河南是文物大省,论起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河南一个是洛阳,另一个就是新郑。
  1923年,新郑城南街郑君子婴大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等133件,其中一对莲鹤方壶是稀世珍宝。此后陆续有高品位的文物出土,出土最多的是1996年发掘的10座青铜乐器坑和20座殉马坑,共出土青铜乐器255件,其中8套编钟,每套24件,引起全国关注。近年发现的郑国国君车马坑,以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再次引发全国关注。种类丰富的出土文物,显示了郑韩贵族生活的奢华,也生动地证明了郑韩技术先进、经济富足。
郑韩故城出土的莲鹤方壶
  事实上,这块土地下曾经埋藏的东西远远比发现的丰富。自古就有的盗墓行为,使大部分埋入地下的文物没能保存下来。中国有史以来就有灵魂的概念,认为死亡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还是要拥有财富、显示地位,要把最好的财物带走,因此厚葬成风。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厚葬之风是保存古文化的有效方式,否则,诸多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文物很难保存下来。但与厚葬相伴而生的,就是盗墓行为,中国的盗墓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后来愈演愈烈。在文物不值钱的时候,许多青铜器被毁掉铸钱;文物值钱的时候,就不知道流落到哪里去了。
  袁广阔说,他去日本考察的时候,见到不少中国的青铜器,有的非常漂亮。在日本和欧美,私人收藏中国青铜器的,为数极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
  如今新郑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有的墓葬被反复盗过多次,盗洞密得像筛子一样。“新郑如今还能有这么多文物侥幸保留下来,只能说明历史的遗存太丰富了!”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