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秦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何以车裂结局?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3-11-30 17:37:34 | 历史|
0 102

3042

主题

3042

帖子

912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26
发表于 2023-11-30 17:37:3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各家为了富国强兵都推行了一系列变法举措,例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周忌改革、商鞅变法等等,他们分别让魏、楚、齐、秦实现国力强盛的目的,步入战国时期的强国之列,其中变法成效最大的就是商鞅变法,他让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但为什么商鞅最后的人生却以因被告“欲反”,兵败战死后还要车裂后示众的结果落幕呢?
赫赫功绩

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被秦王封在商地,所以又称为商鞅,他是法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立志革新政治。早年是魏国丞相的家臣,曾受推荐但未被重用,听说秦正在下令求贤,于是去了秦国向秦孝公献策,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受到了信任和重用,随后开始进行变法。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主张:按军功受爵;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以上三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此外还从经济、军事、政治多方面进行改革,是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场变法。
文能言变法,武能战沙场。商鞅多次领兵与魏国作战,以计策生擒魏国主将,打破魏军,魏惠王赶忙派出使者与秦议和,最后“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凯旋之后,秦孝公也毫不吝啬把於、商等十五座城邑封给商鞅,“号为商君”,而且此时的商鞅已身居秦国国相。
维护权利的需要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受到重用,到秦惠文王继位时仍是位高权重,拥有极大的干政能力。此外,商鞅多达十五座的封地皆在都城附近,又保持了军事上的独立性,可以自行进行武器制造并保持军队,有权又有兵,这对秦惠文王来说就犹如高悬于头顶的一把利刀,作为统治者,这是威胁,是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炸弹。
损害显贵权益
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秦惠文王认可商鞅制定的法律,变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是措施尤为严苛,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保守派势力在变法时的秦国非常强大,还多是秦国老臣以及公室成员(国君的家庭成员),早在变法的酝酿时期,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贵族就起来反对过变法,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典故,甘龙等人认为当时秦孝公刚登基,政权不稳,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商鞅的解释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制定顺应国情的制度,商鞅在变法秉持的雷霆手段连太子也被卷入其中,太子的两位师傅被罚。总之,他的变法把上边的显贵得罪了个遍。
民愤高涨

然而不仅仅是上边,连下边的人对变法也是怨声不断。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主张里军功评定奖赏,但为了更好地管理民众,让他们做守法的好公民,对百姓采取了严苛的法律和条令。
商鞅的三大变法理念分别对应“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主张即使放在今天来看都是反动的做派。
而且商鞅变法的本质思想就是“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让百姓始终保持贫困”,《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看上去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但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他们才会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努力劳作干活,国家可以双倍强盛。
这对最开始“大病”下的秦国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当秦国已经足够强大,民众应该好好发展的时候,国家百姓仍然过度贫穷,这就是在自杀,所以秦惠文王无论是为权力还是为民愤,商鞅都会被处死。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